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wǔ,逆也,本作啎。從午,吾聲。今作忤。《後漢·鮑永傳》持正之忤。
<動>
(形聲。從心,午聲。本義:牴觸,不順從)
同本義 [be disobedient to]
又如:忤權(不屈服於權貴);忤物(觸犯人;與人不合);忤怨(牴觸而生怨);忤恨(違逆;反對);忤意(違逆心意);忤嫚(忤慢。違抗怠慢);忤觸(觸犯);忤鱗(直言犯上)。 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時,眾若沸羹,公(袁可立)事與忤。袁崇煥遣驛吊敵,公詬言於朝,朝議是公。”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公(袁可立)司理吳中,執簡柱下,上書忤當路,削籍二十六載。”
觸動 [touch]
臨風悼亡,忤愁心,匹鳥河洲上。——明·汪道昆《洛水悲》
交錯 [crisscross]
陰陽散忤。——《春秋元命包》
<姓氏>
稀有姓氏。
忤逆
wǔnì
[disobedient (to one’s parents)] 叛逆;不孝敬父母
自小忤逆
wǔshì
[to look contrary] 逆視,對視
不敢與忤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忤
- 拼音: wǔ
- 解釋:牴觸,不順從
- 出處:唐·李朝威《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