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決定性作戰

快速決定性作戰是綜合運用認知、指揮與控制和基於效果的行動,以達成預期軍事目的的聯合作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快速決定性作戰
  • 外文名:rapid decisive operation
美軍為適應2010~2020年高強度、小規模應急作戰而提出的聯合作戰理論。目的是從敵方沒有反擊能力的多維方向發動非對稱快速進攻,打擊和摧毀敵方的指揮控制機構和武器裝備,以奪取戰場控制權。美軍認為,實施快速決定性作戰,必須同時具備快速和決定性作戰能力。所謂快速,就是儘可能快地達成作戰目的,在絕對速度和相對速度上都要快於敵方。所謂決定性,指通過打擊對方的凝聚力和摧毀其抵抗意志和能力,把己方的意志強加於敵。
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是美軍在冷戰後逐步發展形成的。美軍認為,冷戰結束後,美國面臨的安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地區性強國和聯盟能夠以可接受的代價,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非對稱的軍事能力,並通過各種靈活機動的行動方式,很少或無任何警告就對美國發動非對稱進攻,同時剝奪美國的進入權,挫敗美國的意志,或將美國拖入持久戰。而美國向危機戰區部署大批部隊,受到政治、地緣和對方軍事能力等諸多限制,傳統的部隊和聯合作戰理論,很難適應這一變化。20世紀80年代,美國空軍空中作戰司令部計畫與項目部主任D.德普圖拉等人提出了“基於效果的作戰”思想,1996年美退休海軍軍官H.K.厄爾曼等人提出“通過震懾達成快速主宰”理論等,為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1999年4月,美國國防部頒布《防務計畫指南》,要求聯合部隊司令部“開發新的聯合作戰理論和能力,以提高未來聯合部隊指揮官快速和決定性地完成極富挑戰性的重要作戰任務的能力”。同年10月,美聯合部隊司令部頒布了《快速決定性作戰》0.5版白皮書,正式提出快速決定性作戰概念。2001年5月和8月,聯合部隊司令部又相繼推出了《快速決定性作戰》1.0版、2.0版白皮書。2002年,美軍進行了“千年挑戰—2002”聯合軍事演習,對美軍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內實施快速決定性作戰能力進行檢驗。2003年3月,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實戰檢驗。2004年,通過進行“奧林匹克挑戰—2004聯合軍事演習”,對美軍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內實施快速決定性作戰能力進行檢驗,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這一理論。美軍將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寫入2006年版JP3-0《聯合作戰綱要》和2008年版FM3-0《作戰綱要》。
快速決定性作戰由認知類、指揮與控制類、作戰行動類三類基本要素構成。認知類包括作戰淨評估、共用相關作戰圖和聯合情報監視與偵察;指揮與控制類包括適應性強的聯合指揮與控制、聯合互動計畫、跨機構協調行動和多國作戰;作戰行動類包括制敵機動、精確打擊和信息作戰等基於效果作戰行動和確保進入、快速部署、靈敏支援與全維防護等作戰行動。主要特點是:①以知彼知己為中心的作戰。通過先進的監視和偵察系統,完全掌握敵方、己方、環境和戰場等情況,變信息優勢為決策優勢,減少作戰風險,提高作戰節奏、凝聚力和作戰效果。②基於效果作戰。把敵人當成一個系統,以直接謀取預期的戰略效果為目的,通過在戰略、戰役和戰術層次綜合使用軍事和非軍事能力,以平行作戰的方式,迅速打擊敵重心和脆弱點,迫使敵屈服或投降。③內聚式聯合作戰。從聯合總部到聯合特遣部隊司令部,集中發展真正的聯合作戰能力,而不是用以解決條令、組織、訓練、物資、領導、人員、設施和政策的互通性問題。④完全網路化的部隊。各部隊利用網路化平台,能夠同時創造和分享信息、計畫、決策和行動,壓縮和改變線式、梯隊式的作戰方式,以便同時完成多種任務。
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軍認為,快速決定性作戰強調對敵方重心、關鍵薄弱環節和節點予以高強度打擊,達到速勝的目的,但出於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考慮,在實戰運用時,將受到較大的制約。同時,這一理論高度依賴對敵形成信息優勢,在短期內,美軍尚無法使整個戰場空間完全對其“單向透明”,尤其是對具有強大軍事實力和信息作戰能力的大國難以適用。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