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屬於“德語經典文學手繪插畫本”系列叢書中的其中一本;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 - 1956)是德國著名戲劇家與詩人,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戲劇理論“陌生化效果”。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人文關懷,同時,他對中國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為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和接受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四川好人》為布萊希特最廣為人知的戲劇,該書對於人和世界的敏銳觀察、入木三分的刻畫、對於社會問題的嚴肅思考以及駕輕就熟的大眾化語言充分顯示了布萊希特這位戲劇大師的手筆,這是這個劇本獲得成功、成為當代名作之一的主要原因。全書以中國為背景,告訴人們這世界沒有什麼神仙皇帝,要靠的只有自己!正如布萊希特所言:“先要吃飽,再講道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語經典文學手繪插畫本:四川好人
- 類型:英語與其他外語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255419
- 作者:貝爾托·布萊希特、楊舒蕙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頁數:197頁
- 開本:16
- 品牌:光明日報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現代戲劇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戲劇大師、天才導演布萊希特最為經典的戲劇作品
在海內外多次被搬上話劇與電影舞台,文藝青年的必修課程
看歐洲戲劇大師如何演繹“中國風”
中國德語界泰斗李逵六權威推薦!著名旅德華人藝術家王小慧、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王小松攜手作序!
全彩四色印刷,經典文學與視覺藝術的完美結合!
在海內外多次被搬上話劇與電影舞台,文藝青年的必修課程
看歐洲戲劇大師如何演繹“中國風”
中國德語界泰斗李逵六權威推薦!著名旅德華人藝術家王小慧、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王小松攜手作序!
全彩四色印刷,經典文學與視覺藝術的完美結合!
作者簡介
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 - 1956)著
布萊希特作為德國著名戲劇家與詩人,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戲劇理論“陌生化效果”。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人文關懷,同時,他對中國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為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和接受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王正浩、汪春花 譯
王正浩,男,1982年出生,現居柏林。畢業於浙江大學,主修日耳曼文學和文化學。現於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在讀,曾在國內發表過文學類文章,並參與翻譯出版過多部文學作品。
汪春花,女,現居德國。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主修日耳曼文學和國際關係。現於美因茨大學翻譯學院就讀翻譯專業,並從事過多種類型的翻譯工作。
楊舒蕙 繪
楊舒蕙,80後生人,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曾任鋒尚系列雜誌簽約繪師,定期在浙江線上連載作品《逗樂繪》,並為杭州日報繪製新聞漫畫。在《幽默大師》雜誌繪製個人專欄《杭州漫遊游》,並於2012年3月在浙江舉辦“楊舒蕙個人手繪展”。
布萊希特作為德國著名戲劇家與詩人,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戲劇理論“陌生化效果”。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人文關懷,同時,他對中國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為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和接受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王正浩、汪春花 譯
王正浩,男,1982年出生,現居柏林。畢業於浙江大學,主修日耳曼文學和文化學。現於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在讀,曾在國內發表過文學類文章,並參與翻譯出版過多部文學作品。
汪春花,女,現居德國。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主修日耳曼文學和國際關係。現於美因茨大學翻譯學院就讀翻譯專業,並從事過多種類型的翻譯工作。
楊舒蕙 繪
楊舒蕙,80後生人,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曾任鋒尚系列雜誌簽約繪師,定期在浙江線上連載作品《逗樂繪》,並為杭州日報繪製新聞漫畫。在《幽默大師》雜誌繪製個人專欄《杭州漫遊游》,並於2012年3月在浙江舉辦“楊舒蕙個人手繪展”。
圖書目錄
序幕
第一場
過場
第二場
第三場
過場
第四場
幕前過場
第五場
序幕前過場
第六場
過場
第七場
過場
第八場
第九場
過場
第十場
謝幕詞
第一場
過場
第二場
第三場
過場
第四場
幕前過場
第五場
序幕前過場
第六場
過場
第七場
過場
第八場
第九場
過場
第十場
謝幕詞
序言
序言(王小慧)
文學的載體是文字,但它同時又是超越文字物理符號本身的存在。這是獨立於“意”而存在的“質”。文字的集合不僅僅具有理性的邏輯延展結構,也是萬千直覺的匯聚之地。若將每個字詞都賦予字面以外的感情,那一句話、一段文必將是各種矛盾與協律相互較量、相互吞噬的結果。最終傳達到我們腦中的這句話或這段文,究竟該如何理解,並無如數學般的精密答案。也正由於這種不確定性,為所有讀者打開了一扇獨屬於精神的自由之門。
文學的自由,是創作的自由,也是脫離於形而下之實際的自由;而文學,又往往是經典的、歷時的。當下的言語無法被判定為文學,而當我們看到文字的時候,它一定產生於已經過去的某個時刻。無論題材、內容為何,文學一定首先是一種回憶。而這種回憶,追溯到作者,也追溯到讀者本身。通過文本,我們獲得了超越於文字的“意”的理解,後轉而對其“質”的更為深入的思考。這種思考對於人自身往往具有啟示作用。著名的小說家帕慕克曾經說過:“我在年輕的時候閱讀小說時,有時內心會出現一片寬廣、深遠而又寧靜的景觀,有時光線暗淡下去,黑白分明並且相互分離,各種陰影在其中涌動。有時候,我驚詫地感到整個世界沉浸在一種迥然不同的光芒之中。有的時候,餘暉普照,含攝一切,整個宇宙化為惟一的情緒和惟一的樣式。我知道,我愛上了這種感覺,我在書中追求的正是這種特別的氛圍。”
當楊舒蕙和朱笑宇邀請我為這套“德語經典文學手繪插畫本”叢書作序時,我回憶起舊時在德國閱讀這些文學作品時的場景……現在已然風過雲遷,重新接觸到這些作品,也算是一種緣分。我細細品讀了這套德語文學叢書,又重拾起一些淡忘的心緒,別是一番滋味。卡夫卡、施托姆、茨威格、布萊希特、荷爾德林,這些大師們分別在文學的不同領域以不同的形式追問人生的意義,探索人生的自由,這確實能夠與我們心內的“質”相互呼應,無論時空如何變化。
願這套叢書也為正在讀這本書的你,帶來自由。
文學的載體是文字,但它同時又是超越文字物理符號本身的存在。這是獨立於“意”而存在的“質”。文字的集合不僅僅具有理性的邏輯延展結構,也是萬千直覺的匯聚之地。若將每個字詞都賦予字面以外的感情,那一句話、一段文必將是各種矛盾與協律相互較量、相互吞噬的結果。最終傳達到我們腦中的這句話或這段文,究竟該如何理解,並無如數學般的精密答案。也正由於這種不確定性,為所有讀者打開了一扇獨屬於精神的自由之門。
文學的自由,是創作的自由,也是脫離於形而下之實際的自由;而文學,又往往是經典的、歷時的。當下的言語無法被判定為文學,而當我們看到文字的時候,它一定產生於已經過去的某個時刻。無論題材、內容為何,文學一定首先是一種回憶。而這種回憶,追溯到作者,也追溯到讀者本身。通過文本,我們獲得了超越於文字的“意”的理解,後轉而對其“質”的更為深入的思考。這種思考對於人自身往往具有啟示作用。著名的小說家帕慕克曾經說過:“我在年輕的時候閱讀小說時,有時內心會出現一片寬廣、深遠而又寧靜的景觀,有時光線暗淡下去,黑白分明並且相互分離,各種陰影在其中涌動。有時候,我驚詫地感到整個世界沉浸在一種迥然不同的光芒之中。有的時候,餘暉普照,含攝一切,整個宇宙化為惟一的情緒和惟一的樣式。我知道,我愛上了這種感覺,我在書中追求的正是這種特別的氛圍。”
當楊舒蕙和朱笑宇邀請我為這套“德語經典文學手繪插畫本”叢書作序時,我回憶起舊時在德國閱讀這些文學作品時的場景……現在已然風過雲遷,重新接觸到這些作品,也算是一種緣分。我細細品讀了這套德語文學叢書,又重拾起一些淡忘的心緒,別是一番滋味。卡夫卡、施托姆、茨威格、布萊希特、荷爾德林,這些大師們分別在文學的不同領域以不同的形式追問人生的意義,探索人生的自由,這確實能夠與我們心內的“質”相互呼應,無論時空如何變化。
願這套叢書也為正在讀這本書的你,帶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