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日

忌日

先人的卒日稱忌日,每逢忌日設筵席祭祀稱為做忌日。“忌日”過去也叫“忌辰”。忌日就是人死的那天的日子。

除了清明節之類的日子外,家屬、親友也會在那一天掃墓、燒錢、祭拜死者。“忌日”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指按照過去迷信的說法,不宜做某件事的日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忌日
  • 外文名:無
  • 舊指:父母及其他親屬逝世的日子
  • 就是:人死的那天的日子
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其它相關,

基本解釋

[the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an ancestor or someone held in esteem] 舊指父母及其他親屬逝世的日子

詳細解釋

1. 舊指父母及其他親屬逝世的日子。因禁忌飲酒、作樂等事,故稱。
禮記·祭義》:“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 鄭玄 註:“忌日,親亡之日。”《後漢書·申屠蟠傳》:“九歲喪父,哀毀過禮……每忌日,輒三日不食。”《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後二日我亡兄忌日,我便到院中來做齋。” 魯迅準風月談·禮》:“事親當然要盡孝,但歿後的辦法,則已歸入祭禮中,各有儀,就是現在的拜忌日,做陰壽之類。”
2. 後凡祖先生日、死日及皇帝、皇后死亡之日統稱忌日。今亦用於一般人。
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七引 漢 《三老碑》:“ 三老 諱 通 ,字 少父 ,庚午忌日;祖母失諱,字 宗君 ,癸未忌日。”《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 烈祖明皇帝 以正月棄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 清 顧炎武 《閨五月十日恭謁孝陵》詩:“忌日仍逢閏,星躔仍一周。”
3. 迷信稱不吉利的日子。
漢書·王莽傳中》:“冠以戊子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為忌日。” 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穀》:“凡九穀有忌日,種之不避其忌,則多傷敗。”

其它相關

“祭日”和“忌日”有何不同
祭日
清明節時人們說的“祭日”是指“祭祀或祭奠的日子”。
而我國古籍中說的“祭日”與此不同。“祭日”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祭禮之一。天子於每年春分設大壇祭祀太陽神。
例如:《管子·輕重己》中說:“冬盡而春始,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帶玉監,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日。”又如:《禮記·祭法》中說:“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
清明節時人們說的“祭日”是偏正結構,其中的“祭”是定語;古代祭祀太陽神時說的“祭日”是動賓結構,其中的“祭”是支配性的動詞。
忌日
“忌日”指先輩去世的日子。按照傳統習俗,這一天禁忌宴會、飲酒及各種娛樂活動,因此稱“忌日”。
例如:《後漢書·申屠蟠傳》中說:“九歲喪父……每忌日,輒三日不食。”又如:魯迅在《準風月談·禮》中說:“事親當然要盡孝,但歿後的辦法,則已歸入祭禮中,各有儀,就是現在的拜忌日,做陰壽之類。”
再如:(1)明天是我父親的忌日,我要跟妻子和女兒去掃墓。(2)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的忌日。
“忌日”過去也叫“忌辰”。“忌日”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指按照過去迷信的說法,不宜做某件事的日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