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逆墳

忤逆墳

忤逆墳位於山西省侯馬市東程王村西南60米。墓地南北長20米,東西寬10米,墓室為磚砌方形仿木結構,座南向北。忤逆墳總高6米,寬4米。據說是明朝王進之陵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忤逆墳
  • 位置:山西省侯馬市東程王村西南60米
  • 墓地大小:南北長20米,東西寬10米
  • 墓主:明朝王進之
  • 墓室結構:磚砌方形仿木結構
  • 墳大小:總高6米,寬4米
  • 方向:座南向北
內部構造,墓主身份,關於忤逆墳的故事,蒲劇《忤逆墳》的教育意義,

內部構造

忤逆墳位於山西省侯馬市東程王村西南60米。墓地南北長20米,東西寬10米,墓室為磚砌方形仿木結構,座南向北。總高6米,寬4米。正面木門兩側有仿木結構磚雕格扇門,東西兩側各設直欞窗和鑲嵌0.7*0.4米的磚刻碣文。現僅東側可辨認部分碣文:“望海潮...又詩曰:買臣之妻多..財,夫貧歸家索斷義,反至衣錦歸還鄉,至今潑水難收是。大定二十三年。”背面設有影壁。在4米高處有磚雕斗拱,為五鋪作,飛檐挑四角,墓頂為疊澀鑽尖頂。墓室內壁裝飾有磚雕(現已毀),頂部為八角藻井。墓碑樓置於墓室北側。墓碑鑲嵌樓內。樓為筒瓦硬山頂,碑首浮雕二龍戲珠,碑身陰刻楷書:“都指揮王公諱進之墓”。下款為“金沙村闔戶裔孫同立”。明嘉靖《曲沃縣志》卷二十五載:“王進墓在縣西呈王村南,明初征陳友諒戰歿,敕葬。令子孫百家奉祀。”

墓主身份

墓主王進,元末明初金沙村人,王進參加了明朝的軍隊,善騎射,因屢建戰功,明太祖朱元璋晉升其為金帶都指揮使,後在征討陳友諒的戰事中力盡而戰歿,明太祖賜銀首敕葬。呈王立交橋南側有名的忤逆墳,據說就是王進的陵墓。金沙村王家在墓前建有磚碑樓。上書:“都指揮王公諱進之墓”,下書:“金沙村闔戶裔孫仝立”。
忤逆墳

關於忤逆墳的故事

山西侯馬一帶,人們餵豬的時候,都“老老老”叫著,敲著豬食槽,一些老年人還一邊叫,一邊說:“老老老,一群群,殺了老子吃餛飩。這句話是怎么流傳下來的呢?還得從侯馬西面那座“忤逆塔”的來歷說起。
據說,明朝時候紫金山腳下有個金沙村。村裡有個姓王的秀才,四十一歲上才得一子,取名王進。王秀才和老伴劉氏欣喜若狂,頂在頭上怕摔著,捧在手裡怕碰壞,真是愛不釋手。每日好吃好喝,好穿好戴,嬌生慣養。王秀才熟讀四書五經,滿腹經綸,又寫得一手好字。小王進卻與書墨無緣,更不去學堂念書。秀才夫婦卻只是一味的溺愛,絲毫不加管束。長到十幾歲時還是胸無點墨,目不識丁。整天和一些地痞流氓廝混在一起。踢腳打拳,掄搶舞棒,偷雞摸狗,酗酒鬧事。擾得四鄰不安,八舍不寧。倘有人不堪忍受,找上門來,秀才夫婦不但不管教自己的兒子,還指責人家招惹了王進。
沿山一帶,讀書識字的人少,王秀才就成了當地的一塊寶。誰家有紅白大事,必定請他當“賬房”先生。秀才每去一家,必定帶王進。王進從會走路起,就像秀才的影子一樣。這王進在吃食上有個特殊的喜好,特別愛吃餛飩。無論哪家請王秀才,都特意做一些餛飩給王進吃。臨走還要帶上些,讓他回家煮著吃。一次,王秀才到了一家,這家因忙亂忘記包餛飩,王進就大發雷霆,一連掀翻了三張桌子,杯盤碗筷摔滿了一地,把整個喜慶宴會攪了個一塌糊塗。眾人氣恨王進,又怕得罪了王秀才,只得忍氣吞聲,立刻給王進包餛飩,王進這才轉怒為喜。王進十六歲那年,一天,鄰村一家辦喜事,趕著牛羊來接秀才,正趕上王進耍刀弄槍不在家。秀才等不回來,只好獨自前往。王進回來,得知父親一人去赴宴,立刻怒從心起。從外面手拎回一把砍刀,放在磨刀石上“哧啦”、“哧啦”地磨起來。劉氏忙給兒子解釋,王進哪裡肯聽。惡狠狠的說:“老傢伙竟敢不帶我,我讓他知道我的厲害!”又對劉氏喝道:“你在囉嗦,我連你一起砍了!”嚇得劉氏面如土色,戰戰兢兢躲到一旁。正在這時,幾個地痞來叫王進去喝酒,王進放下砍刀,咬牙切齒地說道:“等我回來再和老東西算帳。”
秀才在人家辦事,心裡七上八下的不是個滋味,天剛黑就匆忙趕回家中。劉氏急忙上前,把兒子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訴了秀才,秀才還不肯相信。還是劉氏有主意,對秀才說:“今晚你到別處去睡吧,要是沒事呢,更好。要是真地動了刀子,可不是鬧著玩的。”秀才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就到鄰居家歇宿去了。
劉氏知道王進不會善罷甘休,在炕上把秀才的被窩鋪好,又找來一個大葫蘆,裡面裝些紅水水,放在枕頭上蓋好,就像秀才睡在那裡一樣。為了討好兒子,劉氏又給王進做了一碗餛飩。心想,兒子回來吃到餛飩,也許就不鬧了。
深夜,王進喝得醉醺醺的回來,一腳將院門踢開,劉氏聽到響動,趕忙去給兒子端餛飩。王進提刀直到秀才房中。借著月光,看見秀才穩穩得睡在那裡,不禁火冒三丈。乘著酒興,舉起砍刀朝秀才的頭猛劈下去,只聽“咔嚓”一聲,血水迸出。王進扔下刀,轉身就往外跑。恰巧劉氏端著餛飩走過來,王進一頭撞倒了劉氏,碰翻了餛飩。王進一看是餛飩,在摔破的碗裡撿了兩個塞在嘴裡,朝門外逃去。
第二天清晨,秀才回來,老伴哭訴著昨晚發生的事。秀才一看被砍成兩半的葫蘆,頓時兩眼發直,一下癱倒在地上。自此,臥病在床。劉氏請醫尋藥,百般調理,可是,秀才的病卻越來越重,漸漸水米不進了。臨死之前,秀才對劉氏說:“這都是我嬌慣慫恿兒子應得的下場啊,事到如今,悔之晚矣!”說罷,兩腿一伸,氣絕身亡。
王進逃出家門,他那一夥狐朋狗友,知道他殺了父親,都嚇得不敢和他接近。附近一帶的鄉鄰,早都痛恨王進,那個也不肯理他。王進無可奈何,只得背井離鄉,四處流浪,飽受風寒飢餓之苦。這才想起家中的溫暖,父母的恩情,痛恨自己以前的為非作歹,行兇殺父,犯下滔天大罪,為鄉鄰所不齒。決心改邪歸正,重新做人。想到自己會些槍棒,決定去投軍。一來可以棄惡從善,二來可以解決溫飽。王進投軍後作戰英勇,屢立戰功,後來官至都指揮。王進做官後派人到家鄉探望,回報說:“秀才已死,劉氏不知去向。”王進十分悲痛,只好慢慢派人尋找母親的下落。原來秀才死後,劉氏無依無靠,只好每日沿街乞討,流落他鄉。王進娶妻張氏,生了個小孩。王進外出征戰,張氏在家料理家務,家裡養了兩頭豬。張氏想找個女用人,一為照看孩子,二為餵養兩口豬。正巧劉氏前來討飯,張氏見她可憐,就收留她做女傭人。劉氏照看孩子,想到自己也有兒子,卻殺了父親,逃跑在外,至今下落不明,不免暗自悲傷。張氏餵養的兩口豬,有一隻母豬下了一窩豬崽。這天劉氏餵豬看到一個豬崽拱到母豬懷裡搶著吃奶。觸景生情,又想起自己那個不忠不孝的兒子王進,不由得一邊敲著豬食槽,一邊叫道:“老老老,一群群,殺了老子吃餛飩。”自此以後,她每到餵豬的時候,就這樣叫著,眼中掉下淚來。日久天長,張氏覺得奇怪,想問,又不好開口。
一天, 王進從外面征戰回來,夫妻閒談中,張氏就把這件事講出來。王進一聽,大吃一驚,急忙來見劉氏,一看正是自己的母親。王進慌忙跪倒在地,喊道:“母親大人,不孝子王進在此!”劉氏定睛一看,果然是王進,母子抱頭痛哭。王進將母親接到廳堂,張氏出來見禮。母子重敘別情,當王進聽到父親因他而死,母親流離失所,慚愧萬分。拔出佩劍就要自刎。劉氏、張氏慌忙攔住。劉氏說:“我兒,你已經痛改前非成為新人。那時,我和你父親,縱容嬌慣你,也有教子無方,管訓不嚴的責任呀!如今,你正當青春年華,應當為國效力才是正理啊!”王進聽後,哭訴道:“自己忤逆不孝,害死父親,使母親流落街頭,罪大孽深啊!將來我死後,在我墳下挖一口井,用鐵索將我的棺木倒懸井中,以贖我罪。”
後來,王進在一次戰鬥中壯烈捐軀。後人遵照遺囑,建墓立碑。人們稱它作“忤逆墳”。 此外,“忤逆墳”的故事還被戲劇作家雷平良先生改編為蒲劇,在山西晉南一帶廣為流傳。
蒲劇《忤逆墳》劇照蒲劇《忤逆墳》劇照

蒲劇《忤逆墳》的教育意義

《忤逆墳》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歷史典故,主要反映家庭中子女教育失敗後引發一場悲劇的故事,引人入勝的劇情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
這是倫理與典故相結合的一部作品,劇中王晉這個人物塑造,從受騙、墮落到醒悟,轉接自然、合理,其悲劇發人深省,對於當今仍有針對性,很具現實意義。來自城區匯通路的戲迷李鐵說:“看了《忤逆墳》,我的感觸很深。我的父親因患有半身不遂,躺在床上已有多年。這期間,兄弟姐妹有的只是給錢而不想親自照顧,有的1個月才來看一次,唯有自己和老伴伺奉,老伴待公公如親生父親,餵飯、擦身、倒尿、倒屎,任勞任怨。老伴常說,生育之痛,養育之恩,培育之苦,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樣無邊無際。如果連父母的恩德都不能記在心上,孝心從何而來?百善孝為先,孝為百善始。對父母的孝敬不能流於表面,不能口是心非,要有赤子之心才談得上孝心。”
在行政單位工作的張艷說,看了該劇之後,讓觀眾認識到首先要行孝道之舉,同時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過分溺愛。目前,大部分家庭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將子女視為掌上明珠,千依百順,再加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寵愛,孩子很容易養成不良的習慣,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容易形成“唯我獨尊”的思想,對孝敬老人的觀念淡漠。因此,父母們在教育子女方面應當做到關愛卻不溺愛,平等但不放任,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尊老愛幼,健康成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