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內膜下心肌梗死

心內膜下心肌梗死(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指梗死僅累及心室壁內側1/3的心肌,並波及肉柱和乳頭肌,心電圖一般無病理性Q波。心電圖上常出現的是ST段壓低>=0.1mv,但aVR導聯(有時還有V1導聯)ST段抬高,出現高大的T波。心內膜下心梗,又稱為無Q波心肌梗塞,非透壁性心肌梗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內膜下心肌梗死
  • 外文名: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 又稱:為無Q波心肌梗塞
  • 實質:病
診斷標準,常用的治療原則,心電圖,機制,

診斷標準

急性心內膜下心肌梗塞的診斷標準,目前尚未統一,有人認為下列幾條可作為診斷標準:
(1)心肌缺血性胸痛持續30分鐘以上;
(2)心電圖示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持續時間48小時以上,無病理性Q波;
(3)血清心肌酶及其同功酶升高,且符合急性心肌梗塞酶譜的動態改變,並能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清酶水平升高。

常用的治療原則

靜脈溶栓治療(伴有心源性休克時不適用)、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防止心衰。

心電圖

心電圖特徵分類如下:
1, ST段型心肌梗死,
A,ST段壓低為主,特點是:除avR外,ST段廣泛壓低,ST段壓低大於等於0.1mv,ST段時間大於等於0.08秒,可伴有和不伴有T波變化。
B,ST段抬高為主,ST段呈單向曲線,抬高0.1-0.2mv以上,持續24-48小時以上,並有動態演變,但可恢復正常。
2,T波型心肌梗死,除avR外,大部分導聯出現深寬而對稱的倒置T波,深度大於1mm,逐漸加深。
3,心電圖正常的心肌梗死。

機制

非ST段抬高的心梗比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患病動脈的不完全阻塞更嚴重、時間更長久,造成心肌血流暫時減少而致MI。非ST段抬高的MI與ST段抬高的MI相比,前者缺血區的血流常在發病後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就重建了,這是由於:完全阻塞的血栓早期溶解;原有的斑塊破裂較快痊癒;血管痙攣緩解;在完全阻塞時有廣泛的側支循環;血栓總負荷較低因而前向血流從未消失。這些機制均使心肌壞死較早停止而限制了梗死的發展。可以認為非ST段抬高的心梗是介於ST段抬高的心梗和不穩定心絞痛的中間狀態。非ST段抬高的心梗的心肌壞死在性質上常常表現為較少的心肌壞死部位融合,更多地集中在心肌壁的內1/3,因為血流恢復和(或)已形成的側支循環可以防止壞死區跨越整個心室壁厚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