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傳統製鹽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忠州傳統製鹽技藝
  • 主題詞:傳統技藝,製鹽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商朝
  • 認證時間:2011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重慶市忠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忠縣製鹽起源於商朝,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歷經商周時期的曬鹽、隋唐時期的煮鹽、三國時期以後的熬鹽等三個發展階段。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忠州傳統製鹽技藝由簡到繁,逐步成熟,已形成了包括上水、制鹵、結晶等多道工序,而且全部由手工操作。2011年,忠州傳統製鹽技藝這一歷史悠久、工序繁雜的傳統技藝,成功入選重慶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據史家資料記載,忠州傳統製鹽技藝起源在殷商時代,因那一帶山峻坡陡,交通不發達,其手工作坊才得以原生態保留下來。忠縣古時候叫臨江,“臨”在古代就是“鹽”的意思。在古代,這片土地因鹽而興,又因鹽而衰,是兵家必爭之地。忠州傳統製鹽工藝作坊主要集中在忠縣途井鄉和甘井鎮,他們祖祖輩輩利用當地的鹽泉資源,靠獨特的製鹽工藝熬制食鹽,獲取利潤,繁衍生息。

基本內容

忠州傳統製鹽技藝總體可分為開鑿鹽井、取滷水(鹽井中含鹽量高的泉水)、結晶、取鹽等四個步湊。
第一步是開鑿鹽井。在有鹽礦的地方開鑿鹽井,並根據鹽礦的深淺,確定井的深度。
第二步是取滷水。朝著開鑿好的鹽礦倒入適量的淡水,待淡水將鹽礦溶解後,再把鹽井中的滷水取出,用木桶等容器盛裝,然後用人力將滷水運往熬鹽的地方。遇到有的鹽井自然流出含鹽量較高的滷水,便可以直接取用。
第三步是結晶,這是製鹽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忠州傳統製鹽技藝中的結晶通常有自然蒸發和用火熬制兩種方法。自然蒸發是將滷水裝進尖底陶杯和花邊陶釜里,將這些陶器放在沙地上,或半掩埋在土中,自然蒸發其中的水分,再利用日光、風力蒸發曬製成鹽。用火熬制是把盛滿滷水的尖底陶杯和花邊陶釜放到灶上,用微火使滷水中的水分慢慢蒸發,最後使尖底陶杯和花邊陶釜中的鹽凝聚成團。相比於自然蒸發的方法,這種製鹽方法在速度上有很大的優勢。
第四步是取鹽。由於大多數鹽井中的滷水含有石膏等雜質,水分蒸發後的鹵鹽會凝聚成團。因為鹽的形狀是一塊一塊的且體積較大,所以又俗稱為“鹽砣子”。之後,再將製成的鹽放進竹筐,運往需要的地方。

主要價值

忠縣傳統的製鹽工藝作坊主要集中在忠州街道、石寶鎮、塗井鄉等鄉鎮(街道)。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些傳統的製鹽工藝作坊每天能產出5萬噸左右的原鹽,並遠銷武漢、昆明等地。忠州傳統製鹽技藝歷史悠久,流傳久遠,是歷代鹽工對製鹽技藝不斷創新和傳承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對忠縣的文化研究、旅遊資源開發等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瀕危狀況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工業製鹽很快替代了傳統的手工製鹽工藝,加之傳統的手工製鹽工藝製鹽的成本很高,利潤很低,致使傳統製鹽技藝瀕臨滅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