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日聯合作戰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日、意為進一步在歐、亞擴大侵略戰爭,於1940年9月在東京舉行談判。9月27日三國在柏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即《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通稱《三國軸心協定》,又稱《柏林公約》。作為條約的補充,1941年12月11日,三國又簽署了《德意日聯合作戰協定》。該條約是《反共產國際協定》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進一步發展,它標誌著德、意、日法西斯軍事同盟正式形成,加速了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意日聯合作戰協定
  • 簽訂時間:1941年12月11日
  • 簽訂國家:德國、義大利、日本
  • 目的:建立軍事同盟
協定目的,協定的內容,

協定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意、日為建立軍事同盟而進一步簽定詳細的作戰協定。 1936年11月德國、義大利、日本先後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主體意在德意志、義大利和日本的政府認為世界一切國家各據有應有的空間是任何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決定在致力於大東亞以及歐洲各區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為在各該區域建立並維持事物的新秩序,旨在促進有關人民的共同繁榮與福利。1941年12月11日,為達兩個條約目的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國簽定詳細聯合作戰協定。後又有補充作戰條款。

協定的內容

第一條:三國應共同以一切手段對美國、英國作戰,直至獲得勝利為止;
第二條:三國保證除經彼此完全同意外,不與美英單獨訂立停戰協定或和約;
第三條:三國在戰爭勝利後將繼續緊密合作,遵循三國同盟條約的路線,建立“新的和公正的秩序”。
補充條款
第一條:明確各自作戰地區,德國範圍(歐洲、蘇聯、非洲北部和南部)。日本範圍(包括中國、蘇聯遠東地區、朝鮮、太平洋、印度支那、東南亞)。義大利範圍(地中海、歐洲東南部、非洲東北部)
第二條:德國進攻英、法兩國,義大利必須參與對英法開戰。
第三條:義大利攻取非洲北部後,德國須協助義大利出兵非洲南部。
第四條:義大利取得(地中海、歐洲東南部、非洲東北部)地區後,兩個月內協助德軍進攻西亞、中東地區。
第五條:德國對蘇聯宣戰半年內日本必須配合從滿蒙地區(即中國東北和蒙古)出兵進攻蘇聯遠東地區 。
第六條:三國協定各自取得勝利後,德、意、日三國軍隊將分別在哈薩克斯坦境內阿拉爾斯克和巴基斯坦木爾坦境內會師。
第七條:三國協同取得亞、歐、非三大洲後一個月內,日本進攻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德、意必須提供一切軍事援助。三國之軍隊密切配合對美洲作戰(德、日聯軍進而攻占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地區。德、意聯軍攻取南美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