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膳,字亦作撤膳,撤去膳食也。
基本介紹
簡介,注釋,
簡介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使士負之,有司齋,夙興端冕,見之南郊,見之天也。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故自為赤子時,教固以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注釋
1. 齋,肅也,敬也。
2. 端冕。端,正也。
3. 過闕則下。闕音鵲,說文:門觀也。天子兩闕,兩闕即兩觀,觀音灌。諸侯一闕。用於張貼發布法令之處。過闕則下車,示畏也。
4. 趨。疾行曰趨,疾趨曰走。
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也。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於是比選天下端士,孝悌閒博有道術者,以輔翼之。使之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目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視右視前後,皆正人。夫習與正人,居不能不正也。猶生長於楚,不能不楚言也。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當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之為常。此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注釋】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國小。小者,所學之宮也。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如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如民不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匱矣。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逾矣。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端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達其不及。則德智長,而理道得矣。此五義者,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於下矣。學成治就,此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注釋】
1. 妃,配也,匹也。
2. 上親而貴仁。上,尚也,崇尚也。以親為崇,以仁為貴。
3. 上齒而貴信。齒,牙齒,喻排列也。《論語. 顏淵第十二》: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4. 民不誣,民不欺上。
5. 匱,乏也。
6. 逾,僭越。
7. 則,法也,經也,常也。
8. 理,樹紋也。文理順其自然,則得道也。
9. 輯,集也。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有虧膳之宰。太子有過,史必書之。史之義,不得不書過。不書過,則死。過書,而宰徹去膳。夫膳宰之義,不得不徹膳。不徹膳,則死。於是有 進善之旌,有誹謗之木,有敢諫之鼓。瞽史誦詩,工誦正諫,士傳民語,習與智長,故切而不攘,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周所以長有道也。
【注釋】
2. 嚴,戒也。
3. 司過之史。司,職掌。過,過失、錯誤。執掌過失之史官。
4. 虧膳之宰。虧膳,減膳也。宰,官也。
5. 徹膳,撤去膳食也。
6. 進善之旌,進上好的建議。
7. 誹謗之木,堯立,人民提建議之處。
8. 敢諫之鼓,有諫諍,則鳴鼓。
9. 瞽,盲樂師。古者,有采詩之官,瞽則歌詩。
10. 工,百工。百工獻藝,天子觀之,以察民風之侈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