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德性智慧的開啟:《周易》倫理思想研究
- 作者:張文俊
- 類別:哲學著作
- 字數:245千字
- 首版時間:2011年10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五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討《周易》由卜筮之書向倡導人倫道德之書轉變的過程。第二章主要探討《周易》德性倫理思想的道德哲學基礎。第三章主要探討《周易》德性倫理思想的理論體系。第四章主要討論《周易》德性倫理思想的社會層面表現。第五章主要進一步討論《周易》倫理思想對中國倫理精神建構的特殊意義。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周易》的以德解易 第二章 《周易》的道德形上學 第三章 《周易》的德性倫理體系 第四章 《周易》德性倫理的社會視域 第五章 《周易》與中國倫理精神的建構 |
創作背景
《周易》是中國古代道德哲學的代表作,具有豐富的倫理精神資源,對中國倫理思想的發展及倫理精神的建構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要研究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轉換,《周易》是一部繞不開的經典。其倫理思想的突出特點是形上的倫理價值追求與形下的道德實踐相結合,由天道論證人道,由人道效法體悟天道,天道與人道相統一的統貫天人的“天人合一”思維模式。在中國倫理精神的建構中,《周易》這部典籍上承殷周之際發展起來的“以德配天”的德性倫理思想,下開乾健、坤順的陰陽和順的倫理實踐模式,無疑具有獨特的倫理價值,成為中國倫理精神生長發育的“基因”。基於此,《德性智慧的開啟:〈周易〉倫理思想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春秋時期對《周易》的重視和解《易》的道德義理轉變,拓寬了對《易經》的解釋途徑,為《易傳》的形成做好了思想理論準備。正是有了《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才使《周易》由卜筮之書變成了通貫天人、充滿人文理性精神的哲學著作。春秋時期人們對《易》的理性解說,以及《易》筮的人文詮釋,至少對《易傳》的形成產生了三個方面的重大影響:一是春秋時期解釋《周易》的人文理性精神的影響。二是春秋時期人們釋《易》重變化精神對《易傳》的影響。三是春秋時期人們關於卦象論說的影響。但是《易經》本身存在的理性與智慧思考也為《易傳》的理性詮釋提供了基礎,具體表現在:一是卦爻象的特點。第一,其他的象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而卦爻象則是人設之象;第二,在由蓍草確定象的過程中,數學運算和數字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第三,卦爻象的基本組成單位能夠簡約分為陰陽二爻,其他卦象都是此陰陽爻不同組合的產物,這就在卦象之間建立起了本質的聯繫,使之成為一個象系統;第四,卦象同時還是很多自然物象的象徵如乾象天,坤象地等,這樣,由卦象推論人事吉凶,本身就包含著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意義在內。二是卦爻辭的特點:首先,由於卦爻象呈現出明顯的系統性,因此卦爻辭的編排也有明顯的秩序。其次,卦爻辭經常出現人道教訓的內容。最後,卦爻辭經常以自然來說明人事。這說明《易經》本身也具備被哲理化、倫理化的基礎,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卜筮之書。
該書認為,《周易》具備德性倫理的基本理論資源。狹義的德性是人之為人的道德品性,主要從積極方面肯定人之優良品質,即美德,美德是人獲得人之規定性的必要要素,是從精神上評價一個人的主要價值標準。人生而為人但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只有具備一定道德素養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強調主體的德性修養是中國傳統倫理的主要特徵。德性倫理的基本特徵就是以主體的內在道德品質、道德動機為評價行為的標準,因強調主體的道德自覺而與規範倫理相區別。規範倫理相對而言主要強調外在的倫理規範對主體的約束,可以稱為“他律”型倫理,德性倫理因強調主體的道德自覺而稱為“自律”型倫理。這兩種倫理范型實際上是相互補充的,強調任何一方都有偏頗。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倫理理論建構中,對德性與規範都很重視,很多德目既具有個體德性的特性又具有社會倫理規範的特性,很難作具體的區分。從“自律”的方面看,《周易》強調人承繼天道的善性而擴充存養自己的德性,強調以德致福,以德性作為評價行為結果吉凶與否的標準,具有鮮明的德性倫理思想的特徵。從“他律”的方面看,《周易》強調的天道是人道的本原,天道規律是人與人類社會根本的外在約束力量,因此可以說《周易》倫理思想是“自律”與“他律”的統一。從《周易》文本表面上看並沒有明確的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的劃分,但從《易傳》以德解易這一根本轉變的思想邏輯主線看,德性作為評價主體的行為結果的基本價值標準,其符合德性倫理的根本特徵。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德性智慧的開啟:〈周易〉倫理思想研究》 | 2011年10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161-0081-3 |
作者簡介
張文俊,男,1970年生,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人。2008年畢業於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從事中國倫理研究、中西文化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