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廣場

忽必烈廣場

忽必烈廣場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為紀念忽必烈所建。廣場中央石像下部忽必烈廣場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為紀念忽必烈所建。北面為政府大樓,南面為交警隊,西面為夏宮大酒店,元上都遺址博物館,東面為牧民一條街。廣場共包括有十餘個籃球場和一個足球場,場地全部為塑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忽必烈廣場
  • 面積:20萬平方米
  •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 投資:2500萬元
詳細描述,關於忽必烈,

詳細描述

忽必烈廣場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總投資2500萬元,2004年8月開工建設,2007年6月竣工,是集展示歷史文化,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性廣場。忽必烈廣場分為文化廣場和體育休閒廣場兩部分,各占總面積的50%。文化廣場硬化面積4.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5.4萬平方米,水體3200平方米。整體設計貫穿“廢墟中的文明、碎片中的記憶”的理念,主入口金蓮花廣場和景觀大道像一把巨大的鑰匙,象徵著用這把鑰匙來開啟蒙元文化記憶之門,山丘和溪流象徵正藍旗的低山丘嶺地形和閃電河。廣場的中心是一座邊長75米見方的古式城,城內有一個下沉廣場,中央聳立著一尊7米高、12噸重的元世祖忽必烈銅像。城牆內側鑲嵌漢白玉浮雕群,記載著元朝歷史、文化、科技、軍事和商貿等情況。體育休閒廣場建有400米塑膠跑道、人造草坪足球場、標準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門球場和羽毛球場,每天早晚有大量居民在此鍛鍊運動。忽必烈廣場建成以來,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休閒健身場所和了解蒙元歷史文化的旅遊景點。

關於忽必烈

生平
忽必烈,蒙古族,即元世祖(1215年-1294年),元朝的創建者。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在位時間(1260年-1294年)。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他一生征戰,一統天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歷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追謚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忽必烈廣場
蒙哥汗三年(1253年)率蒙古軍攻大理國,四年滅大理國。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時,得知蒙哥汗死訊,與賈似道議和,決策北還,爭奪帝位。十年,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稱汗,始建年號中統 。其同父同母的四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和林)稱汗。至元元年(1264年)打敗阿里不哥,後遷都燕京(今北京),改稱大都。八年建國號為元。十六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又進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國。在位期間,注意選用人才,採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地方建立行省,開創我國省制之端。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開闢中外交通,鞏固和發展多民族國家。把境內民眾分成四等,民族壓迫較重。
蒙哥大汗在1259年去世後,次年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選作蒙古帝國大汗,而忽必烈則在中原開平自立為大汗。於是阿里不哥與忽必烈開始爭奪汗位。雖然忽必烈在這場鬥爭中獲勝,但中央汗國外的四大汗國則因他違背大汗選舉傳統以及他的“行漢法”主張而紛紛與他斷絕了來往,脫離了他的統治範圍。至此,忽必烈的政權只包括中原地區、西藏和蒙古本土。
【大蒙古國第四任大汗蒙哥去世後。大蒙古國一分為五個國家,不復存在。分別是拔都的金帳汗國,忽必烈的大元國(中國元朝),西亞的伊爾汗國,中亞的察合台汗國,乃蠻故地的窩闊台汗國。】
1271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建國號為大元,正式登基稱皇帝,即為元世祖並開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計畫。元朝軍隊用了六年時間攻陷重鎮襄陽,但以後的進展則相當順利。1276年攻克南宋首都臨安,南宋滅亡。
元世祖確立中央集權政治,恢復正常的統治秩序,採取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 ,讓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從而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全國統一,初步奠定了國家疆域的規模,發展了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全國統一以後,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也有了發展,採取漢法,改革落後舊制的工作陷於停頓。
蒙漢政策
忽必烈推行一種二元政策,該政策的方位是取決於人們把忽必烈看成(或者他自認為)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大汗呢,還是把他看成中國19個王朝的繼承者、天子呢。從蒙古人的觀點來看,他在原則上(如果不是在現實中)始終如一地維護了成吉思汗帝國精神上的統一。作為至高無上的汗,即成吉思汗和蒙哥統治的繼承人,他堅持不斷地要求成吉思汗各大封地的服從,每一塊大封地都成為一個自治汗國。為強制使窩闊台家族和察合台家族作出這種服從,他的一生是在蒙古的戰爭中度過的。波斯對他來說只是他的帝國的一個省,那兒由他的弟弟旭烈兀統治。在他的眼中,波斯汗——旭烈兀(1256-1265年在位)、阿八哈(1265-1281年在位)和阿魯渾(1284-1291年在位)——只是一些從屬的汗,即高級總督伊兒汗,他們要得到他的任命,並與他保持密切聯繫。忽必烈這個擁有全中國的人,原則上是突厥斯坦和蒙屬俄羅斯的宗主,以及伊朗事實上的宗主,確實如馬可·波羅所說,是真正的“大君主”,“從亞當時代至今,世界上曾有過的、統治著人民、土地和財富的最強大的君主”。
當忽必烈在亞洲的其他地區成為成吉思汗的繼承人時,在中國,他企圖成為19個王朝的忠實延續者。其他的任何一位天子都沒有像他那樣嚴肅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他恢復的行政機構治癒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戰爭創傷。宋朝滅亡後,他不僅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全部行政官員,而且還盡一切努力得到了當時任職官員們的個人的效忠。在征服土地之後,他也完成了對人們頭腦的征服,他想獲得的最偉大的名聲也許不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征服全中國的人”,而是“第一位治理中國的人”。
交通問題,對這個龐大帝國的行政和物資供應是如此重要,受到了他的密切關注。他修復帝國道路,並在可能栽種的道路兩旁種上樹遮陽,在每隔一定的距離上建商旅客棧。20多萬匹馬分發給各驛站,用於帝國郵政。為保證北京的糧食供應,他修復和開通了大運河,使大米經運河從中國中部運往都城。為了備荒,他恢復了國家控糧的政策,這一政策在中國很早就制訂起來,在北宋統治時期,著名的王安石使之完善。在豐年,國家收購餘糧,貯藏於國倉。當荒年穀價上漲時,開倉免費分發穀物。還組織了公眾救濟。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長官對老學者、孤兒、病弱者提供救濟。1271年的又一道法令號召建醫院。這些措施除了受到中國行政傳統的影響外,很可能在忽必烈的頭腦中還受到佛教影響的結果,這種影響顯然很強烈。稻米和玉米是定期分發給急需的家庭。馬可·波羅說,忽必烈本人每天就要接濟3萬窮人。
忽必烈行政管理中唯一不足的是財政方面。在宋朝的各種制度中,忽必烈發現了“鈔”,或者說紙幣的用途。他把鈔票引入流通領域,並使它成為財政的基礎。1264年,他頒布了一條法令,公布了用紙幣來計算主要商品的價值。他的第一任“理財”大臣是不花剌的穆斯林賽夷阿札兒(Sayyid Ajall,死於1279年),他似乎把鈔票的發行維持在合理的限度內。隨後繼任的幾位大臣們開始輕率行事,先是河中費納客忒〔前蘇聯塔什乾西南〕人阿合馬(死於1282年),後是畏兀兒人桑哥,他們兩人實行無限制的通貨膨脹政策,使鈔票貶值。在聚斂錢財時,他們採取多次兌換錢幣的方式和建立了重利專賣的辦法。阿合馬於1282年被暗殺,他死後受到忽必烈的貶責。桑哥因貪污被處死(129年)。在忽必烈的統治之後,為了阻止原鈔票的下跌,有必要發行新的鈔票(1303年),這次是輪到新幣貶值了。
忽必烈青銅像忽必烈青銅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