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陶塤

德州陶塤

陶塤,氣鳴樂器。古代主要為誘捕獵物所用,是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陶塤在八音中是屬土音,最早文獻記載始於《詩經》“如塤如篪”,還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的詩句。在周代奴隸制社會已相當流行,秦漢以後用於歷代宮廷雅樂。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著名音樂家呂冀(原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曾率領專家對陶塤的分布情況做了調查、考證,其中提及梨形陶塤是屬河南體系。 清代光緒年間,河北吳橋縣吳潯源先生(字棠湖、舉人、書畫兼音樂)根據地下發掘陶塤的實物,複製出古代五音孔陶塤,並撰有《塤譜》一卷,選有《爛柯山》中的“痴夢”、《牡丹亭》中的“遊園驚夢”、《雷峰塔》中的“水滑”、《玉簪記》中的“琴桃”、《紫釵記》中的“折柳”等選段。在《塤譜》中也曾有“竅雖只五字十二,高低七調周輪迴”的讚美詩句。由於吳先生的陶塤是按古代十二平均律製作,因此,就出現了“黃鐘”塤、“大呂”塤、“太簇”塤等,在《塤譜》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州陶塤
  • 類型:氣鳴樂器
  • 古用:誘捕獵物所用
  • 相關書籍:《詩經》
  • 發現地:河北吳橋縣
  • 發現者:吳潯源
簡介,歷史,

簡介

陶塤,氣鳴樂器。古代主要為誘捕獵物所用,是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陶塤在八音中是屬土音,最早文獻記載始於《詩經》“如塤如篪”,還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的詩句。在周代奴隸制社會已相當流行,秦漢以後用於歷代宮廷雅樂。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著名音樂家呂冀(原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曾率領專家對陶塤的分布情況做了調查、考證,其中提及梨形陶塤是屬河南體系。  清代光緒年間,河北吳橋縣吳潯源先生(字棠湖、舉人、書畫兼音樂)根據地下發掘陶塤的實物,複製出古代五音孔陶塤,並撰有《塤譜》一卷,選有《爛柯山》中的“痴夢”、《牡丹亭》中的“遊園驚夢”、《雷峰塔》中的“水滑”、《玉簪記》中的“琴桃”、《紫釵記》中的“折柳”等選段。在《塤譜》中也曾有“竅雖只五字十二,高低七調周輪迴”的讚美詩句。由於吳先生的陶塤是按古代十二平均律製作,因此,就出現了“黃鐘”塤、“大呂”塤、“太簇”塤等,在《塤譜》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歷史

德州地區西郊五里莊有一名叫李雨村的老人(1885一1951年),自幼受其家庭薰陶愛好音樂,又和吳潯源先生是親戚,李曾得吳的《塤譜》手抄本一卷、五孔陶塤一個。李根據吳潯源先生贈的塤仿做,制出了工字調(D調)、五字調(G調)為主的塤,在民間廣為流傳。可惜李雨村先生求的吳先生的《塤譜》手抄本在運河決口中丟失,成為一種史料的遺憾。李雨村先生製作的塤,底部的印章有“大唐開元”、“建安六年”、“鬲津天泉”、“李雨村制”、“桃園老人李雨村先生制”五種。他留有古曲《三落》、《梅花三弄》、《大寄生草》、《高山流水》等。
二十年代初,山東省公署在濟南開博覽會,李雨村先生製作的塤在展覽中獲銀質嘉禾章一枚,獎狀一張(當時的省長田玉中簽名),參展塤留在了山東省圖書館。
李雨村的兒子李孟才是塤的第三代傳人,在大型記錄片《話說運河》的攝製中,德州拍攝的就是李孟才和他的次子李鐘汾所吹奏的古曲。  李鐘汾畢業於山東師範學院化學系,就教於德州學院化學系(已退休)童年受其家庭薰染,也會製作和吹奏塤,並在五音孔的基礎上製作出八音孔的陶塤,在溫度階梯燒制的火候及音孔的音準關係上都有了技術上的突破。
德州陶塤經過四代人的努力發展到今天,人們還能聽到它那渾厚、蒼勁的聲音。今天的陶塤都是按十二平均律製作出的,從手工藝到半機械的製作流程這一沿革見證著那一段漫長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