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道

心之道

《心之道》是一本關於東方哲學的著作,也是一劑關於現代人焦慮問題的良藥。

基本介紹

  • 書名:心之道
  • 又名: 致焦慮的年代
  • 作者: [美] 阿倫·瓦茲 
  • 原版名稱:The Wisdom of Insecurity
  • 譯者:李沁雲
  • ISBN: 9787549561650 
  • 類別:哲學
  • 頁數:180
  • 定價:29.80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4-1
  • 裝幀:平裝
  • 開本:125×185
  • 贈品:書籤1枚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書籍目錄,

內容簡介

《心之道》是一本關於東方哲學的著作,也是一劑關於現代人焦慮問題的良藥。阿倫·瓦茲針對現代人面對的危機,即一個人如何生活在一個他永遠不能從中獲得安全感的世界,從東方禪學思想的角度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答。他指出這個問題本身包含著它的解答——人們恰恰應該接受生活中充滿痛苦與不安全 感的事實,而不應該拒絕和逃避它們。為了有一個充實的人生,人們應該擁抱現在,活在當下。
“任何需要修正生活進程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里獲益。”
——狄巴克·喬布拉(麥可·傑克遜人生導師/柯林頓最讚賞的身心靈大師)
阿倫·瓦茲是“迷幻一代”最值得尊敬、最深思熟慮的大師。
——美國《時代》周刊
閱讀阿倫·瓦茲對我們是一種挑戰,它讓我們探索一種思考的全新道路,啟發我們去過一種更加充實滿足的生活。瓦茲的遺產存在於《心之道》之中。這本書充分展示了他銳利的智慧、敏捷的機智、迷人的優雅。對那些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至關重要的永恆問題,它清晰而又智慧的處理方式是無與倫比的——《心之道》是一本重要的書。
——葛瑞格·摩頓森(《三杯茶》作者)
瓦茲也許是為西方闡釋東方行為準則的當代闡釋者中最重要的一位,他有一種罕見的天賦,能“優雅地書寫那些不可書寫之物”。
——《洛杉磯時報》
《心之道》並不是要讓我們去逃避,而是讓我們能在碰巧身處之地繼續——繼續生活下去,而不去想像推動世界,乃至下一個時刻運行的負擔是我們的。它不是一種虛無主義的哲學,而是一種基於現狀的哲學——我們應該活在當下,應該坦率地認識到,我們存在於一個破碎的波峰處。
——菲利普・韋爾賴特(《藝術與文學》)
這本書完全逆轉了所有關於人類現狀的一般思路。這個世界的危機狀況迫使我們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如何生活在一個,許多人都被剝奪了宗教信仰的安慰,他永遠不能從中獲得安全感的世界?作者指出這個問題本身包含著它的解答——最高的幸福,精神洞察與確信都只能在這樣一種認識中被找到,即無常和不安全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簡單而明晰的方式寫就,這本書是一部及時的作品。——(倫敦)《書籍交換》

作者簡介

阿倫· 瓦茲(1915—1973),美國神學博士,禪宗信徒,對印度與中國的哲學宗教有精深的了解。他的思想受到鈴木大拙的影響,同時又不局限於東西方宗教和哲學的某一領域,這也讓瓦茲贏得了“二十世紀最具原創性、最‘離經叛道’哲學家之一”的頭銜。
瓦茲生前出版有二十多部有關宗教哲學和心理學的著作,在美國幾乎每一部都是暢銷書,並被以多種語言在全球翻譯出版,其中包括他最著名的作品《禪道》。作為一個狂熱的演講者,瓦茲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定期出現在廣播節目中,並主持了熱門的系列電視節目《東方智慧與現代生活》。他在美國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吉杜· 克里希那穆提。在1959 年出版的《垮掉禪、方形禪與禪》中,瓦茲為美國“垮掉一代”的禪修實踐命了名。他與美國著名生態詩人加里· 斯奈德之間也有深厚的友誼,為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哲學上的助力。
譯者
李沁雲,本名李婧,先後於北京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取得理學學士和文學碩士學位。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大學。以寫作為終身事業,並熱愛電影、旅行和素食。

書籍目錄

代譯序 阿倫·瓦茲的安心之道
導讀
前言
第一章 焦慮的年代
你無法抓牢生活,就像你不能將一條河放在桶裡帶走。要是你試圖將流動的水抓住並放入一隻桶內,這只能清楚地表明你並不懂得流水的性質而且你將永遠失望,因為水是不會在桶內流動的。想“擁有”流水,你必須放手讓它走、讓它奔流起來。對生活和對上帝而言,也是如此。
第二章 痛苦與時間
這就是人類的困境:意識的每一次增強都需要付出代價。不對痛苦更敏感,我們就無法對快樂變得更敏感。記住過去可以使我們為未來做出計畫,但是為快樂做計畫的能力卻被擔憂痛苦和恐懼未知的“能力”給抵消了。
第三章 生活的大流
明天以及有關明天的計畫有可能一點也沒有意義,除非你充分地與當下的現實接觸,因為你生活在當下而且只生活在當下。除了當下的現實,並不存在著其他的現實,因此,即使一個人可以永生,為了將來而活也意味著永遠地與生活失之交臂。
第四章 身體的智慧
試圖取悅大腦就像是想要通過耳朵來飲水一樣。於是,他們就更加不可能享有真正的快樂,對生活中最強烈和最微妙,而事實上也極其普通和簡單的那些歡樂,變得遲鈍、麻木。
第五章 關於覺察
為了了解音樂,你得聽音樂。可是只要你開始想著“我正在聽音樂”,你就已不在聽音樂。想要弄明白歡樂或恐懼,你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感知它。一旦你開始給它們命名並且說“我很快樂”或“我害怕”,你就沒有在覺察它們。
第六章 神奇的一刻
意識到不可能從痛苦中逃離之後,心就會對它做出讓步、吸收它,並且只對痛苦有清晰的感覺,而不會感到有任何的“我”在感受痛苦或反抗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心是在以它體驗快樂的完整、自然而然的方式在體驗痛苦。痛苦是這個當下時刻的性質,而我僅僅能活在這一刻。
第七章 人生的變革
舞蹈的含義和目的就是舞蹈本身,跟音樂一樣,它是通過進行過程中的每一刻來實現的。你彈奏一支奏鳴曲,並不是為了到達最後一個和弦;假如事物的意義僅僅在於終結之處,那么作曲家只要創造終曲樂章就行了。
第八章 創新的道德
每個人都有愛,可是只有當他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愛自己”的不可能性和必然會導致的挫敗感,他的愛才能夠流露出來。這個信念是不會經由譴責、通過痛恨自己、通過說“自我之愛”的壞話而建立的,它的形成只能通過覺察到這一點:我們並沒有一個可供被愛的自我。
第九章 回顧宗教
開放的心懂得,曾被最詳盡地探究過的領地實際上也沒有完全被了解,只不過是千萬次地被測量過和做上記號。我們測量和標記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引人入勝的謎團最終勢必會通過捉弄我們而使我們離開原有的思維,直到心忘了再去兜著圈子追究它自己的運作過程,直到心變得能夠覺察到,在這一時刻,存在就是不折不扣的奇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