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太平軒醫案

心太平軒醫案

《心太平軒醫案》,醫案著作,1卷。清代徐錦(淡安)撰於鹹豐元年(1851)。本書以內科雜證為主,兼及外、婦、兒科,收病案150餘例。書中所載驗案不乏疑難重證,尤以溫病治案為多,記有溫疫、中風、黃疸、懸癰等證。案例記述詳盡。徐氏精通傷寒、善治溫病,並長於闡發病機。用藥偏於寒涼,深得古法而酌時宜、善變通。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心太平軒醫案》
  • 作者:徐錦(淡安)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徐氏師從江南名醫顧恭壽,博覽群書,精研《內經》《難經》《傷寒》《金匱》並金元四大家著作,同時廣泛吸取與他同時代的以葉桂、薛雪、吳瑭等人為代表的溫病學派的理論,結合自己五十年的臨證經驗而撰成本書。

流傳版本

現存清代黃壽南抄本及1912年刻本。

作者簡介

徐錦(?~1824)清代醫學家。字奉直,一字炳南,號淡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學醫於顧文烜,深得其傳。善治溫病,喜用寒涼。為醫數十年,治疾多效。嘗校刊《金匱翼》《傷寒補亡論》等,輯《奇病錄》三卷,著《千金方管見》《心太平軒醫案》等。

內容簡介

1.審症求因,引經據典 審症求因,辨證論治,為醫者臨證必須把握的標尺,在《心太平軒醫案》中最能體現。如治療雲間(今屬上海市)陸孝廉噎膈案例,徐氏依據《素問·經脈別論》“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之旨意,究其病因為“胃失和降,氣逆而上”。辨其“喉間呃呃作聲”之症為“肺氣失宣,胃中痰阻,氣不下行”。而“噯氣欲厥,臥下痰鳴”是呃逆證深化,由呃轉膈的表現。為“肺胃陰虛痰阻所致”。但病者“脈形軟弱”,“不受辛香之劑”,故仿繆希雍噎膈膏意制方,以沙參、麥冬益肺胃之氣,沙參、貝母、蘇子、竹瀝、蛤殼降氣化痰,枇杷葉、甜梨汁、蘆根汁、白蜜等潤肺化痰。綜觀全方,有補益肺胃之氣、降逆化痰之功,為後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治療呃逆的範例。
2.一證一方,深有奧旨 《心太平軒醫案》從開始的治療“中風”案,到最後的治療“懸癰”案,一證一方,皆有案語,深合古人有病有方之奧旨。如治松江孔郡尊頭痛案例。頭痛是以頭部作痛為主的一種內科常見多發病症。案中以“頭為之苦傾”為主症,僅僅只有五個字,便抓住了辨證的要點。頭痛一證,分為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兩大類,徐氏診脈,得其“心肝兩部虛弦”之象,知其為內傷頭痛。進而診得“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知其病位在頭,“頭為元神之府,腦為精髓之海”,究“平時案牘勞神,匪伊朝夕”,致其精血不足,髓海空虛,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空失養。徐氏辨證核心,一則辨明病患之頭痛系內傷頭痛,非一日之事,二則辨明治療頭痛,亦非一日用事。處以八珍湯去芎、歸、苓、草,加牡蠣、丹皮、神曲、綠豆衣,即以補劑補血,以生精髓,又以鎮潛、活血止痛,正符合通則不痛之旨也。僅此頭痛病案一例,即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3.側重溫熱病,用藥多偏涼 《心太平軒醫案》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科,雖然可稱全科著作,然仔細窺察,總以“善治溫病,效仿丹溪”為宗,此與徐氏所處時代之地域環境、天時物候、學術背景密切相關。本書溫病病案有45例之多,加上霍亂、泄瀉、瘧痢就更多了,占內科病案數的四分之三。考察徐氏用方,無論經方加減,時方化裁,或其臨證自擬之方,其治法多見清熱解毒、清熱利濕,如葛根黃芩黃連湯、甘露消毒丹、涼膈散、六一散、王氏清暑益氣湯、白虎湯、達原飲、犀角地黃湯等,累見不鮮。
4.案例寬泛,辨證確鑿 徐氏不僅是治療內科疑難雜症、溫病、熱病的高手,而且在涉獵其它科目的醫事活動中,也頗有建樹。以徐氏治療閩省臬憲蘇不育之案為例:“閩省臬憲蘇至任,道經吳門,延診案云:……案牘勞神,以致中年尚未毓麟”,徐氏查其脈,“左三部虛軟,右寸關和平,尺部亦軟”,究其原因“案牘勞神”而不能生精,論其病機“肝腎兩虧”,查其“素體陽虛”,“右腎之元陽,尤屬不足”。徐氏對此案的論述思路流暢,論據確鑿,故擬用“溫煦填補”法,先服棉花子丸,溫煦腎氣,陰中求陽,繼之仿右歸之意,用大隊補腎生精之品填補元陽,配用柴胡、桃肉等疏肝氣、補肝血,以收完功。徐氏還據其夫人“易於小產”的病候,採用調經種子丸調治,為“乾坤合造之意”。可見徐氏敘述病機、辨證施治,條分縷析,絲絲入扣,既尊前人從肝腎論治之旨,又不落前人窠臼,從郁著眼,另闢蹊徑,堪為經典。

影響評價

世人稱本書“不亞於《南陽活人書》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