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重九席上

《念奴嬌·重九席上》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上片主要寫眼前宴會引起的對東晉風流名士在龍山高會上的極盡風流,進而感慨知音稀少;下片承接上文引出東籬採菊的愛酒高人陶淵明,抒發了詞人對陶潛躬耕歸隱的仰慕之情,也體現了詞人對陶潛歸隱生活的仰慕。整首詞風格雄渾,沉鬱頓挫,頗有筆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念奴嬌·重九席上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念奴嬌·重九席上
龍山何處,記當年高會,重陽佳節。誰與老兵供一笑,落帽參軍華發。莫倚忘懷,西風也會,點檢尊前客。淒涼今古,眼中三兩飛蝶
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愛說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勞聲切。試把空杯,翁還肯道,何必杯中物。臨風一笑,請翁同醉今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湘月”,代表作品有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姜夔念奴嬌·鬧紅一舸》等。
⑵龍山:在湖北江陵府(今湖北沙市)城西北十五里,桓溫九日登高,孟嘉落帽處。
⑶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君諱嘉,字萬年,江夏鄂人也。……再為江州別駕、巴丘令、征西大將軍譙國桓溫參軍。……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參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吹君帽墮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溫命取以還之。”詞中“當年高會”即指龍山之會。
⑷老兵:指桓溫,謝奕稱桓溫為老兵。《晉書·謝奕傳》:“(奕)與桓溫善,溫闢為安西司馬,猶推布衣好。……嘗逼溫飲,溫走入南康主門避之。……奕遂攜酒就廳事,引溫一兵帥共飲,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誰與老兵供一笑,這是問成為桓溫笑料的是誰人。落帽參軍即孟嘉。華發:花白頭髮,這是想像孟嘉落帽的形象。按:在盛大宴會之上,落帽本是失禮行為,而桓溫戲弄孟嘉,顯然是把他當作取笑的對象。所以作者有“供一笑”的話。
⑸莫倚:不要尋找藉口。倚:倚杖。忘懷:忘記了,指孟嘉“初不自覺”落帽事。
⑹也解:也能。點檢:指點,引伸為挑選,這裡含有蔑視的意思。樽前客:指宴席上的客人。這兩句是說,西風也能挑選席上客人,意思是讓他當眾出醜。按:《孟府君傳》曾載桓溫對孟嘉說的話:“人不可無勢,我乃能駕御卿。”孟嘉甘心受桓溫的駕御,所以西風也要貶之。
⑺“淒涼今古,眼中三兩飛蝶”:不論是桓溫還是孟嘉,都已不復存在,在後人眼中,眼前所見的只有三兩隻飛蝶而已。這是總結一句,說這些歷史人物不值得一提。
⑻須信:應知。採菊東籬:陶潛《飲酒》詩句。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高風亮節,千載之下,只有曾任彭澤令的陶淵明可稱。
⑼愛說:口語,喜歡說。《晉書·陶潛傳》:“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⑽試把:試舉。杯中物為酒。陶潛《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以上三句是與陶淵明開玩笑。因為陶淵明說過琴中如果得趣,何必一定要在弦上發出聲音,所以比照推理:那么杯中無酒的時候,陶翁是否還肯說,舉杯得趣,何必一定要斟滿呢?翁,陶淵明,下句的翁也是陶淵明。

白話譯文

不知在龍山哪裡,但依然記得當年重陽時的聚會。是誰成為桓溫的笑料?是落帽的白髮參軍孟嘉啊!不要說自己“西風吹帽,初不自覺”,其實西風也會挑選對象,讓你故意出醜。滄海桑田,人事變遷。桓溫、孟嘉皆已逝去。眼前所見只有二三飛蝶而已。
高風亮節,千載之中,只有陶淵明可居。你只要領會琴中的樂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樂呢?”既然您說“琴中如果得趣,何必一定要在弦上發出聲音呢?”那么,好!現在,如果我把空杯向您祝酒,您是否還肯說“得到酒趣就好,何必一定要杯中有酒呢?”哈哈,還是讓我們斟滿酒杯,今朝不醉不歸吧!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慶元六年(1200)的秋龍山重慶筵上,當時詞人六十一歲,賦閒家居於江西。辛棄疾受邀參重陽筵席,席上所見所聞引發詞人感慨,加上他也是識陶真諦的人,他推崇陶公的“高情”,並拈出“清真”為其“高情”的內涵。歷來詠重九的詩詞,大都引用孟嘉落帽和陶淵明採菊的典故……詞中的“老兵”及“參軍”,其影射和譏諷當世人物,應當是不言而喻的。在讚揚千古之下,只有陶淵明不為強權勢力所拘束,又顯然是對黨禁以來不受韓飩胄的功名利祿所誘惑的人物的歌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通過寫重陽宴會的所見所感,抒發隱居之樂。
上片由眼前的重陽宴會而想起了東晉風流名士在龍山舉行的高會,當年眾名士不拘小節,無論長官下屬都灑脫放曠,極盡風流,然而只有那位落帽參軍孟嘉才能識得酒中真味。如今往事已過千年,詞人在這重陽宴會上把酒臨風,想要效仿魏晉風流,但是知音太少,無人可與自己交談,再加上看到眼前飛過的兩隻蝴蝶,就更讓辛棄疾感慨萬端了。
下片承接上文引出東籬採菊的愛酒高人陶淵明。他也是辛棄疾平生最為景仰的高士。陶淵明有一種天真自然的風度,平日以無弦琴作彈奏之狀自娛,雖然不通音律,卻能得其中雅趣,十分盡興。以“空杯”問陶,語言生動幽默,別有一番情趣。結韻之“同醉今夕”,則將陶淵明引為隔代知音,恨不能與其把盞相談。
詞上下片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用韻整齊;詞人通過追憶晉人龍山盛會的雅量趣事,然而晉人已逝,樽前客稀,惟余“眼中三兩飛蝶”的淒涼,抒發了物是人非,知音少的傷感情。“須信採菊東籬”表現詞人對陶潛歸隱生活的羨慕之情。

名家點評

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辛更儒《中華傳統詩詞經典·辛棄疾詞》:九日用孟嘉落帽事,雖為熟典,此詞卻翻新出異……其譏刺孟嘉之流用以顯然,而對陶淵明的推崇,卻是對不為當權者所誘惑的人物的頌揚,褒貶對比特別鮮明。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