怒江紫菀為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細長,有時具匍枝。頭狀花序單生。舌狀花的舌片藍紫色稀白色;管狀花黃色。瘦果狹倒卵形,褐色,扁,無毛或上部有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怒江紫菀
- 學名:Aster salwinensis Onno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紫菀族 Trib. Astereae
- 屬:紫菀屬 Aster
- 組:山菀組 Sect. Alpigenia
- 種:怒江紫菀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四川、西藏,緬甸
- 系:怒江系 Ser. Salwinenses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細長,有時具匍枝。
莖斜升稀直立,高4-25厘米,生於蓮座狀葉叢的外側,纖細,被開展的長毛,基部為枯葉殘片所圍裹。
蓮座狀葉倒卵狀匙形,長3-9厘米,寬0.6-1.5厘米,下部漸狹成具翅的柄,邊緣有小尖頭狀或疏齒或近全緣,頂端圓形或稍凹,有小尖頭;莖部葉多少直立,長圓形、倒卵形或卵圓披針形,長1-4厘米,寬0.2-1.5厘米,稍有齒或全緣,頂端圓形或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半抱莖,無柄;全部葉質薄,下面沿脈及上面被長毛,常有緣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脈約3對。
頭狀花序徑2-3厘米,在莖端單生;總苞半球形,徑0.8-1.5厘米;總苞片2層,近等長,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8-10毫米,寬1-1.5稀2.2毫米,頂端漸尖,草質,邊緣寬膜質,有顯明的中脈,頂端和沿脈有密或疏粗毛,內層有時無毛。
舌狀花15-30個,管部長2-2.5毫米;舌片藍紫色稀白色,長10-15毫米,寬2-3毫米;管狀花黃色,長5-6毫米,管部長1.5-2.5毫米,裂片長1-1.5毫米,常帶紫褐色,近無毛,花柱附片長0.75毫米。
冠毛2層,內層污黃色,長4-6毫米,外層常少數,白色,毛狀稀膜片狀,長1-1.5毫米。
瘦果狹倒卵形,長4毫米,寬1.5毫米,褐色,扁,有2-4肋,無毛或上部有毛。
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山坡草地或石礫地。海拔3300-4570米。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花序治“木呆”病,脈熱,瘟病時疫,流行性感冒發燒,食物中毒《藏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