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大捷

德安大捷

1938年秋,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反攻德安張古山之敵。參戰諸團長認為張古山地形險要,易守難關,有畏難情緒,唯獨張靈甫力排眾議,建議學習《三國演義》中鄧艾偷渡陰平占領蜀國的方法,挑選死士勁卒,從背後偷襲張古山。事後,張靈甫親率敢死隊攀滕附葛,成功飛渡張古山峽谷峭壁,一舉攻占張古山。日軍惱怒萬分,以飛機、重炮反撲,張靈甫腿部負傷,仍指揮所團頑強堅守,與日軍血戰五晝夜,牽制大量日軍。接著,國軍轉入反攻,收復九江以南全部失地,時稱“德安大捷”或謂之“萬家嶺大捷”。是戰役後,薛調升九戰區司令長官;七十四軍調長沙整補並擔任守備。此時著名文藝人士田漢、范長江、任光等都在長沙。田漢時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三廳三處少將處長,帶領一個京劇隊、兩個話劇隊在長沙演出。他們親到醫院看望傷員,了解戰況後,立即編排了活報劇《德安大捷》,為民眾和正在長沙開會的軍官們演出。該劇嘹亮的軍歌、一直鼓舞著七十四軍官兵和全國軍民英勇抗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安大捷
  • 發生時間:1938年秋
  • 敵軍:一○六師團
  • 主要紀念地: 麒麟峰戰場遺址
  • 主要人物:張靈甫
基本簡介,解密還原,精神遺產,主要紀念地,

基本簡介

德安大捷
1938年秋,日軍在進攻武漢的前夕,以其第二十七、一○一、一○六師團組成的山下兵團,據九江為基地,分兵進犯防守瑞昌、德安一線之我軍,企圖解除其在大江南岸外圍的威脅。
敵以松蒲中的一○六師團為主力,轄其一二三市川聯隊,一四五山本聯隊,一四七園田聯隊,連同騎、炮、工、輜1萬餘人,沿瑞(昌)武(寧)公路向南竄犯,9月28日到達距德安縣城48公里處的萬家嶺、墩上郭、張古山一帶,意欲進出修河北岸,切斷德安我軍退路。
守備這一地區的是由薛岳指揮的第一兵團,轄有戰鬥力較強的第四、六十六軍和俞濟時第七十四軍,擬將敵包圍於萬家嶺、張古山一帶殲滅之。(照片為張靈甫在醫院手術治療腿部槍傷)
德安大捷
德安大捷
自9月28日至10月9日,敵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血戰,我方七十四軍的五十一師以一五三旅的三○五團,三○六團,附一五一旅的三○二團共三個團的兵力,向張古山進攻。他們白天以佯攻為主,敵寇在其空軍掩護和重炮轟擊下,我軍陣地成了焦土;入夜,我軍全力反攻,組織突擊隊,攀藤附葛,從崎嶇坡壁中,奇襲敵軍側背,前後夾擊,日寇傷亡慘重。我三○六團一營副連長王鳴(畢業於黃埔軍校洛陽分校)率第二連衝鋒,全連生還者僅30餘人,如此苦戰了五晝夜,有時吃不上飯,喝不到水,但將士們鬥志高昂,始終堅守張古山北端制高點,七十四軍之五十八師也麈戰了幾個日夜,其一七二旅之三四四團與一七四旅之三四八團,奮勇猛攻,相繼占領了長嶺、背溪街,給日軍側翼以重大威脅,致使當面戰局穩定,由於我左右兩翼友軍協同作戰,全線奮力揮戈出擊,由此日寇防線終被突破。
德安大捷
敵軍一○六師團傷亡慘重,在其空軍掩護下,被迫向九江撤退,我軍則乘勝追擊,恢復了原陣地,由此不僅阻擊了敵軍南進,而且也為保衛大武漢贏得了時間,世稱此役為“德安大捷”。
德安大捷

解密還原

1938年8月~10月間,中國抗日部隊在德安縣磨溪鄉萬家嶺一帶,殲滅106師團等部隊日寇共一萬七千七百餘名,俘虜100餘人,取得了萬家嶺大捷。這一戰役,曾被中共中央主辦的《新華日報》譽為“南潯以西的偉大勝利”,被葉挺將軍讚譽為“鼎足而三,盛名不朽”。這究竟是怎樣一次戰役?長期研究萬家嶺大捷的德安縣文史專家王需民,走進在德安一中設立的“尋廬講壇”特別講壇,向近千名中學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解密“還原”了70年前那驚心動魄的戰爭。
德安大捷
萬家嶺位於德安縣磨溪鄉大金山西北山麓,是幾個海拔不過百米的山頭,如今綠蔭蔥蘢,松濤陣陣。為了具體了解萬家嶺大捷,王需民曾多次到現場踏勘。戰役發生的大金山西北山麓磨溪村至曙光村一帶,有六、七個低矮的小山頭,山頭之間有人行小路和騾馬山道通行。明清時期,這一帶的山腳下有3個村莊,原居民都姓萬,約有300多戶,繁盛時近千人。他們聚村而居,以農耕和狩獵並重。每天留一撥人在家椿米、蒸飯、照顧老幼,被稱做“屋裡人”,另一撥人到外面尋求財富,打獵、耕種或做買賣,稱做“外頭人”,過著像義門陳氏那樣的生活。後來,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降臨在這些善良的人們中間,這裡人口驟減,加上局部的械鬥,萬姓居民大都遷走了,因而,這片村莊敗落在一片荒草之中。到抗戰初期,這裡生活的萬姓居民中剩下三戶,不到20人。“由此看來,是先有萬家村,後有萬家嶺之謂了”。
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在這裡重兵圍殲日寇106師團和101師團各一部,取得大捷。像平型關、台兒莊一樣,這次戰役是抗戰初期三次大捷之一。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央日報》、《文匯報》、《大公報》等公開發表的資料中,曾經用“長江南岸大捷”、“德安大捷”、“南潯大捷”等名稱,報導過“萬家嶺大捷”的事跡。但在國民政府軍隊戰場部署的軍用地圖上,偶爾使用“萬家嶺戰役”的字樣,特別是國民黨軍隊一兵團參謀長吳逸志將軍在戰後,以《德安萬家嶺大捷》作為他回憶性文字資料的題目而存為檔案。
1995年,江西省委黨校<求實>雜誌第10期登載《鼎足而三、盛名不朽———試論抗戰初期德安境內的萬家嶺大捷》一文,這是最早在中國共產黨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作品中,使用“萬家嶺大捷”一詞。後來,大陸和香港等境內外20餘家叢書收錄了這篇文章,萬家嶺大捷從此定名定位。
王需民考證認為,萬家嶺大捷時,中國軍隊第4軍歐震部就駐守在大金山、小金山一帶,恰好是在炮火射程之內,當日軍先頭部隊106師團青木旅團木島聯隊進入萬家嶺地區時,正好處於中國軍隊的包圍之中,中國軍隊居高臨下,地勢十分有利,而日軍輕裝簡隨,重武器都留在馬回嶺,改裝成騾馬行軍,企圖偷襲包抄德安守軍,反倒成了中國軍隊的翁中之鱉。爾後,進行了包圍與反包圍,你爭我奪,拚死格殺,演繹成一場空前大捷,萬家嶺也就彪炳史冊了。

精神遺產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積澱中,德安融會了吳楚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蘊。這裡,有“天下陳氏出義門”的發祥地———義門陳在此義聚同居三百餘年;有中國古代最早的私塾———東佳學院在這裡升壇講學;這裡還有商代鳳凰山遺址、宋代彩繪古墓壁畫等歷史遺存。這裡,還是北宋名臣王韶、夏竦的故鄉。這裡,僅宋一代就有進士52名。“父子同朝兩翰林、兄弟同榜三進士”至今傳為佳話。而抗戰史上著名的萬家嶺大捷,成為德安又一值得發掘的歷史文化遺產。
時任德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的趙和平,在紀念萬家嶺大捷七十周年特別活動中表示,積澱深厚的歷史、傳承久遠的教化、鼎盛一時的人文,為德安推進新時期的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近幾年來,該縣圍繞“構建和諧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打造文化大縣,爭創全國先進文化縣”的目標,結合實際,開拓進取,促進了德安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尤其是在打好“三大當代國際名人品牌”(袁隆平、李安、呂燕),打造三大教育基地(愛黨基地石鼓殿、愛國基地萬家嶺、愛家基地義門陳)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提升了德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增強了德安人民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德安縣一中高二學生桂泉平是鄒橋鄉人。他的家鄉離當年萬家嶺大捷的戰場只有5公里路,“從我們家住的山上,遠遠就可以看見萬家嶺,從小我就聽爺爺講中國軍隊浴血抗日的事情,希望有更多的途徑,增加對這次戰役的了解”。王需民認為,要弘揚萬家嶺精神,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個萬家嶺大捷紀念碑,“紀念碑可以鐫刻名人為萬家嶺大捷的題詞,可以刻上薛岳將軍的‘死中求生,亡中求存’和葉挺將軍的‘鼎足而三,盛名不朽’”。
在萬家嶺大捷70周年之際,德安縣準備舉辦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並編輯出版紀念文集,紀念中國抗戰史上這一著名的戰役。同時,該縣還正在醞釀拍攝以萬家嶺大捷為題材的影視作品。

主要紀念地

1、 萬家嶺大捷戰場遺址,位於磨溪鄉南田鋪村,磨溪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擬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司令部遺址,位於小金山;
日本106師團司令部遺址,位於劉鞔鼓;
中國軍隊戰壕造址,位於箭步蘇村和背溪附近的山腰上;
烏石門觀音閣中國軍隊德安戰役前會議舊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德安縣城保衛戰遺址,位於縣城郊義峰山、博陽河、河東鄉、南潯鐵路大小鐵橋附近。
義峰山戰鬥工事戰壕遺址,位於城西義峰山上;
鐵路橋樑2處和碉堡遺址2處,位於城郊厚南潯鐵路道遺址旁(縣級保護單位)。
3、 麒麟峰戰場遺址,位於白水街村。
中日兩軍爭奪戰壕遺址,位於白水街村麒鏖峰。
白水街崑山道觀遺址,位於白水街村崑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