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
截至2006年,全鄉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129個村民小組,275個自然村,共4566戶農戶,18880人,其中農業人口18145人,非農業人口735人,居住著彝、布朗、回、傣、白、傈僳、苗、景頗、獨龍、漢等1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4660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7.65%;有特少民族——布朗族人口3750人。
交通
忙懷彝族布朗族鄉東隔瀾滄江與普洱市景東縣的漫灣、林街兩鄉鎮相望;南連雲縣後箐鄉和涌寶鎮;西與雲縣曉街鄉、
茂蘭鎮相連;北與漫灣鎮接壤。鄉政府駐地距 縣城48公里、臨滄市135公里、省城昆明568公里(均為公路距離),國道214線依偎著羅扎河似兩條彩帶穿鄉而過將忙懷鄉一分為二,僅隔瀾滄江上首座百萬千瓦級大電站——漫灣電站12公里,隔大朝山電站74公里(水路),是漫灣和大朝山兩大電站的中心腹地,也是臨滄市8縣(區)進出昆明的必經之地,又是大理、臨滄、普洱三州(市)的商品集散地。瀾滄江流經忙懷鄉地界30餘公里,鄉內交通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有公路、水路。公路:國道214線途經忙懷鄉23公里,縣鄉公路——忙(懷)後(箐)公路途徑拉弄、麥地、高井槽、丙茂四個村32公里,全鄉11個村均修通了鄉村公路,並且南與後箐鄉和涌寶鎮相連通,北與漫灣鎮相連通,106個村民小組修通了村組公路,公路里程255公里。水路:開通了大朝山電站庫區航運,建有庫區航運碼頭10餘座,從大轉灣碼頭向西順瀾滄江而上可到漫灣電站、小灣電站;向東順瀾滄江而下可通大朝山、糯扎渡、景洪電站。滇緬鐵路大轉灣隧道遺址就在距鄉政府駐地4公里的瀾滄江與羅扎河交匯處的大轉灣碼頭,而布朗族祖先的居住地——新石器遺址則在距鄉政府兩公里的舊地基。
經濟
200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405萬元,其中糧食作物收入1218萬 元,占總收入的35.77%;經濟作物收入457萬元,占總收入的13.42%;畜牧業收入822萬元,占總收入的24.14%;其它收入908萬元,占總收入的26.67%。人均純收入只有1448元。2006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4046畝,其中大春作物播種面積33822畝,小春作物播種面積20224畝,複種指數167%,糧食總產量677.5萬公斤,人均生產糧食371公斤,人均口糧321公斤,農村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2006年末,全鄉大牲畜存欄10482頭,當年出欄676頭,生豬存欄22039頭,當年出欄9622頭,山綿羊存欄9785隻,出欄2483隻,家禽存欄121929隻,出欄97151隻;牛肉產量5.8萬公斤,豬肉產量72.2萬公斤,禽蛋產量8萬公斤。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全鄉11個村民委員會已全部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129個組實現通電、有106個組通路、有120組實現電視信號覆蓋;有300戶通有線電視,全鄉擁有電視機 農戶28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6.57%和 61.8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115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93戶(分別占總數的25.32%和12.99%)。全鄉有集貿市場5個。全鄉共擁有農用汽車9輛,拖拉機57 輛,機車655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0397.45 畝,有效灌溉率為32.12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936.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畝。鄉級機關建設垃圾池3座,沼氣池205口,改造節柴灶1356眼。3446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1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4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教育
截止2006年底,全鄉共有3箇中心校,在校學生班級73個,學生總數149 4人。有鄉中心幼稚園1所,村附設學前班9個,有幼稚園在校學生222人。全鄉有國小專任教師117人,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2006年全鄉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在校學生鞏固率達97.87%,全鄉國小占地面積54867平方米,生均占地31.97平方米。國小校室總面積12834平方米,生均7.47平方米,其中磚混結構2443平方米,占19%,磚木結構3252平方米,占26%,土木結構7139平方米,占55%。國小有危房10391平方米,危房率達81%。有教學儀器一類配備1套,二類配備2套,三類配備7套,教學儀器配備率75%,有現代遠程教育設備3套,全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出青壯年文盲於2004年得到省人民政府評估並通過驗收。全鄉轄區內有國中1所,共有1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24人,有專任教師92人,學歷合格率為100%,2006年國中毛入學率達92.94%,在校學生鞏固率達98.24%。學校占地面積26668平方米,生均36.83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6226平方米,生均8.59平方米。有理、化、生實驗教學儀器一類配備1套,二類配備1套。
文化
截止2006年底,全鄉建有文化站1個, 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3個,極大的豐富了幹部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建有“新石器陳列室”一個, 收藏展示的主要實物有:石斧、石墜、狼頭棒、服飾、織布機、蘆笙、笛子、弩、晌午籮、石磨、印模、獵槍、魚籮、杵臼等70餘種。
風俗民情
全鄉居民以彝族為主體民族,布朗族為特色民族,以彝族和布朗族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為主的傳統文化,如布朗族打歌、蘆笙演奏,布朗族瓦房帽製作,傳統節日“十月召”,布朗族馴(閹)雞技術等,構成忙懷獨具魅力的民族民間文化。秀麗的自然風光,悠久的“忙懷型”新石器文化濃厚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構建了忙懷彝族布朗族鄉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
資源環境
全鄉有國土面積238.7平方公里,森林面積17萬畝,
森林覆蓋率達42%。有
耕地面積32371畝,其中水田4417畝,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萬畝,植樹造林1萬畝,沼氣建設205口。近幾年來,忙懷彝族布朗族鄉堅持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全鄉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協調各個方面,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
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協調發展。鄉黨委、政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既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抓住牽動全鄉的主要工作、事關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資源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
生態環境的
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加大循環經濟建設力度。抓好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在全鄉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使全鄉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2006年鄉黨委、政府制定了《忙懷街場衛生管理辦法》,在機關單位及公路沿線配置了果皮箱,垃圾得到及時處理,環境衛生有了很大改善。
特色產業
雲縣忙懷彝族布朗族鄉黨委、政府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退耕還林的良好機遇,堅持以發展為主體,經濟建設為中心,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畜牧、紫膠、甘蔗、烤菸、茶葉、優質水果等特色經濟,初步形成了以雞、豬、牛、羊為主的畜牧業,以高優生態茶、核桃、白花木瓜、甘蔗、烤菸、黃果、血橙為主的種植業。全鄉共有紫膠園23000畝,茶葉4810畝,白花木瓜12603畝,核桃18000畝,甘蔗4308畝,烤菸1934畝,優質黃果、血橙800畝,木薯517畝,膏桐8850畝。大牲畜存欄10482條,山綿羊存欄9785隻,生豬存欄22039隻,家禽存欄121929隻,逐步形成了高海拔地區以核桃、茶葉、木瓜種植和黑山羊養殖為主,中高海拔地區以烤菸、茶葉等產業為主,低熱河谷地區以
紫膠、
甘蔗、
水果及養殖業為主的立體性布局的多元特色產業經濟。
忙懷彝族布朗族鄉通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經濟,經過五年來的發展與培植,特色經濟的收入比重越來越大,經濟、社會效益十分明顯。2006年末,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405萬元,其中特色農業經濟收入1955萬元,占總收入的64%。經濟總收入比2000年的1844萬元增1561萬元,年均遞增14.1%,農民人均純收入1448元,比2000年的680元增768元,年均遞增18.8%。
五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經濟,使種、
養殖業互補並舉,實現了由“糧農經濟逐步向林農經濟轉變”的目標,以養殖業為互補的特色經濟框架基本形成,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全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構建起了生態平衡,山川秀美,民富安康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加快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文地理
雲縣忙懷彝族布朗族鄉位於瀾滄江中游的橫斷山區,東隔瀾滄江與普洱市景東縣的
漫灣、林街兩鄉鎮相望;南連雲縣後箐鄉和涌寶鎮;西與雲縣曉街鄉、
茂蘭鎮相連;北
與漫灣鎮接壤。鄉政府駐地距縣城48公里、臨滄市135公里、省城昆明568公里(均為公路距離),國道214線依偎著
羅扎河似兩條彩帶穿鄉而過將忙懷鄉一分為二。國道214線途經忙懷鄉23公里,縣鄉公路——忙(懷)後(箐)公路途徑四個村32公里,全鄉11個村均修通了鄉村公路,並且南與後箐鄉和涌寶鎮相連通,北與漫灣鎮相連通。全鄉轄區面積238.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32371畝,其中水田4417畝,有森林面積1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1.5%。境內群山起伏連綿,山高坡陡,峽谷縱橫,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795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水量1400毫米,是一個以彝族為主,布朗族為特色,以傳統的種植和養殖為主的典型的民族山區農業鄉。糧食生產以包穀為主,小麥和豆類為輔;經濟作物主要以紫膠、茶葉、烤菸、核桃、甘蔗為主。全鄉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129個村民小組 275個自然村4566戶農戶18880人,其中農業人口18145人,非農業人口735人,居住著彝、布朗、回、傣、白、傈僳、苗、景頗、獨龍、漢等1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4660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7.65%;有特少民族——布朗族人口3750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25.58%,占總人口的19.86%。 境內峽谷縱橫,奇峰突兀,怪石嶙峋,被一江(瀾滄江)一河(羅扎河)環抱,風光秀麗,平靜如鏡的大朝山庫區百里長湖和羅扎河畔的高山峽谷構成了獨特的地里地貌。全鄉植被保護較好,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植物有:雲南松、思茅松、西南樺、油松、香樟等20餘種;動物有:鹿、
麂子、
岩羊、野兔、穿山甲、花臉、獐子等10餘種,瀾滄江和羅扎河中有各種各樣的魚,最為出名的有:葉子魚、黃面瓜魚和江花魚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忙懷的一大特色。
境內的“舊地基新石器遺址”是“忙懷型新石器”的典型代表,是瀾滄江、
怒江、
金沙江“三江”流域人類發展史上的活化石,1982年被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
李昆聲編著的《雲南文物》載“瀾滄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遺址,在雲縣、景東、瀾滄江等縣的十餘個地點有廣泛分布”、“經過調查的典型遺址是雲縣忙懷”。“舊地基新石器遺址”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人類就在“三江”流域頻繁活動。“忙懷型”新石器雖然器型比較單一,但具有鮮明的特點,石器全系打制,沒有磨製石器。
傳統節日“十月召”布朗族馴(閹)雞技術等,構成忙懷獨具魅力的民族民間文化。秀麗的自然風光,悠久的“忙懷型”新石器文化濃厚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構建了忙懷燦爛的人文地理。
基層組織
黨組織
全鄉共設1個黨委有19個黨支部61個黨小組(農村55個、機關6個)562名
黨員,黨員占總人口的2.98%,其中:男489名,占黨員總數的87.01%;女73名,
占黨員總數的12.99%。全鄉黨員年齡結構:35歲以下162人,36歲至45歲139人,46歲至54歲85人,55歲至59歲53人,60歲以上123人。黨員文化結構:本科6人,
專科70人,中專52人,高中21人,國中及以下413人。全鄉55歲以上黨員共有176人,占31.32%,其中:60歲以上123人,占21.89%。
共青團組織
全鄉設一個
團委,設委員7名,其中設團委書記1名,副書記1名;全鄉共設4個團總支15個團支部,其中:機關團支部3個、學生團支部1個、農村團支部11個。全鄉共有團員503名,其中:男210人;女293 人。2007年發展新團員111名。
婦女組織
全鄉共設一個婦女聯合會,有婦女委員7名,其中設婦女主席1名、副主席1名,共有11個婦女委員會134個婦女小組(機關5個、農村129個),全鄉共有婦女8654人,占總人口的45.84%。
調解組織
全鄉共建立調解委員會組織12個,其中鄉調解委員會1個,村調解委員會11個,共有鄉村兩級調解委員會委員177人,其中各站所負責人15人、村兩委幹部33人、村民小組長129人;調解委員會委員高中以上學歷29人,占16.38%。
人口衛生
全鄉共有11個村民委員會129個村民小組4556戶農戶,總人口18880人,其中農村人口18145 人,少數民族人口14660人,占總人口的77.65%,
布朗族人口3750人,占總人口的19.86%;全鄉有1所衛生院,共有醫務人員12人,病床13張,有住院樓、辦公樓、住宿樓3幢共1560平方米;全鄉11個村沒有衛生室,多數是在村委會綜合辦公室及村醫家辦公,配有男女村醫22名。
忙懷彝族布朗族鄉黨委、政府切實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和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高度重視加強愛滋病、結核病等重大
傳染病防治工作。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自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以來,大多數民眾都能自願參加新農合, 2006年全鄉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16071人,全鄉參合率達88.57%,解決了農民看病就醫難問題,民眾的身體健康得到保障。爭取上級支持啟動實施忙懷鄉衛生院改擴建工程,從2005年開始,衛生院購置了新的醫療器械,並通過調整班子,已能開展一些如剖宮產、闌尾等手術,醫療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切實加強對醫療衛生行業和市場的監督管理,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確保人民民眾食品藥品和醫療安全。廣泛動員,全民參與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建立長效機制。落實農村計畫生育“獎優免補”政策,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2007年人口出生率4.3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85‰以。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優免補政策”到全面落實,共辦理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361對,占一孩家庭戶的44.4%,全鄉無計畫外多孩生育,實現人口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以“村容整潔”為突破口,抓好村莊硬化、淨化、綠化、美化的“四化”為建設,突出特色整治村莊。啟動了幫六村良子、窪子、舊地基三個村民小組進組主幹道和入戶道路硬化建設工程,對組內排水溝進行改造。組織幹部民眾560多人次對國道214線公路沿線和忙懷街內的排污溝渠、亂堆亂放和垃圾進行了清理整治,共清除垃圾350多噸,完成垃圾池建設5個,購買了30個綠色環保垃圾桶擺放於街道和各單位門前。
新農村建設
忙懷彝族布朗族鄉地處雲縣城東北部,是雲縣十二個鄉鎮中經濟、文化、科技較為落後,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薄弱的一個以彝族為主體,布朗族為特色的少數民族山區鄉,全鄉共11個村民委員會129個村民小組18880人。
在市、縣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2006年忙懷彝族布朗族鄉邦六村被列為縣級新農村建設村。為切實抓好幫六村新農村建設,鄉黨委、政府成立了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編制了邦六村新農村建設規劃,規劃按照產業發展、社會事業、村容村貌整治三個方面來進行,忙懷彝族布朗族鄉邦六村新農村建設於2006年開始啟動,規劃建設資金1200餘萬元,到目前為止,全村已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500萬元,按照規劃逐項實施。2006年邦六村人均經濟純收入1478元,比2005年的1310元增長12.8%,2007年預計可達1700元,增長15%。在縣委、縣政府和縣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的指導下,通過上下聯動和廣大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試點村——幫六新農村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1、抓好產業發展。忙懷彝族布朗族鄉邦六村有耕面積2000畝,其中水田200畝,人均占有耕地1.87畝。在新農村建設中,鄉黨委、政府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來,投入資金46萬元(其中上級扶持36萬元、民眾自籌10萬元),到2007年止全村共有經濟林木4750畝,人均4.4畝。其中有紫膠寄主樹3000畝、泡核桃1500畝、各類水果250畝。投入資金24萬元,其中上級扶持補助14萬元,民眾自籌10萬元(含民眾投工投勞折資5萬元)扶持養豬、養雞、養羊、養牛重點戶28戶。
2、村容村貌(安居房)建設。按照新農村建設每戶要有安居房的要求,在上級的扶持下,邦六村267戶農戶從2006年開始已有75戶農戶對房屋進行了改造,占28%,尚有150戶農戶房屋需要改造。抓好村容綠化美化,房前屋後新栽綠化樹2560棵。
3、開展科技培訓。在整個新農村建設中,始終把抓產業、抓培訓放在首位,兩年來共有65人輸送到技校、職教中心進行培訓,與此同時,在村內大力開展科技培訓,兩年來共培訓12期2400人次,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種植和養殖技術。全鄉兩年來共培訓150餘期3萬人次,基本達到每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的要求。
4、建立黨群致富聯合體。全鄉11個村129個村民小組都按新農村建設成立了理事會。其中邦六村共7個理事會;建立了以農村致富帶頭人為主的農村產業協會3個,其中養殖協會1個,有會員28人;種植協會2個,有會員70人。
5、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村組出行條件。邦六村共有村組公路4條20公里,現已改造2條,鋪設彈石6公里,建設入戶硬板路17條7.2公里;全村共建設沼氣57口,既保護了生態,又讓布朗族民眾用上了潔淨能源;投入資金6萬元(全部為上級補助)建成50平方米村文化活動室。
6、抓村風文明建設。通過開展 “五星級黨員戶”、“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創建評比活動,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村風文明程度不斷提高,進一步推動了全鄉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