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縣史話

徽縣史話

《徽縣史話》是甘肅史話叢書之一,由周德祥等編著。 《徽縣史話》簡介: 徽縣古名河池,地處甘、陝、川交界之徽成盆地。境內四山疊翠,河流縱橫;氣候溫潤,物阜年豐;宜居宜耕,盛產金徽美酒,素有“千年銀杏之鄉”、“隴上江南”美譽。古蜀道縱貫南北,青泥嶺橫鎖東西,號日“蜀門”。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於此發生過仙人關大捷等許多著名戰役。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謳歌徽縣的燦爛詩篇,豐富的人文歷史激勵著徽縣兒女自強不息。建設美好家園!

基本介紹

  • 書名:徽縣史話
  •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 頁數:220頁
  • 開本:16
  • 作者:劉伯傑 周德祥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14695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周德祥等編著的《甘肅史話》叢書為甘肅省重點出版項目,旨在把甘肅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圖片展示給廣大讀者。
《徽縣史話》全書以“史話”的形式,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徽縣的建置沿革、歷史文化、典型人物、風景名勝、地方特產、民俗風情、發展進步等內容簡明扼要地介紹給廣大讀者,使讀者透過這扇視窗了解徽縣,認識徽縣,走進徽縣,熱愛徽縣,建設徽縣,共同創造“隴上江南”的美好明天!

圖書目錄

歷史滄桑
徽縣概況
建置沿革
青泥嶺和青泥古道
白馬氐國的滅亡與河池縣的設立
漢與公孫述河池之爭
曹操發兵征張魯
黑水故城
蜀魏河池之爭與高橋關的設定
仇池國與徽縣
栗亭縣與伏家鎮
傅弘之寓居伏家鎮
秦州農民軍攻打河池
鳳州農民軍攻打廣化郡
蕭踽種植水稻及釀酒
薛舉舉兵犯河池
杜甫旅居粟亭
李岐、前蜀、後周、後唐、後蜀在徽縣
進行的爭奪戰
仙人關大捷
四川總領所在徽縣
流民嚴坪開礦
高橋、虞關巡檢司
火站批驗茶引所
闖王軍隊在徽縣
楊三辰疏浚嘉陵江
清軍圍剿吳三桂
白蓮教軍在徽縣
太平軍在徽縣
陝甘回軍在徽縣
南鄉農民打鹽店
大河店農民交地罷耕與抗稅鬥爭
于右任秘密過境
孔繁錦退出隴南
張鴻德攻打徽縣城
洪幫、青幫、一貫道、同善社在徽縣
胡宗南修械處在徽縣始末
民國時期徽縣兵事紀略
民國時期徽縣的匪患
華雙公路徽縣段的築路風波
民國時期徽縣的特色產業
“工合”在徽縣的發展及其貢獻
徽縣馱道及運輸
徽縣解放
紅色記憶
紅色軍隊在徽縣
留在清真寺門口的故事
賀老總三訪燕二教
余秋里徽縣截臂
隴南地下黨
古今人物
王氏一門五進士
吳玠、吳磷、吳挺英勇抗金
張威英勇抗金
張珏殊死抗擊蒙古軍
曹友聞弟兄血戰蒙古軍
真惠國師與北禪寺
許釗與徽州磚城
郭從道與《徽郡志》
鐵面判官郭莊
翰林張綬
張伯魁與《徽縣誌》
趙鐘靈與《徽縣新志》
著名發明家劉衛石
劉衛石軼事
農業專家劉宗向
民國清官劉中仁
文物古蹟
新石器文化遺址
出土文物
仙人關遺址
吳王城殘跡
吳山吳玠墓
北禪寺遺址
水陽佛爺崖
文廟大成殿
城隍廟大殿
東嶽行祠泰山廟
州主山宣靈王廟
粟川郇莊白塔
清真寺姆拉樓
伏家鎮擰擰古柏
古道路標銀杏樹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
大河店鄉修路碑
風景名勝
他山之尊木皮嶺
咽喉要道白水峽
栗亭杜少陵遺蹟
仙崖棋峰真空寺
高橋魚嶺魚洞子
三灘自然風景區
神奇瑰麗月亮峽
激情漂流嘉陵江
田河千年銀杏園
休閒佳境鳳凰山
懷古幽思之吳山
江峽洞天
銀樁夕照
五景相連火焰山
蜀道嗟難青泥嶺
神話靈湫文家池
佛寺道觀鵓鴿崖
石櫃藏經羅漢洞
神奇幽靜紫煙峽
烏語花香悟真山
江洛農民文化大院
民俗風情
鄉村社火
伏鎮號子
江洛羊皮扇鼓舞
徽縣民謠
手工藝品
風味食品
農家山珍
物產富饒
珍稀野生動植物
礦產資源
金微美酒
銀杏產品
黑木耳
徽縣核桃
野生毛栗
泥陽三蒜
徽縣西瓜
游龍貢米
狼牙土蜂蜜
酒柿子
嘉陵奇石
傳說故事
伏羲與徽縣
天池山和河池水的傳說
兌山的傳說
徽酒和銀杏樹的傳說
巴寡婦助資修長城
擰擰古柏的傳說
唐僖宗避難遇神仙
吳玠巡視鐵廠
安慶公主與五征窯
張三豐雲遊徽縣
郭御史的傳說
後記

文摘

傲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嶺山脈南麓、嘉陵江上游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東鄰陝西,南通巴蜀,西連成縣,北接天水。境內山水秀麗,既有北國之雄,又有南國之秀,素有“隴上江南”之稱。全縣設15個鄉(鎮),213個村,10個居民委員會,941個村民小組,總面積2722.9平方公里。有漢、回、滿、藏、苗、壯、錫伯、土家、畲、蒙古10個民族,總人口22.14萬人,少數民族約1.1萬人。占總人口的4.9%。少數民族中,以回族人口最多,其他民族大多是因工作或婚姻遷入,人數很少。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境內置河池縣,這是徽縣置縣之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徽縣地處古陳倉道、古青泥道、古木皮道三條入蜀古道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蜀川門戶,人蜀咽喉”之稱。
徽縣境內海拔在704米~2504米之間,南北為山地,中部為淺山丘陵,整個地形由北向南呈“凹”字形傾斜。徽縣氣候屬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受秦嶺山脈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0℃~12.4℃,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850毫米,無霜期200天~220天,植物生長期長,適宜生長的植物種類繁多。
徽縣氣候溫和,降水豐沛,土壤肥沃,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可靠保證。徽縣自古就是一個農業縣,農業基礎良好,農作物可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徽縣在農業收成上素有“川不成山成,山不成川成”之說。也就是說,徽縣發生旱澇災害,如果川壩地區受災較重,則山區受災相對較輕;如果山區受災嚴重,川壩地區就相對較輕,在這個相對較小的範圍內,災害可以得到及時補救,使災害對徽縣的影響不是十分嚴重,所以徽縣又被稱為“金徽縣”。
徽縣自然生態資源較為豐富。全縣森林面積18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6%。境內有大小河流600多條,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年徑流量19.86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14.76萬千瓦。全縣已發現有鉛、鋅、鐵、金、銅、汞、硫、大理石、石灰石等4大類22種礦產資源。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油菜子、稻米等糧油作物,盛產核桃、銀杏、板栗、柿子、生漆、狼牙蜜等林副產品,出產杜仲、柴胡、金銀花、天麻等100種中藥材。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徽縣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徽縣自古人傑地靈,湧現出了張珏、薛友直、張威、曹友聞、曹友諒、曹友慶等一大批馳騁疆場的武將,也湧現出了郭從道、郭莊、高斗南、孫巨鯨、張綬、劉甫翼等文化名人和科學家。歷史上,杜甫、劉長卿、柳宗元、陸游、趙抃、胡淡等蒞臨徽縣,留下了無數讚頌徽縣大好風光的著名詩篇。南宋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吳玠、吳磷在徽縣英勇殺敵,指揮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仙人關大捷,保全了南宋半壁江山,其英雄事跡被中國軍事學院寫入《中國古代著名將帥》《中國古代著名戰例》等軍事教科書籍。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長征時在徽縣進行過短暫休整。紅軍離開時,徽縣共有七百餘名優秀兒女參加紅軍,投身到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去,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徽縣因此也成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紅軍在徽縣休整期間,廣泛宣傳革命理論,在徽縣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使徽縣成為隴南地下黨誕生的搖籃,無數的徽縣兒女為中國革命前仆後繼,獻出了寶貴生命,也為今天的徽縣兒女樹立了光輝榜樣,激勵著徽縣兒女建設徽縣美好的未來。
新中國成立後,徽縣十分重視發展農業,不斷改善農業基礎,開展了大面積的中低產田改造,發展農業機械化,推廣良種,使農業發展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特別是近年來,徽縣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發展農業的重中之重,以解決農業持續發展問題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生態化“四化”聯動,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努力構建以特色產業為主體的農村經濟新格局,加快了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強了營造特色資源、特色產業和特色IX域優勢的力度,切實增強了徽縣農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2010年,徽縣落實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4.48萬畝,農業總產值達11.09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全年糧食總產達到14.85萬噸,較去年下降了2.94%,比“十五”增長1.71%,是1949年的5.49萬噸的2.7倍;油料總產達0.84萬噸,較上年減少1.18%,較“十五”末減少0.67%。徽縣農業特色產業面積達到17.95萬畝,總產值達到4.64億元。特別是草畜、蔬菜種植兩大主導產業發展迅猛,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完成畜牧業總產值2.35億元,較上年減少6%,較“十五”末增長35.84%;發展蔬菜種植面積10.2萬畝。徽縣農業在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加大了區域性產業的開發力度,新發展中藥材4.99萬畝,烤菸0.59萬畝,瓜類2.27萬畝。農業特色產業開發已逐步向區域化、專業化和規模4t:邁進。徽縣農業標準化生產、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市場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也有了長足發展,徽縣農業的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十一五”期間,徽縣遭受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8.12”特大山洪災害的襲擊,全縣上下在搞好災後重建的基礎上,堅持扶貧開發與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穩步推進,農村水、電、路、房屋等基礎設施配套,農村農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大大改善。截至2010年底,徽縣建成了江洛鎮龍頭村、麻沿河鄉熊北村等六個新農村試點村,完成了高橋鄉東峪村等三個村的整村推進項目,為徽縣今後農村建設摸索了一條成功之路。
徽縣現代工業基礎薄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徽縣工業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後,徽縣立足自身實際,夯實工業基礎,大力發展基礎工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徽縣把推進工業化進程擺在首要位置,堅持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堅持項目推進,擴張工業總量;培育主導產業,壯大優勢企業;大力調整工業結構,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緊緊圍繞“動產權、轉機制、變身份、增效益”的工作思路,把握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推行政府讓利於企業、企業讓利於職工;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對甘洛集團、隴酒集團、醫藥公司等二十餘家國有企業進行了全面改革,調動了企業積極性,使徽縣工業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縣內甘洛集團、寶徽集團先後進入全省工業60強,隴酒集團的“金徽”商標和產品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和“甘肅名牌產品”,在上海世界博覽會喜獲“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千年金獎”和“世界特供產品”稱號。到2010年底,徽縣工業基本形成以有色冶金、農副產品加工、白酒飲料、化工建材四大產業為主體的工業格局,當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53億元,比“十五”末增長42.5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2億元,比上年增長62.33%,比“十五”末增長30%,工業主導地位逐步提升,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68.6%。P3-5

後記

《甘肅史話》叢書為甘肅省重點出版項目,旨在把甘肅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圖片展示給廣大讀者。本叢書由原省委副書記馬西林策劃,兩任省委書記蘇榮、陸浩親作總序。原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陳寶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勵小捷和原副省長李膺也對該叢書的出版作出重要指示,給予了具體指導。
原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周德祥全盤規劃和領導了叢書的出版工作。這套叢書高標準、高質量的出版定位,嚴謹鮮活的文風,圖文並茂的裝幀風格,是在他一絲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實現的。甘肅文化出版社社長謝國西在提出這套叢書的選題構想獲得各方贊同之後,精心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使這樣一套卷帙浩繁、規模龐大的叢書出版工作得以有序進行。作為社長,他承擔了巨大的責任,在每一個具體環節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聞出版局人事處處長羅和平是最早關注這套叢書出版規劃的人士之一,早在這套叢書的計畫階段,他就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在叢書的整個出版過程中更做了許多指導性、服務性工作。甘肅文化出版社總編輯管衛中是本叢書的項目負責人,是這套叢書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擬訂了編纂體例,負責組織各冊稿件,審改全部書稿,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安排排版、校對、印製,監督圖書質量,實施宣傳方案,他的熱情、執著、嚴謹、刻苦的品質,恰巧成就他為這套叢書最合格的實施人。甘肅文化出版社副總編車滿寶既是本叢書的規劃人之一,也是這套叢書的編校把關人之一,本叢書十分“養眼”的裝幀設計,凝含著他、當然還有外聘美編房嫻等人的智慧和心血。甘肅文化出版社編輯主任原彥平是本叢書執行編輯之一。他為各冊圖書的編輯付出了細緻而繁重的勞動。
原省史志辦巡視員、省地方志學會會長張克復對這套叢書的編纂傾注了心力。他對這套叢書的貢獻至少在三個方面無人可以望其項背:一是在對這套叢書的推動方面。他運籌帷幄,奔走南北東西,不遺餘力宣傳呼籲,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終使這一選題喜獲各方贊同支持。二是在對各分冊主編的迷選方面。本叢書各冊主編無一不是當地頗有造詣的文史工作者,無一不對當地文化歷史有如數家珍般的了解,張克復慧眼薦舉他們擔綱各冊主編,保證了叢書稿件質量。三是在對書稿文體篇目的確定方面。他淵博的地方文史知識和豐富的編纂經驗使得諸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書稿最終達到了史實的確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當。
《甘肅史話)>叢書的出版還得到了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張家昌、副部長馬成洋和省新聞出版局有關領導管鈺年、李玉政、袁愛華、何遠志、盧旺存及甘肅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協的有關領導也對這一選題計畫給予了熱情的鼓勵。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部門給予了實質性的支持。全省各市、縣黨政領導對這套叢書的出版高度重視,給予了鼎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他們的支持是本叢書得以成功出版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各市、縣主持編寫工作的宣傳部、人大、政協、文化局、志辦等單位領導同志的周密組織和編撰人員全身心的投入,保證了書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圖質量。在本叢書的編校出版階段,甘肅文化出版社的王奕、溫雅莉、李蘭玲、賈立、鄖軍濤、周乾隆及馬映峰、王天芹、周桂珍、蔣瀟、陶偉、何榮昌、宋姝鵬、史春燕、韓鳳娜、馬高強等以繡花般的細緻,挑剔出所有的瑕疵,使該叢書的質量得到了最終的保證。
《徽縣史話》為《甘肅史話》叢書之一種,編者本著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於書中所涉及的人與事,儘可能詳細的進行了記述,力求體現歷史的真實性;而作為通俗讀物旨在以通俗的語言、有趣的故事幫助讀者了解徽縣的歷史、文化,為今天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歷史借鑑。為此,縣誌辦的編者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數易其稿。但文稿未必盡善盡美,有待廣大讀者在批評中去閱讀、欣賞。在史話編寫過程中,這項工作得到了徽縣縣委、政府、相關單位、該書顧問及攝影家劉浪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與一塊地域的悠久豐富的歷史和鮮活生動的現實生活相比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蒼白的,都僅僅是擷取了幾朵浪花。本叢書只是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尋訪甘肅大地歷史文化蘊藏的線索圖。有興致的讀者朋友們不妨以本叢書為嚮導,順藤摸瓜,尋幽探隱,以您的新發現,來批評、填補本叢書之缺憾。
《甘肅史話》叢書編委會

序言

《甘肅史話》叢書的出版,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甘肅的過去,把握甘肅的今天,展望甘肅美好的未來。
甘肅曾有過驕人的輝煌和繁榮。地處黃河中上游的甘肅,對華夏文明的孕育和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以秦安大地灣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以及羲皇和女媧的故事,都是燦爛的遠古文明的見證,輝映著先民智慧的光芒。有文字記載並給華夏文明以重大影響的人和事,更是不勝枚舉。周王朝的先祖就發祥於涇河流域和隴東地區,橫掃六合、統一中國的秦始皇的先祖就崛起於天水一帶。自西漢張騫通西域後,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甘肅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曾孕育了一大批傑出人物,產生了李廣、趙充國、金日碑、竇融、張芝、王符、馬超、姜維等眾多的英雄豪傑。到了魏晉南北朝,隨著傳入中國的佛教文化進入興盛時期.甘肅境內沿絲綢之路主幹道上出現了一批曠古勝跡,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為代表的眾多佛教石窟。進入隋唐時期,甘肅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個鼎盛階段。河隴地區沃野千里,胡商蕃客穿行如。織,《資治通鑑》記載“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政治上,李唐王朝周圍聚集了一大批關隴貴族,眾多的隴右籍政治家、文學家縱橫政壇與文壇,風雲一時。那個時期,可以說是甘肅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甘肅也有過長期的蕭條和凋敝。自宋而降,隨著海路的開通和政治經濟中心的東移南遷,甘肅漸漸地失去了區位優勢。成為偏僻之地。加之歷史上各遊牧民族同中原王朝在這裡進行激烈的碰撞。使隴原大地烽火連綿,兵燹不斷,生靈塗炭,生態毀壞,更兼天災頻仍,經濟社會發展陷於停滯狀態。到了近代,左宗棠坐鎮陝甘時。發出了“隴中苦瘠甲於天下”的感嘆。即使如此,這塊土地因眾多民族的融合繁衍,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甘肅正堅韌地走向崛起和復興。新中國的成立,開闢了甘肅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甘肅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與建設。依託資源開發,建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電力、機械製造、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工業體系,產生了眾多“共和國第一”,一批新興工礦城市拔地而起,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面對貧瘠的土地,隴原兒女堅韌不拔,艱苦奮鬥,建成了以景電、引大為代表的一批骨幹水利工程,將陡峭的山坡地修建成層層梯田,改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同經濟發展相適應,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繼建立。聚集和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使這塊古老的土地煥發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甘肅的全面振興帶來了寶貴的機遇,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甘肅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穿越歷史的時空,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地區的興衰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甘肅必將創造新的歷史輝煌。
透過歷史的煙雲,我們還可以領悟到,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撐。甘肅各族人民淳樸敦厚、熱情豪放的性格,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兼容並蓄、開放豁達的胸襟。在歷史的長河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回顧歷史的進程,我們深深地感到,每一代人都承擔著自己的歷史使命。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發圖強,加快發展,為甘肅的全面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知史明志,我們應當多一點責任感和緊迫感,以求無愧於歷史。
我們堅信,甘肅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是為序。
2007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