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近自然

心,近自然

上海特級教師、著名中學校長楊士軍二十年散文精華

中國修辭學會會長吳禮權、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引馳力薦

基本介紹

  • 書名:心,近自然
  • 作者:楊士軍著
  • ISBN:978-7-5407-8013-5
  • 類別:文學 散文 環保
  • 頁數:240
  • 定價:29.80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3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主要內容,作者簡介,名人推薦,目錄,書摘隨讀,

主要內容

本書是中學教育專家楊士軍的心靈隨筆集。作者從各方面的題材入手,書寫了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和關注,提示人們關注心靈的健康,關注環境的美化,關注孩子的成長,文字清新富有魅力,事例典型富有啟發,是適合廣大中國小師生和文學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作者/楊士軍
1970年生,復旦大學理學博士、上海市地理特級教師,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復旦附屬學校教育集團理事長、上海市中學地理學科德育實訓基地主持人。
已發表學術論文逾百篇,發表散文隨筆評論逾百篇,出版《慢·話教育》《春在枝頭已十分》《環境與發展》《環保——生存之道》《高中生科學研究入門》等書籍五十多本。
個人曾榮獲上海市環境保護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園丁獎、楊浦區拔尖人才、首屆長三角教育科研標兵等榮譽稱號。

名人推薦

楊士軍兄,將多年筆走龍蛇寫就的百餘篇文字集錄成冊,照他的意思,“不是說自己如何如何高明,只是將平時所思所想做一番真實的流露”。前半句,自然是他的謙虛;後半句,在我看來,倒真是得文章書寫之真諦的話。
——陳引馳,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
楊士軍先生是一位術業有專攻的優秀地理教師,一位知名的環保人士,更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基礎教育專家。除此之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散文作家。
——吳禮權,復旦大學教授,中國修辭學會會長

目錄

序一 天地人,一世界
序二 美,源於自然
第一輯 行走的腳步
以自然為友
逃離霧霾
通靈自然
關注近旁
崇明冬釣
收藏門票
變幻的海岸線
周莊素描
朱家角印象
戰慄與溫柔
臨風千步沙
難讀紹興
千島湖之幸
蕪湖印象
走進西遞
芙蓉鎮上看《芙蓉鎮》
張家界品茗
瀘沽湖印象
心隨歌動
門源花海
愛校園可從識校園植物始
探險旅遊——最美的愛情
“波爾多”的魅力
涅瓦河上的船及其他
拉斯維加斯之夜
《瓦爾登湖》
心情也湛藍
第二輯 環境與生存
環境——生存的壓力
環保是什麼?
向自然“還債”
惜水,以至於吝嗇
沐浴與毀林
善待長江
拒穿羊絨衫
節約——最大的環保
“勇敢”地呼吸
把根留住
生態旅遊 越走越遠
生態村的綠色魅力
做個畜生好辛苦
拒食野生動物
扭曲的心態
早熟的葡萄是酸的
誰為農藥中毒事故負責
塑膠操場遭遇環保尷尬
呼喚使用再生紙
警惕“綠化腐敗”
責任重於泰山
換個角度做環保
細微之處見環保
關注家庭環保
煩由“垃圾”生
未來孩子的漢堡
環境教育應重在“環境中”
環保,動口不如動手
以實幹為本
環保決定烏紗帽,好
可貴的自我突破
莫讓環保聽證走形式
第三輯 親情與友情
蓮子綠豆湯
媽媽的自留地
從媽媽也“環保”說起
最好的菜在鍋里
關於起名
拒絕玩具
兒子的思維
想要的不多
尋開心的兒子
助孩子成為悅讀者
身邊的樂事
陽台的教育
茶坊牌友
青春做伴是同學
少年憶趣
閱讀幸福
祝福自簡訊來
名從實來
統里“三傑”
做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
四川老哥
影響我的三句話
學無止境
我的退稿100斤
亦師亦友黃玉峰
情到深處是執著
創新教育路上的同行人
想起了那些年的暑假
水仙幽香滿堂春
第四輯 生活的道理
重視過程
跟自己比
走近陌生人
作退一步想
一樣的熱情
簡單的魅力
學會忙中偷閒
學會放棄
為驚喜而準備
抬頭看路,笑對明天
深刻的膚淺
圈子
讓生活多些鼓勵
山芋印象
也說“沾光與添彩”
守時
愛是教師永遠的魅力
廣告印象
呼喚良心
因書而貴
才識讀書味
教育,請慢慢來
後記 心,近自然

書摘隨讀

序一
天地人,一世界
在寫作中,散文、隨筆貌似是最簡易平常的,可某種程度上也是最難為的。莫里哀的戲劇里有一位人物曾經大呼:原來我說的就是散文啊!大概任何一個識文斷字的人,都能綴字聯詞,敷衍成篇;然而真的要成其篇章,卻是很難把握的活兒。“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失,就算心裡明白,怕也說不出;說出來的往往不著邊際。
不過,散文、隨筆,較之詩詞韻文,至少在言而有物、情真意切上似乎更為緊要。許多時候,陳詞濫調經過詩的形式如韻腳格律之類的包裝,雖徒有其表卻也能讓人目眩神迷,辨不清真偽。比較而言,散文、隨筆,猶如不著甲冑,手刃肉搏,有多少真手段,一進一退之間,顯露無遺。
楊士軍兄,將多年筆走龍蛇寫就的百餘篇文字集錄成冊,照他的意思,“不是說自己如何如何高明,只是將平時所思所想做一番真實的流露”。前半句,自然是他的謙虛;後半句,在我看來,倒真是得文章書寫之真諦的話。
士軍兄的這些文章,一篇一篇讀下來,不能說精確到增一字嫌多、減一字恨少的地步,但每篇有每篇的話頭:從自家陽台上稚嫩的辣椒苗,到大洋彼岸拉斯維加斯流光溢彩的霓虹燈;從當下生活環境的嚴重危機,到自己少年時代的遊戲和夥伴……筆意縱橫,無施不可,這大致可謂是言而有物。言而有物,說起來是做文章的基本要求,可是多年來百多篇無不如是,那就真非易事;說作者對生活中的種種常懷體察之心,固然不錯,但似乎還有些就事論事的不通透。其實對於所涉的種種事和物,文章都顯示出實在的感、實在的思,作者情興盎然,嬉笑怨惱隨時流露,於是文章的精神也就氣完神足地在那兒了。可以想見,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作者沒有任何的勉強,而是切迫不能自止。
中國傳統,一向是強調先立人而後成文的,“氣盛則言宜”,有活生生的人,而後有活生生的文。故而,由文章可一窺作者的眼界、心氣和胸懷。回到士軍兄的這些文章,林林總總,大致分“行走的腳步”“環境與生存”“親情和友情”“生活的道理”數輯,按照這一分類的提示去讀,對於各篇涉及的內容自可先有大致的了解;不過,如果稍稍提升一點兒,更概括一些,這些文章構成的世界,不妨就包含了“天”“地”“人”的三個面向。舉凡“環境與生存”的部分,大多可以歸入“天”——“天”“人”相對的那個“天”——的方面,這方面的文章所言及的問題最關重大,不僅是眼前的飲食、呼吸,更是事關人類的存續與否;士軍兄多年來,對此念茲在茲,具體實踐和反覆呼籲相輔相依,形成的文字正是這一方面關懷的留痕。“地”,大約從“行走的腳步”里可以尋覓,無論是海外名勝還是近旁的平常之處,只要景色、人情皆美,都值得體味、珍惜;這些可感、可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象,在某種程度上,是被污損的環境的反題,提示人們要盡力保有我們周遭的美。至於“親情和友情”,自然直接呈現了“人”的層面,由親人、家庭,推而廣之,及於師友夥伴,恰合乎傳統情感上合情合理、推己及人的原則;這裡,也有著作者最為柔軟的文字。
“天”“地”“人”,構成的是一整個世界。士軍兄的這百餘篇文字,是這一整個世界的片片閃光,透露出它的廣大。
心,近自然。沉著地快樂地走在藍天之下大地之上,幸福而又美好。
陳引馳
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
2016年3月1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