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瀾滄江地震帶

怒江瀾滄江地震帶--是中國主要地震帶之一。海拔520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94°40′52″、北緯33°45′48″,全長4909千米,流出國後稱湄公河(Mekong River),為緬甸、寮國的界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怒江瀾滄江地震帶-
  •  海拔:5200米
  • 地理坐標:東經94°40′52″北緯33°45′48″
  • 全長:4909千米
簡介,地理特徵,中國主要地震帶,

簡介

怒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又稱潞江,上游藏語叫“那曲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內部,由怒江第一灣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東部的平淺谷地,入雲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流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3240公里,中國部分2013公里,雲南段長650公里;總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公里,中國部分13.78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約700億立方米,省內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公里,占雲南省面積8.7%。
瀾滄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九長河,亞洲第四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瀾滄江發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雜多縣吉富山,源頭海拔520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94°40′52″、北緯33°45′48″,全長4909千米,流出國後稱湄公河(Mekong River),為緬甸、寮國的界河。

地理特徵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南延的橫斷山脈中段,自西向東由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碧羅雪山、雲嶺山脈呈北南走向的褶皺山系和獨龍江、怒江、瀾滄江三條由北向南大江深切谷相間排列,貫穿全境,是世界上最長的高山峽谷之一。州境內天氣變化大,氣候各異。全州氣候具有雲南年溫差小、日溫大幹、濕季分明,四季之分不明顯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的共同特點,同時因受地貌和緯度差異的影響,具有北部冷,中部溫暖,南部熱;高山寒冷,半山溫暖,江邊炎熱;部分地區雨季開始特別早,乾季短暫,溫季持續時間長,無春早,立體氣候顯箸的獨特氣候特徵。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內海拔最低為怒江河谷,海拔738米,最高海拔是貢山縣境內的嘎娃嘎普,海拔5128米,顯著的海拔高差和複雜的地域環境影響熱量條件的再分配,各地溫度有差異。一般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低熱河谷區,氣溫最高,熱量豐富,每年平均氣溫16.8°C~20.1°C,最熱月氣溫21.7°C~24.7°C,最冷月氣溫11.1°C~13.6°C,年極端最低氣溫-28°C~3.7°C,大於或等於10°C,積溫5530°C~5019°C;海拔1800~2300米的中高山區,年平均氣溫15.1°C~11.1°C,最熱月氣溫19.3°C~17.8°C,最冷氣溫9.1°C~3.2°C,極端最低氣溫-2.8°C~10.2°C,大於或等於10°C積溫5019°C~3223°C;海拔2300米以上高山區,年在平均溫度11.0°C以上,最熱氣溫17.8°以上,最低氣溫31°C以下,極端最低氣溫-10.2°C以下,大於或等於10°C,積溫3223°C以下,為氣溫最低,熱量最差的地區。
怒江州為雲南滇西橫斷山脈縱谷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整個地勢由巍峨高聳的山脈與深邃湍急的江河構成,有切割很深的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大峽谷的山區。除蘭坪縣的通甸、金頂有較為開闊的山間槽地和“三江”河谷邊的一些沖積扇、沖積堆、沖積裙以外,多為高山陡坡之地。按省測繪局1984年的資料,除蘭坪縣外的全州土地面積中,坡度在25°以上的面積為8910.43平方公里,占87.7%,其中坡度在35°以上的4064.94平方公里,占40%。
由於怒江主斷裂和瀾滄江主斷裂貫穿全境兩側還有派出的縱橫小斷裂,因而地形十分複雜。怒江州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40餘座。最高峰的為高黎貢山楚鹿臘卡峰,當地人民叫嘎阿嘎普峰,海拔5128米,山頂終年積雪,有長約3公里的現代懸冰川,冰舌前緣下伸到海拔4000米處,最低點為海拔738米的瀘水縣境內的蠻雲村怒江邊。
由於高山峽谷的特殊地形、州內除蘭坪的通甸壩和金頂壩較為開闊之外,基本上沒有壩子。但在“三江”河谷江邊,分布著面積大小不同的許多衝積扇,沖積堆,沖積裙,成為怒江州的主要農作區。在怒江河谷,較大的沖積扇和沖積堆,有蠻因壩、丙貢壩、賴茂壩、六庫壩、燈籠壩、上帕壩、永垃嘎壩,丙中洛壩等。在瀾滄江河谷,有兔峨壩,營盤壩、石登壩,中排壩等。
瀾滄江流域地處東經94°~102°,北緯21°~34°,地勢北高低,自北向南呈條帶狀,上、下游較寬闊,中游則狹窄,流域平均寬度約80km,其中溜筒江~功果橋河段平均寬度僅為36km,流域內地形起伏劇烈,地形複雜。上源北與長江上游通天河相鄰;西部與怒江的分水嶺為他念翁山及怒山,其間,梅里雪山高達海拔6740m;東部與金沙江和紅河的分水嶺為寧靜山、雲嶺及無量山。流域平均高程漫灣以上為4000m。上游屬青藏高原,海拔為4000~4500m,山地可達5500~6000m,區域內除高大險峻的雪峰外,山勢平緩,河谷平淺。中游屬高山峽谷區,河谷深切於橫斷山脈之間,山高谷深,兩岸高山對峙,山峰高出水面3000多m,河谷比較狹窄,河床坡度大,形成陡峻的坡狀地形。下游分水嶺顯著降低,一般在2500m以下,地勢趨平緩,河道呈束放狀,出中國境後河道比較開闊平緩。

中國主要地震帶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