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論爭,1879—1890 年日本當權者內部保守派與開明派及民間學者圍繞德育方針、內容和方法問題展開的一場論戰。由朝廷內的保守勢力和儒教主義者挑起。1878 年明治天皇視察東山、東海、北陸等地區後,對學校教育發出指示,要求以日本固有的道德教育下一代。保守派代表人物元田永孚以筆錄天皇敕令之名,撰寫《教學聖旨》,企圖將文部省的德育方針扭轉到儒教主義的軌道上,並於 1884 年發表《國教論》,建議貫徹《教學聖旨》的精神,立儒教為國教。
西村茂樹於 1886 年發表《道德教育論》,提倡道德教育以儒教為核心,批判歐化主義。繼《幼學綱要》後,西村茂樹等人建議撰寫修身教科書,由皇室直接管理道德教育。保守派復活儒教的主張遭到開明派和民間學者的堅決反對。伊藤博文於 1879 年呈奏《教育議》,批駁《教學聖旨》的論調,主張堅持文明開化的文教政策。福澤諭吉於 1882 年以《何謂教育》為題,批判封建道德,嚴厲斥責開設修身課和起用“碩學老儒”。加藤弘之於 1887 年著《德育方法論》,能勢榮於 1890 年撰寫《德育鎮定論》。許多學者發表評論,反對復活儒教和封建道德。這場論戰表面上是德育論戰,實質為保守派與開明派爭奪教育領導權的鬥爭。最後以頒布《教育敕語》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