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唐》是連載於晉江文學城的一部古色古香類小說,作者是七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念唐
- 作者:七湘
- 小說類型:古色古香
- 連載狀態:已完結
- 連載平台:晉江文學城
《念唐》是連載於晉江文學城的一部古色古香類小說,作者是七湘。
《念唐》是連載於晉江文學城的一部古色古香類小說,作者是七湘。內容簡介“只因她是最美的盛世光景,她有我畢生追而不得的明媚。她的髮絲中瀰漫著水墨丹青的氣息,她的舞姿流動著霓裳紗幔的輕盈,她的聲音傳遞著平靜而清澈的玄音。甚至她...
唐(拼音:tá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唐的本義不見用於古文字材料,有資料認為本義是大言、大話。甲骨文中用為殷先王大乙之專名,即文獻之成湯。由大言義引申出廣大義,由廣大義引申出虛空義,如:荒唐。後來“唐”假借作朝代名稱,如唐朝、後唐。唐朝極盛時,聲譽播及邊疆及海外...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唐國公李淵趁勢在晉陽起兵,於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唐國號。 [2]唐玄宗時期出現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3-5]安史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王朝遣大將軍李靖率大軍擊破吐谷渾部,改立吐谷渾·諾曷缽為可汗。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王朝以弘化公主妻吐谷渾·諾曷缽,加封其為青海王。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朝攻破其國,吐谷渾·諾曷缽率殘部奔涼州。至唐高宗李治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盡據吐谷渾部原...
列出了從唐高祖李淵開始到唐景宗李柷的帝王年表,包含了更替時間,年號的更改。幫助更好的了解唐王朝。年曆表 一、李淵 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廟號:高祖 輩份:第一代 在位:618——626(8年)生卒:566——635(70歲)皇考:北周唐國公李虎子李昺子 生母:獨孤氏 年號:武德(618——626)陵墓:獻陵(...
中國唐朝開國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3日在位) [121],初唐政治家、軍事統帥,唐太祖李虎之孫,唐世祖李昞之子。 [2] 李淵出身北周關隴貴族家庭,襲封唐國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獻皇后垂愛 [3],歷任千牛備身、衛尉少卿等,於煬帝東征時負責督運糧草,平毋端兒起義,並抵禦突厥進攻。大業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
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閩國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南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被周...
唐太宗念及舊情,赦免其罪,將其光祿大夫之職罷免。顯慶元年(656年),唐儉去世,終年七十八歲。 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一稱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隋末至初唐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李靖出身隴西李氏丹楊房。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後轉仕唐朝,隨秦王李世民進擊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幽州台:即黃金台,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⑵前:過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⑶後:未來。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⑸愴(chuàng)然:悲傷悽惻的...
這部《唐書》,記事起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淵稱帝,終於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907年)朱溫滅唐,記載了有唐一代二百九十年的歷史。其卷數,歷來說法不一。今本有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刊傳一百五十卷。該書敘述史實比較詳細,保存史料比較豐富,但由於成書倉促,所以這部唐書對於唐代晚期史事的記述,仍...
一方面由於詩人世界觀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由於唐玄宗既是安史之亂的製造者又是所謂的“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長恨歌》的主題思想也具有雙重性,既有諷刺,又有同情。詩的前半部分露骨地諷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是長恨之因;詩的後半部分,詩人用充滿同情的筆觸寫唐玄宗的入骨相思,從而使詩的主題思想由批判轉為對堅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乾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