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Astropecten velitaris von Martens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怒棘槭海星
- 拉丁學名:Astropecten velitaris von Martens
- 界:動物界
- 種:怒棘槭海星
- 分布區域:中國南海,北部灣和台灣沿岸
形態描述,分布,國內分布,國外分布,
形態描述
為小形種海星,R普通為32毫米,r為9毫米,R:為3.5。反口面具大形小柱體,腕中模和盤中央者較小而密擠。腕基部的大形小柱體的頂上有4-10個短棒狀中央小棘和12-15個較長的周緣小棘。篩板有一部分被小柱體所掩蓋。盤中央和腕中線無皮鰓。
上緣板僅間腕部第一板上有一尖錐形棘,有的在第二板上也有一棘,此外在板面滿生顆粒。下緣板此上緣板向外突出,各板外端上方有一大而尖扁的側棘;側棘下方跟著有3-4個較細短的棘,再靠內到下緣板口面、有2橫行各5-7個比較尖細的棘。在這些大而顯明的棘間、及下緣板的邊緣上,還生有許多更細小的棘。
每個側步帶板有3個溝棘,中間一個較長而彎曲,接隨著溝棘有2列小棘,內列2棘較大,外列3-4棘較小。口面間輻區很小,僅有2個腹側板,板面密生同形的小棘。口板很窄,邊緣棘7個,圓而鈍;口面棘8-10個,近乎等長,圓而漸尖。酒精標本帶黃色,腕中部有褐色暗斑。
上緣板僅間腕部第一板上有一尖錐形棘,有的在第二板上也有一棘,此外在板面滿生顆粒。下緣板此上緣板向外突出,各板外端上方有一大而尖扁的側棘;側棘下方跟著有3-4個較細短的棘,再靠內到下緣板口面、有2橫行各5-7個比較尖細的棘。在這些大而顯明的棘間、及下緣板的邊緣上,還生有許多更細小的棘。
每個側步帶板有3個溝棘,中間一個較長而彎曲,接隨著溝棘有2列小棘,內列2棘較大,外列3-4棘較小。口面間輻區很小,僅有2個腹側板,板面密生同形的小棘。口板很窄,邊緣棘7個,圓而鈍;口面棘8-10個,近乎等長,圓而漸尖。酒精標本帶黃色,腕中部有褐色暗斑。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Echinodermata:棘皮動物門 - Asteroidea:海星綱 - PHANEROZONIA:顯帶目 - Astropectinidae:槭海星科 -Astropecten: |
學名: | Astropecten velitarisvon Martens |
中文名: | 怒棘槭海星 |
中文拼音: | NùJíCùHǎiXīng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分布
水深多在30-50米,細沙和碎貝殼底。
國內分布
為我國南海,北部灣和台灣沿岸的優勢種。
國外分布
分布於澳洲西北部;菲律賓和錫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