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水滸傳序

《忠義水滸傳序》是明代文學家李贄創作的一篇古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忠義水滸傳序
  • 作者:李贄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焚書》
  • 作品體裁:古文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太史公曰:“《說難》《孤憤》,賢聖發憤之所作也。”由此觀之,古之賢聖,不憤則不作矣。不憤而作,譬如不寒而顫,不病而呻吟也,雖作何觀乎?《水滸傳》者,發憤之所作也。蓋自宋室不競,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馴致夷狄處上,中原處下,一時君相猶然處堂燕鵲,納幣稱臣,甘心屈膝於犬羊已矣。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是故憤二帝之北狩,則稱大破遼以泄真憤;憤南渡之苟安,則稱滅方臘以泄其憤∫問泄憤者誰乎?則前日嘯聚水滸之強人也,欲不謂之忠義不可也。是故施、羅二公傳《水滸》而復以忠義名其傳焉。
夫忠義何以歸於《水滸》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滸之眾何以一一皆忠義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理也。若以小賢役人,而以大賢役於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恥乎?是猶以小力縛人,而使大力者縛於人,其肯束手就縛而不辭乎?其勢必至驅天下大力大賢而盡納之水滸矣。則謂水滸之眾,皆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可也。然未有忠義如宋公明者也。今觀一百單八人者,同功同過,同死同生,其忠義之心,猶之乎宋公明也。
獨宋公明者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卒至於犯大難,成大功,服毒自縊,同死而不辭,則忠義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單八人者之心,故能結義梁山,為一百單八人之主。最後南征方臘,一百單八人者陣亡已過半矣;又智深坐化於六和,燕青涕泣而辭主,二童就計於“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為見幾明哲,不過小丈夫自完之計,決非忠於君義於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謂宋公明也,是以謂之忠義也,傳其可無作歟!傳其可不讀歟!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在於君側矣。賢宰相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在於朝廷矣。而部掌軍國之樞,督府專閫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讀也,苟一日而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為干城心腹之選矣。否則不在朝廷,不在君側,不在於城腹心,烏在乎?在水滸。此傳之所為發憤矣。若夫好事者資其談柄,用兵者藉其謀畫,要以各見所長,烏睹所謂忠義者哉!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太史公司馬遷說:“《說難》《孤憒》,都是聖賢抒發激憤的作品。”由此看來,古代的聖賢,不激憤就不會寫作。不激憤而勉強寫作,就好像不寒冷卻渾身打冷戰,沒有生病卻呻吟有聲,即使寫作了又有什麼值得看的呢?《水滸傳》,就是抒發激憤的作品。由於宋朝衰微,上下倒置,傑出的人才處於下,無能者處於上,以至於夷狄處於上,中原處於下,一時間宋朝的國君宰相就像那堂上的燕鵲岌岌可危,尚不知禍將臨頭,輸納財物,自稱降臣,心甘情願向犬羊小國屈膝下跪。施耐庵、羅貫中二位先生,身在元朝,心在宋室;雖然生活在元朝,實際上感憤宋朝國事。因此憤恨宋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擄去,便在《水滸傳》中寫宋江被招安後奉旨征遼,大破遼軍;憤恨南宋苟且偷安,便在《水滸傳》中寫宋江奉詔討滅方臘,以此來發泄自己內心的憤恨。請問宋朝時發泄憤恨的又是哪些人呢?那就是當日叱吒風雲、聚義水滸的眾好漢,若不稱他們為忠義之人是不對的。因此施耐庵、羅貫中二位先生撰寫《水滸傳》並加上忠義兩個字作為傳名。
忠義之稱為什麼要加在水滸英雄的身上呢?其中的原因是很清楚的。水滸眾好漢為什麼一個個都是忠義之人呢?形成這樣的原因是很清楚的。現今品德低的供職於品德高的,一般的人供職於傑出的人,這是常理。如果讓一般的人來役使人,卻讓傑出的人被人役使,他能夠甘心情願供人役使而不感到恥辱嗎?這好比讓力氣小的人來捆綁人,而讓大力土被人捆綁,他能夠東手任人捆綁而不反抗嗎?這種情勢必然發展到驅使天下有勇力有才德的人完全匯聚到水滸。那么說水滸的眾好漢,都是有勇力有才德有忠有義的人就是很對的了。然而沒有像宋公明那樣忠義的人。我們看一百零八條好漢,同功同過,同死同生,他們的忠義之心,如同於宋公明。唯獨宋公明一個人,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昐望招安,專心圖謀報國,最終至於經受大難,建立大功,服毒自縊,一同而死毫不退縮,這就是有忠有義的英烈啊!確實能使一百零八條好漢心服,所以能一起結義梁山,而成為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寨主。到最後南征方臘,一百零八條好漢在戰場上犧牲的已超過了一半;另外,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歸天;燕青涕泣著辭別盧俊義;童威、童猛按“混江龍”李俊的計謀,一起造船出海。這些事宋公明並不是不知道,他認為見幾而作、明哲保身,不過只是小人物自我保全的計策,決不是對國君盡忠心、對朋友重義氣的人所能夠介意的。這就是宋公明,這也就是稱讚他忠義的原因。這樣的傳能不寫嗎?這樣的傳能不讀嗎?
所以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以不讀《水滸傳》,只要讀了這部傳,那么忠義之士就不在水滸,而是在國君身邊了。治理國政的賢明宰相不可以不讀《水滸傳》,只要讀了這部傳,那么忠義之士就不在水滸,而是都在朝廷之上。兵部掌握國家軍政中樞,督府掌握朝廷所委任的地方軍權,這些人也不可以不讀《水游傳》,只要哪一天讀了這部傳,那么忠義之士就不在水滸,而是都成為忠誠勇敢的捍衛者的人選了。否則忠義之士就不在朝廷,不在國君身邊,不成為忠誠勇敢的捍衛者,他們在哪裡呢?他們在水滸。這就是《水滸傳》抒發激憤之所在。如果好事的人藉以作談話資料,用兵打仗的人利用《水滸傳》得到一些謀略計策,都不過是從各自的角度看見了《水滸傳》某一方面的長處,哪裡看到了所說的忠義主旨呢!

作者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原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贅,號宏甫,又號卓吾,又別號溫陵曙上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舉人,不應會試。歷任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死在獄中。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