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道法師,湖北荊州松滋縣人,俗姓李,生於光緒乙巳(1905)年農曆正月初十日。師年十五父歿,深悟人世之無常,欲求了生脫生,遂於十八歲時,毅然依本縣岱輔廟師祖天園老和剃度出家,取法名源福,號心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道法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荊州松滋縣
- 出生日期:1905年
- 代表作品:《心道法師西北宏法記》
- 法名:源福
- 字號:號心道
- 性別:男
源福心道法師,台灣心道法師,
源福心道法師
1922年冬,從欽命方丈淨月老和尚受戒於江陵章華寺。
次歲沿江而下,游江西廬山,朝安徽九華。
1923-1924年住江蘇鎮金山寺習禪。
1925年住常州天寧寺學戒。
1926年依上海興慈老法師聽經。
1927-1928年住浙江寧波觀宗寺宏法社研究天台宗。
1929年至福建廈門求學。
1930年畢業於閩南佛學院,任該院助教。繼任教授、督學及教務主任於福州鼓山佛學院。
1931年任福建鼓山佛學院教授、教務主任。
1933年講法華經於沙市章華寺,後半年住武昌佛學院,任淨土宗講師於漢口佛教正信會。
1934年,受淨月老和尚與韓大載居士等資助,赴青海學密宗。路經陝、甘時,講信解行證於陝西佛華社,講金剛經於平涼佛教會,講佛學概論於蘭州甘肅省佛教會。後即住西寧塔爾寺,從蒙藏族諸大德研究藏文顯密經典。未幾,法音外傳,全青海居士紛紛請師出寺講經宏法者甚眾。並先後成立的佛教團體組織有西北佛教居士林,西山堡佛教居士林,青海省佛教會,湟源縣佛教會,西寧佛學會等二十餘處。聞法皈依者約千萬餘眾,依師剃度出家僧尼二十餘人。
1935年,流動於湟中、西寧等地講經。11月在西寧人民街成立西北佛教居士林。12月又改組湟源佛教會為中國佛教會湟源分會,自任理事長。
1936年,先後主持成立西北佛教居士林鎮海堡分林及後子河分林後,福州鼓山佛學院復請師辦學,遂離青東下,是年有《心道法師西北宏法記》在上海道德書局出版。
1937年,承太虛大師發動南京中國佛學會請師講法華經於中國佛教會所在地之南京萬壽寺。中國佛學會請師為講演主任,以期常川駐南京宏揚佛法。
1938年,康寄遙居士等再請師蒞陝講金剛經,法緣殊勝,嘆未曾有。講畢,康寄遙居士等聯絡諸山僧眾恭請法師為西安大興善寺方丈,未及一年,而大興善寺百廢俱興。逐在大興善寺兩次傳戒,受戒僧尼五、六百眾,並舉辦西安佛光紡織工廠,提倡僧眾勞動生產,發揚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自任該廠理事長。法師不但善巧說法,而愛國之忱絕不後人。抗日戰爭時期,曾在西安興善寺組織“中國佛教徒地服務僧尼救護隊”,自任總隊長,以備赴戰地救護傷員。曾擔任陝西省佛教會名譽會長和長安縣佛教會理事長。又蒙太虛為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曾組織“西北佛教周報社”自任社長,主編《西北佛教周刊》,發行全中達三年之久。為宏揚佛法備受辛勞。
1941年秋,應寧夏佛教人士之請,分別在銀川承天寺、普濟寺、牛首山極樂寺講彌陀經和心經。應寧夏佛教界名流公推法師為銀川西塔承天寺方丈,同時成立寧夏省佛教會任理事長。五月赴內蒙阿拉善旗宏法講經,頗受蒙藏僧俗熱烈歡迎。九月間,師受甘肅省河西佛教徒邀請,到甘肅的民勤、武威、永昌、山丹、臨澤、張掖各縣講經。張掖古佛寺住持僧請法師為該寺方丈,改古佛寺為大法幢寺,即在此寺建立了法幢宗。
1943年春,西出嘉峪關,至安西、敦煌縣講經宏法,並遊覽敦煌莫高窟。4月,張掖法幢寺僧請法師傳千佛大戒,為期半月,各地來受戒新僧一百二十餘人,受居士菩薩戒者三百餘人,在甘肅省來說,此次傳戒,盛況空前。法師傳戒後,即赴蘭州創修法幢寺一所。
1945年春,即在該寺傳戒一次,受戒僧尼八十八人。是年秋,應酒泉佛教會及寺僧之請,在酒泉鐘樓寺傳戒一次,受戒僧尼六十多人。在酒泉傳戒後,法師即赴新疆宏法,在烏魯木齊漢文會講經,皈依者甚眾,社會名流皆為護法。曾成立“新疆省法幢學會“。
1946年冬,即行東下至南京。
1947年,曾在南京普照寺成立“中國法幢學會”。解放前夕,法師駐錫江西南昌佑民寺。
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法師為江西佛教代表,出席中佛協成立會議。
1956年中佛協召開第二屆全國佛教代表會議,法師又出度參加,被選中佛政協委員及南昌市佛教協會會長。
1968年在南昌佑民寺圓寂,世壽六十三歲,僧臘月四十五。
法師生前遺作有《西北宏法記》、《佛教與抗建》、《心經淺說》、《二時課誦冠注》、《游敦煌日記》。惜於“文革”時期皆散失無存。
法師廣參博學,遍學大小乘經論,修淨土,習禪宗,學戒律,得法於天台(為天台宗四十三世),並為禪門臨濟宗第五十世傳人。後在青海塔爾寺研習密典,精學五明,從九世班禪大師受時輪金剛大灌頂,並受學於阿嘉活佛、恩久活佛等,被恩久活佛授記賜名“丹巴增貝堪布佛”,後殊獲“班智達”學位。心道法師鑒於當時西北各地外道猖獗、正法不光、佛教衰微的現實,以自身嚴持戒律,善巧說法,以圓融無礙的智慧與諸邪教論道辯義,以大無畏的氣概在青海、甘肅、陝西、寧夏、新疆等地弘法十餘載,所到之處摧邪顯正,弘宗演教,受教化之信眾不計其數。在弘化過程中,為進一步擴大正信佛教在信眾中的影響,並使之不斷發揚光大,心道法師遵佛陀“建大法幢,擊大法鼓,吹大法螺”之旨,根據西北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經充分醞釀準備,於1942年在甘肅河西走廊民勤、張掖等地正式創建了以禪淨雙修、顯密並弘為宗旨的圓頓法門——法幢正宗。法師幼持戒律,悟一生之真修,長通經論,識三藏之要旨,遊方江左,足跡遍乎東南,學密湟中,心法領於西北,班禪既灌頂於初,恩久又授記於後,學通漢藏,辯才無礙,誠一代之高僧。
台灣心道法師
心道法師,1948年生於緬甸,祖籍雲南,俗家名楊小生。戰亂的滇緬邊境,四歲父親遇害,母親攜妹離散,隨姨丈開始長年流浪。九歲,為減輕家計而加入游擊隊,隨軍出入烽火,目睹人世的流離動盪。生死的難解疑惑,與一日目睹阿羅漢飛越潭面的聖跡,即形成早年最深刻難名的生命戳記。
13歲,隨軍撤退來台,始正式就學。抱持少年真誠純摰的好奇與熱情,對安定的社會、開放的環境、健全的寄居家庭、乃至整個生命的存在意義,開始更深刻且多元的觀照與思維。而開發中的台灣社會,也為充滿求知慾的少年,展現了更豐富的可能面向。
15歲,接觸一貫道等信仰。初聞觀音菩薩聖號,感動不已,于軍中開始茹素,志無退屈。16 歲自於臂腹刺青“悟性報觀音、吾不成佛誓不休”、“真如度眾生”,憶持修道利生的初心悲願。
20歲退伍,經歷多種行業,切身體驗社會基層生活實況,於生活百態中歷練與一再轉換角色扮演,於變幻的世界中去參悟佛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期間,感違離本願日遠,劇苦難名!
25歲,正式於佛光山剃度出家,入叢林大學就讀。未久,即傾心祖德苦行操履,日夜常自禪坐,並法雲寺受戒時,得受默照禪心法,後即告假專志禪修。
26歲,於外雙溪開始獨修,面對孤寂,每日禪修二十小時,日中一食、夜不倒單。次年,移錫宜蘭圓明寺古廟、礁溪靈骨塔,修持冢間頭陀苦行,主修禪定攝持;蛇蟲環繞、靈塔門戶自開,乃至塋冢遍野、鬼魂號泣、撼樓動地;澈感輪迴苦趣、生死無常,身心妄相層層剝落,故日後更靈骨塔名為“啊靈山禪院”,立大悲誓願,度脫三惡道眾生。
31歲,至員山龍潭造如幻山房,夜就墓地禪坐,每日十八小時以上。以訪道者漸多,體悟禪定無法了脫因緣苦惱,決志參究生死迷惑。
34歲,開始斷食,輔以辟穀法。為離塵絕俗,移員山古堡廢墟,繼續禪修六個月,明悟本心。
35歲,遷至福隆荖蘭山,繼續斷食閉關;後因來眾日多,興立靈鷲山無生道場。時年中秋,至弟子所辟之法華洞閉關,默照宇宙萬法之緣起,前後長達兩年。
1984年,36歲,以禪門心法為體,秉持“工作即是修行,生活即是福田”的現代生活禪理念,教育日漸增多的僧俗弟子。在僧團教育方面,除日常實修教育之外,還邀請三乘宗師與成就者來山傳授;為使明了社會現況、時代趨勢,並延攬世學學者專家,分享學習心得。
出關後,法師面對日益眾多的問道者,於諸多提問中見到現代多元社會所帶來的困惑、科技發展的強大效應、全球化的趨勢、人類對信仰的模糊,且深切感受到宗教極可能持續成為戰爭的主要藉口,相信唯有宗教間的和平方能使世人免於徵戰之苦,而為消彌宗教對立與促成宗教和平,則需借教育之助,提供人們廣泛的宗教知識。
1989年,41歲,法師宣布籌建“世界宗教博物館”,以華嚴法界為志,推展世界和平理念。隨後又創設“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推廣社會文教工作。1990年,成立“靈鷲山護法會”,展開全省弘化教育活動,除護持善信實踐佛法教育,更廣范匯聚社會各界的愛心,參與投入籌建世界宗教博物館;為奠定宗教文化研究的深化基礎,並創設“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1991年首辦“兩岸宗教與文化交流”研討會,促進兩岸文教的互動交流。
社會弘化方面,自1993年起,每年定期舉辦“水陸空大法會”,並以新世紀的時代認知、弘法媒介,將佛法的智慧傳承,延展為新世紀全方位的生命教育觀點與生活修行體驗,以啟發當代佛教教化弘傳的新契機。而於教團佛法教育方面,以菩薩道之利生成佛為宗旨,以“一念善心”、“生命服務生命,生命奉獻生命”為理念,引領護法善信。
2001年11月9日,全球首座世界宗教博物館於永和開幕,多位來自全球的宗教領袖與各方代表與會,並將此日訂為“世界宗教和諧日”。
2002年,開始籌畫“世界宗教大學”,延續與落實宗教教育,以復興那爛陀大學精神為志,提供一個各宗教在此對話與交流的平台,期使各界人士與諸方信眾皆可於此獲得更深一步與更廣泛的宗教知識,為世界和平做一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