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稱:心臟肌橋綜合徵
- 多發群體:男性
- 常見發病部位:心肌
- 常見症狀:冠狀動脈某一節段收縮期變得狹窄、模糊或顯示不清,而舒張期冠狀動脈顯影正常
簡介,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簡介
心肌橋
指通常行走於心外膜下結締組織中的冠狀動脈,如有一段行走於心肌內,其上的一束心肌纖維即稱為心肌橋。
臨床表現
該症1922 年由Grainiciann 首先發現,1960 年Portmarn等首先描述了心肌橋的影像學表現收縮期狹窄,呈現“吮吸現象”:冠狀動脈某一節段收縮期變得狹窄、模糊或顯示不清,而舒張期冠狀動脈顯影正常。
一般認為心肌橋是一種先天性畸形。但也會受到後天的心臟病的影響,如嚴重的心肌肥厚可導致不明顯的心肌橋加重。心肌橋在人群中發生率為5 %~ 12 %,冠狀動脈造影中心肌橋的發現率為0. 51 %~2. 5 % 。以男性多見,占87 %~89 %。常見部位在左前降支的近、中1/ 3 處。
心肌橋一般為單發,也可以有多個。以往認為心肌橋是良性的生理變異,理由是:
①心肌橋是從出生後即開始存在,產生臨床症狀往往在30~40 歲以後;
③心肌橋血管造影的程度與臨床症狀、運動實驗或心肌顯像時缺血徵象不呈正相關[ 5 ] 。然而近年研究表明,心肌橋血管壓迫可以持續到舒張早、中期。這樣,不僅心臟收縮期的心肌血流灌注減少,而且舒張早、中期心肌血流灌注亦受到限制。從而減少冠狀動脈的血流儲備[ 6 ] 。這也是患者在心臟負荷增加時出現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肌缺血惡性事件的病理生理基礎。心肌橋對所累及的壁冠狀動脈的反覆壓迫,能導致冠狀動脈內皮細胞功能失調,易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心肌橋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紊亂導致粥樣硬化病變的發生。在此基礎上的血栓形成可導致心肌灌注不足。
許多心肌橋患者可長期無明顯症狀,最常見的症狀為不典型胸痛和勞累型心絞痛。重者出現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包括不穩定心絞痛、ST 段抬高和非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及猝死。
診斷
心肌橋患者心電圖表現為ST 段下移,胸前導聯T 波低平或倒置。20 %的患者表現為早期復極綜合徵:QRS 綜合波J 點處ST 段抬高,ST 段抬高呈凹面向上型,多見於V1~V3導聯伴T 波高聳,可持續多年。
目前主要根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現典型的收縮期一過性狹窄徵象來確診心肌橋。但要注意有時心肌橋所累及的冠狀動脈段區域發生粥樣硬化病變。可能掩蓋這種典型徵象,而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 後才出現明顯的心肌橋徵象 。
治療
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