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宗

基本介紹

吉藏於中論疏中謂其代表人物為溫法師,主張空‘心’(不執著外物)不空‘色境’。然據世說新語假譎篇載,‘心無義’系支愍度所立,又劉孝標之注將‘心無’解釋為佛之虛靜而無所不知之一切種智,著重‘心虛’,而不強調外境之否定。肇論不真空論(大四五·一五二上):‘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虛。’佛教在東漢傳入後首先被附於黃老之家,魏晉時代則依附於玄學。南北朝時期佛教才逐步獨立,至隋唐方高度發展並形成各種宗派。佛教般若思想大約是兩晉之際傳入中國的一種思潮,佛教借玄學的概念、命題來闡發自己的思想,以便使這種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地進入上層統治階級和士人階層。但是,由於過多地使用老莊玄學概念、命題去比附譯解般若經典,則使佛學在某種程度上被玄學化了。玄學內部有許多的派別,如貴無派、崇有派、獨化派等等,這些派別的影響使佛教內部發生分化,東晉時期,佛教內部因對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現了所謂“六家七宗”的爭論。“本無宗”的影響最大,其代表人物是道安和慧遠。“心無宗”的影響也很大,以支愍度、道恆為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