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基岩蕨(心岩蕨)

等基岩蕨

心岩蕨一般指本詞條

等基岩蕨(拉丁學名:Woodsia subcordata Turcz.)是岩蕨科、岩蕨屬植物。植株高14-22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先端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約4毫米,先端漸尖,棕色,膜質,邊緣有睫毛。葉多數簇生;柄長(2)4-8厘米,粗約1毫米,淺栗色或棕禾稈色,有光澤,頂端有傾斜或水平的關節(關節有時不甚明顯);葉片披針形,長8-15厘米,中部寬2-3厘米,二回羽裂;羽片11-16對,近對生或互生,斜展,頂部的多少與葉軸合生。葉脈隱約可見,在裂片為簡單的羽狀,小脈斜向上,先端有棒狀水囊,不達葉邊。葉草質,乾後草綠色或棕色;葉軸禾稈色或略帶栗色,疏被膝曲的長節狀毛及小鱗片,上面有縱溝。孢子囊群圓形,位於分叉小脈的頂部,每裂片有1-4枚,靠近葉邊;囊群蓋碟形,邊緣具睫毛。

分布於中國、日本(本州、北海道)、朝鮮半島、俄羅斯(薩哈林、西伯利亞)及蒙古。生長於海拔 550-3000米的林下岩隙間。喜陰,耐寒,適宜濕潤環境和疏鬆土壤。

等基岩蕨具有觀賞價值,可植於林下、陰山坡或景石縫隙中做地被植物。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等基岩蕨
  • 拉丁學名:Woodsia subcordata Turcz.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木賊綱
  • :水龍骨目
  • 岩蕨科
  • 岩蕨屬
  • :等基岩蕨
  • 命名者及年代:Turcz.,1823
  •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植株高14-22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先端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約4毫米,先端漸尖,棕色,膜質,邊緣有睫毛。葉多數簇生;柄長(2)4-8厘米,粗約1毫米,淺栗色或棕禾稈色,有光澤,頂端有傾斜或水平的關節(關節有時不甚明顯),基部以上疏被節狀長毛及線形小鱗片,後變光滑;葉片披針形,長8-15厘米,中部寬2-3厘米,鈍頭或漸尖頭,下部略變狹,二回羽裂;羽片11-16對,近對生或互生,斜展,頂部的多少與葉軸合生,下部2-3對縮小,基部一對往往長僅5毫米左右,中部羽片較大,長8-20毫米,基部寬4-10毫米,各對相距6-10毫米,橢圓形或長三角狀披針形,鈍頭,基部圓截形,上側呈耳形並多少覆蓋葉軸,邊緣深波狀羽裂達1/2;裂片3-4對,彼此密接,橢圓形,長2-4毫米,圓頭,全緣。葉脈隱約可見,在裂片為簡單的羽狀,小脈斜向上,先端有棒狀水囊,不達葉邊。葉草質,乾後草綠色或棕色,兩面均疏被灰色或灰棕色的膝曲長節狀毛及棕色的線形小鱗片,偶有近無毛;葉軸禾稈色或略帶栗色,疏被膝曲的長節狀毛及小鱗片,上面有縱溝。孢子囊群圓形,位於分叉小脈的頂部,每裂片有1-4枚,靠近葉邊;囊群蓋碟形,邊緣具睫毛。孢子為褐色,孢子大小為(50-69)58.2×52(48-56)微米。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日本(本州、北海道)、朝鮮半島、俄羅斯(薩哈林、西伯利亞)及蒙古。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帶嶺、奇克特、集賢)、吉林(鏡泊湖)、遼寧(鳳城、大連灣、千山、高麗門)、內蒙古(額爾古納旗、昭烏達盟)、北京(百花山)、河北(北戴河、霧靈山、六里坪山、圍場、淶源)及山西(離山、五台)。生長於海拔550-3000米的林下岩隙間。喜陰,耐寒,適宜濕潤環境和疏鬆土壤。

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孢子吸漲後,細胞變為綠色並有較多的葉綠體,接種7-10天孢子萌發,從孢子壁的單裂縫處伸出初生假根,假根內有少量葉綠體。孢子萌發為書帶蕨型(Nayar & Kaur 1971)。
絲狀體:原葉體原始細胞橫裂為2個細胞,便進入絲狀體階段,經其前端的細胞橫裂形成7個細胞長的單列絲狀體,絲狀體漸尖,最前端的細胞發育為毛狀體,內含有大量的葉綠體。當絲狀體長為7個細胞時,與毛狀體相連的細胞之下的第二個細胞,先行分裂,產生2個細胞其中一個細胞為頂端細胞。
片狀體:由於絲狀體的頂端細胞分裂,形成片狀體。當片狀體前端兩側各產生1個毛狀體時,前端出現凹陷。產生4個毛狀體時,形狀仍不對稱。
原葉體:原葉體的發育為三叉蕨型(Nayar & Kaur 1971),一般原葉體產生20個以上毛狀體時,才呈對稱的心臟形,分生組織4個細胞,表面觀為梯形。在產生頸卵器之前,原葉體的表面產生少量的毛狀體。孢子壁從原葉體時期開始脫落。原葉體邊緣細胞一層,厚約35-45微米,原葉體為寬倒卵狀心臟形,寬大於長,大小一般為5毫米×3.8毫米,最大為9毫米×5.5毫米。兩翼明顯向兩側上方伸展,內側叉開,相接或重疊,邊緣為裂片狀,裂片頂端為毛狀體,邊緣細胞為長方形和五邊形,翼細胞為多角形。
毛狀體:毛狀體頂端有分泌物,原葉體邊緣每隔1-3個細胞產生一條毛狀體,位於淺裂片頂端,背面和腹面皆有毛狀體。毛狀體長40-60微米不等,直徑16-25微米,為棒形,頂端稍膨大,但無腺體分泌物或不明顯,內含較多的葉綠體。
中脈:為卵形,向表面彭起,5-7層細胞,厚約420-500微米,中脈表面密生假根。
假根:成熟的原葉體在中脈的背腹兩面也密生假根,直徑10-15微米,長為2-3毫米,壁紅褐色,內無葉綠體。
性器官:自接種5-13周發生,雌雄異株或同株。雄原葉體小而不規則,在任何部位都可以產生精子器,數量較多。雌原葉體生長點的下部產生頸卵器,以後因中脈的發育而下移,稍向後傾斜。也有的雌原葉體生長到一定時期在中脈和邊緣等處產生大量的精子器,便成為雌雄同株,背腹兩面都有頸卵器,數量在20個以上。精子器長圓球形高50-60微米,直徑40-48微米,精子器壁由3個細胞組成,精細胞的高度等於或矮於環細胞,精子成熟時蓋細胞孔裂使精子放出。

主要價值

等基岩蕨具有觀賞價值,可植於林下、陰山坡或景石縫隙中做地被植物。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