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慶喜三步曲》是一本山岡莊八編制,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德川慶喜三步曲
- 頁數:1176頁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開本:16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ISBN: bkbkae3409
條形碼: bkbkae3409
尺寸: 25.8 x 18.2 x 7.8 cm
重量: 1.7 Kg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山岡莊八 譯者:程亮
山岡莊八,1907-1978,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本名藤野莊藏,著有《德川家康》、《德川家光》、《德川慶喜》、《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名作。其作品氣勢磅礴,筆觸細膩,情節流暢完整,代表了日本歷史小說的巔峰水平。由於其傑出成就,逝世後被追授瑞寶勳章。 《德川慶喜》是山岡莊八“德川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承接日本幕末、明治兩個時代的作品。山岡莊八歷時兩年精心打造,為讀者揭曉日本崛起背後不為人知的驚人秘密。日本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傳奇的政權鬥爭,就此拉開帷幕。
內容簡介
《德川慶喜三部曲(套裝共3冊)》主要包括:《德川慶喜1:執中守一》、《德川慶喜2:中正捭闔》、《德川慶喜3:無為大治》。《德川慶喜1:執中守一》幕末時期風雲驟起,日本存亡岌岌可危。國內政權紛爭不休,尊攘兩派劍拔弩張;而西方列強以武力脅迫,強行占領各大通商港口。此時,民眾將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日本第一公子”德川慶喜身上,認為他是唯一可以拯救日本的人。然而最高權力機構內心懷鬼胎的高官們,又怎會輕易交出早已腐朽的政權!
陰謀與權術相糾纏,大義與私慾相衝擊,日本史上最悲壯的權力鬥爭,一場沒有硝煙的血雨腥風……人人都知明治維新的輝煌,卻不知這輝煌背後以一肩之力扛起整個日本,並最終令國家轉危為安的“再世家康”——德川慶喜!
日本幕末時期風雲劇變,西方列強漸漸暴露出欲望的獠牙,舉國上下人心惶惶,各藩之間的權力鬥爭愈演愈烈。有志之士皆奮起改革,不想卻掀起了一場更為慘烈的腥風血雨!所有人都被偏執狂躁、勾心鬥角所束縛,權利與陰謀你來我往,而時代的潮流卻從未停止腳步,一直朝向人們所無法預料的方向前進。眾人皆醉我獨醒——擁有“再世家康”之明的德川慶喜要如何才能撥開四面八方的陰謀之手,抓住所有政權?又如何才能帶領日本走出危機邁向復興之路?
陰暗晦澀的時代下,希望之星的光芒越來越亮,一場精彩絕倫的謀略之戰已經打響!
近代文明光速般前行,站在日本即將傾覆的時代浪尖,德川慶喜再次發揮出了常人難以想像更難以做到的領袖之能。一個貧弱小國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不僅成功實現了史無前例的革命性改革,也為它邁向世界大國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慶喜交出政權時,舊官僚為自己的"勝利"而歡呼,陰謀家為奪來的權利而雀躍——但坂本龍馬看到了,西鄉隆盛看到了,明治天皇也看到了,正是因為慶喜的大政奉還,日本才在列強四起的局勢下保全了領土的完整,並最終迎來近代空前絕後的突飛猛進。
日本幕末時期風雲劇變,西方列強漸漸暴露出欲望的獠牙,舉國上下人心惶惶,各藩之間的權力鬥爭愈演愈烈。有志之士皆奮起改革,不想卻掀起了一場更為慘烈的腥風血雨!所有人都被偏執狂躁、勾心鬥角所束縛,權利與陰謀你來我往,而時代的潮流卻從未停止腳步,一直朝向人們所無法預料的方向前進。眾人皆醉我獨醒——擁有“再世家康”之明的德川慶喜要如何才能撥開四面八方的陰謀之手,抓住所有政權?又如何才能帶領日本走出危機邁向復興之路?
媒體評論
“不為社稷生,寧為此君死!”
——坂本龍馬
“看透這本書,你就能看透日本為何能在一片頹廢中轟然崛起。”
——山岡莊八
“德川慶喜寬廣的胸襟和過人的謀略,值得每一位領導者學習。”
——松下幸之助
“慶喜所實施的體制改革,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是極為新穎且徹底的。”
——稻盛和夫
目錄
《德川慶喜1:執中守一》目錄:
春風西鄉
水戶女子
時代洪流之棹
目之所及
水戶之心,薩摩之火
田中鷹
政治動物
一百五十年的憤怒
花與火
無欲大欲
得意與失意
純真之臣
風車之勢
湖面不映山
神之子,鬼之子
直弼一方
百年悔恨
狂怒之火
怒濤前夜
潛龍之嘆
噴涌之物,墜落之物
大地的鳴動
德川慶喜年譜(1837—1860)
《德川慶喜2:中正捭闔》目錄:
皚皚清霜
憎恨的戰場
志士的生活
彥根的顏面
驚蟄
天之軌道
龍之遺孤
寡言親王
蓮華品
故國之路
豬一公子
三傑鬥智
似是而非
大天狗小天狗
春未到
天魔橫行
薩摩之謀
言靈
無政府時代
計算之詩
富岳倫理
兩面來風
流星
風波不止
兩種政治
德川慶喜年譜(1859—1865)
《德川慶喜3:無為大治》目錄:
針鋒相對
思想派別
蛤御門之變
討伐長州
薩長聯盟
無本之國
繼承
莫名風向
天與地
人間政治
有軌無軌
謀略再變
權力主義
虛心有心
大政奉還
歷史的表里
人的境界
明治元年
風捲雲殘
龍虎相會
民族的良心
恭順之鬼
黎明前夕
從江戶到東京
鷹隱於市
一如之相
德川慶喜年譜(1863—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