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心理性疲勞,它與因連續工作而致使肌體能量消耗的生理疲勞不同,它是指人長期從事一些單調、機械的工作活動,伴隨著肌體生化方面的變化,中樞局部神經細胞由於持續緊張而出現抑制,致使人對工作對生活的熱情和興趣明顯降低,直至產生厭倦情緒。心理疲勞常常帶有主觀體驗的性質,並不完全是客觀生理指標變化的反映。對於產生心理疲勞的人,輕者出現厭惡、逃避工作、學習、生活的症狀,重者還可出現抑鬱症、神經衰弱、強迫行為以及諸如開始吸菸、酗酒等生活習慣改變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性疲勞
- 外文名:mental fatigue
- 定義:作效能降低的亞健康是心理性疲勞
- 原因:有害的環境刺激,工作障礙等
- 主要表現:疲乏,厭倦,精神萎靡不振等
- 多發人群:白領,公務員等
- 矯正方法: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
- 又名:精神疲勞
病因,表現,多發人群,產生原因,類別,矯正方法,治療,
病因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遭受這些“不如意”時,往往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從而產生心理疲勞。專家表示,心理疲勞的原因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到每個人身上也都不太一樣。如果出現心理疲勞而不注意調治的話,就有可能誘發神經衰弱、失眠等一系列精神障礙性疾病。那么,導致心理疲勞的原因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九個方面:
1.有害的環境刺激:住房擁擠、噪聲、污染、低溫、高溫;
2.遭到破壞的生理功能:疾病、不育、性功能障礙、失眠、藥物中毒;
3.工作障礙:工作難度大,條件惡劣,操作複雜,業務不熟,實驗失敗,力不從心;
4.人際關係緊張:鄰里不和,家庭糾紛,晉職升級不順,夫妻感情破裂,性生活不和諧,第三者插足,失戀,離婚;
5.天災人禍: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借債,親人亡故等;
6.事業遭到損害和挫折:經營虧損,工廠倒閉;
7.過分孤獨、悠閒:離退休生活,孤獨老人,失業、解僱;
8.社會壓力:政治運動,遭受批判,觸犯刑律,遷居他鄉,流離失所;
9.急速的信息處理:戰爭、命令、緊急任務。
不管導致心理疲勞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出現心理疲勞的表現,都最好儘快諮詢專業心理醫生,請求醫生的幫助和治療。尤其是不知道自己心理疲勞的原因是什麼的患者,更應該儘快諮詢醫生,在醫生的幫助下找到原因,然後對症治療,早日擺脫心理疲勞的困擾,遠離精神障礙性疾病。
表現
其表現以精神心理為主:疲乏、厭倦、精神萎靡不振、健忘、失眠、心煩意亂、頭暈。有的甚至早上起床後,還沒有開始工作就感覺到心煩、無精打采、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對工作牴觸厭倦。僅靠休息不可能緩解和消除疲勞。
多發人群
此類疲勞多發於白領、公務員等人群中的那些特別敬業、特別看重職場升遷的人士,還有就是失戀者。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要認真分析,找準誘發心理性疲勞的主要原因。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疲勞感就會明顯緩解或消除。另外,還要注意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遇事多向前看,心情要儘量舒暢,做到“遇高興的事不要過於樂,遇困難的事不要過於憂”。
產生原因
產生心理疲勞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精神緊張和學習、工作過量。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及高度的競爭性,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害怕在競爭中失敗,由此導致了心理的緊張與疲勞,此外,繁雜的信息轟擊、住房擁擠、噪音、工作條件惡劣、疾病、家庭不和、人際關係緊張、事業遭到挫折等等,也都是誘發心理疲勞的重要因素。
要解除心理疲勞,人對自我要有一個客觀正確的估計和要求,不能對自己要求過高過急,凡事要講求一個適度,根本辦不到的事不要硬拚蠻幹,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
類別
有些孩子在放學回家後常常對父母說“累了”或“累得不想動了”。孩子們所說的“累”,是在緊張學習之後產生的一種疲勞感,而這種疲勞,一種是屬於生理性疲勞,另一種則屬於心理上的疲勞。
生理性疲勞,一般是由於生理上的超負荷而引起的,比如孩子參加了消耗體力的勞動或踢了一場足球賽,都會感到疲勞,不過,由於孩子們精力旺盛,能在短暫的休息之後很快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心理性疲勞,一般是由於心理上的弦繃得太緊而導致的,它不僅會引起人的生理疲勞,還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的厭倦情緒,嚴重的還可能發展成心理變態,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一旦發現孩子經常處於疲勞狀態時,應分析一下到底是生理性疲勞還是心理性疲勞。專家認為,有心理性疲勞的孩子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不想上學,不願見老師,甚至每到上學前就喊“肚子疼”“頭痛”等。
不願做作業,一提作業就發怵,一看書就犯困,不願翻書本。
即使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雖然也在看書,卻看不進去,記不住書中的話。
不願大人過問學習上的事,對父母的詢問常保持沉默,有時表現煩躁,常轉移話題。
上課時打不起精神,但在課後卻十分活躍,表現為玩不夠。
矯正方法
如果發現孩子的“累”屬於心理性疲勞,家長也不必驚慌,可採取以下方法進行矯正。
要減輕孩子的精神壓力。家長對孩子要有全面了解和正確估計,對孩子的學習不能單純從分數的高低來衡量,要看孩子原有的學習基礎、每次考試試題的難易及孩子臨場發揮等諸方面因素。對孩子的成績要作縱向比較,即自己和自己比,過去和現在比。
是要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讓孩子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在對孩子嚴格要求的同時,要融進家長對子女的一片慈愛之心。力求鼓勵多於斥責,切不可簡單粗暴,致使孩子喪失學習的信心。
家長在課外輔導中要有針對性,並使方法多樣化。比如,孩子對作文感到困難,並不是他缺乏課外讀物,而是沒有親身感受可寫。這就需要家長多帶孩子外出活動,增加接觸自然和社會的機會,並且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觀察和積累素材,從而形成自己的感受。當他們為獲得知識而感到有內容可寫,處於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時,就會感到有無窮樂趣,這時心理上的疲勞症狀一定會消除。
治療
心理學家認為,疲勞是人體對外界壓力的自然反應,是健康狀態已處在警戒線的信號,身體已經用紅燈在警告我們了。例如,情緒緊張焦慮可導致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現象;情感打擊會使人感到沮喪,勞心的工作會使人感到精疲力竭。這些不良情緒還會引起內分泌失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能量過度耗損以至使人無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心理性疲勞最為複雜,它與各種不愉快的情緒或心情密切相關,休息不能消除這種疲勞,只有在心情舒暢時疲勞才會減輕或消失。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長期超負荷運行形成慢性疲勞,精神壓力過大也是重要原因。不幸的是,這種疲勞往往被人忽視。心理性疲勞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失眠或在噩夢中驚醒,輾轉不眠甚至徹夜不眠等。
現代社會的發展,正在使體力疲勞下降,而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疲勞呈現上升趨勢。負面情緒可以影響人的免疫系統,導致人的抗病能力下降。情緒上的挫折(如短跑選手因起跑不好而煩惱)常可引起疲勞。精神疲勞即是由腦力工作(如創造性的寫作)引起的厭惡感或不適感。疲勞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或發病同時伴有精神病的機率較高,因此認為精神因素對該病起了病因學作用。據統計,疲勞綜合徵患者同時患有抑鬱者占40%~47%,焦慮者占32%,軀體化障礙者占15%。疲勞綜合徵患者同時符合某個或多個精神疾病診斷者占72%。
心理調整法是治療心理性疲勞的良方。要不斷糾正自己因循守舊的意識和故步自封的想法及做法,樹立自信心,增強嘗試新事物的勇氣。怡然處世為人,樹立人際關係的新觀念。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要儘量克服悲觀失望的消極情緒,保持在逆境中生存的樂觀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