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台灣省中部大甲溪上游達見村附近,是大甲溪梯級開發最上游的一座電站, 曾名達見壩、大成壩,是一座防洪、發電、灌溉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基壩
- 裝機容量:23.4萬kW
- 所在地:台灣省中部大甲溪上游
- 建成時間:1974年
簡介,具體數據,德基拱壩 - 規模,
簡介
混凝土雙曲拱壩,最大壩高181m,裝機容量23.4萬kW,年發電量4.73億kW·h,工程於1969年10月開工,1974年建成。
具體數據
壩址離西海岸約87km,控制流域面積514k㎡。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為31m³/s,年輸沙量216萬m³。水庫總庫容2.32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1.75億立方米。水庫面積4.45k㎡,設計洪峰流量為6400m³/s,相當於30年來實測最大流量的2.5倍。 壩址處河谷狹窄,兩岸山坡陡峻,枯水位寬20餘m,枯水位以上200m處的河谷寬度為200餘m,壩頂處的河谷寬高比僅1.6。基岩為石英與板岩,節理髮育,無大斷層。 樞紐工程包括混凝土雙曲拱壩、泄水建築物及左岸地下廠房。最大壩高181m,壩頂長290m,平面上為三心圓弧,中心角80°~130°。壩頂厚4m,底厚20m,厚高比0.11。大壩體積45.6萬立方米。 泄水建築物包括:壩頂中部溢洪道設5個表孔,每孔裝有11.0m×4.5m工作閘門,總泄量1400m³/s;在正常蓄水位以下60m深處設2個泄水底孔,進口各裝一扇4.3m×5.8m定輪閘門,總泄量1600m³/s;在正常蓄水位以下90m深處,設有2條直徑2m的放水鋼管,管端各裝1個直徑1.6m的錐形閥,用於放空水庫,總泄量250m³/s;左岸設有1條"龍抬頭"式、自由溢流的馬蹄形無壓泄洪隧洞,長730m,洞寬11.6m,扇形進水口共5孔,每孔寬9.3m設平面閘門控制,出口採用挑流消能,最大泄量為3400m³/s。 電站廠房寬17.5m,長73m,高33m,內裝3台單機容量7.8萬kW的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由於這一級水庫的調節作用,增加了下游4個梯級電站(青山水電站、谷關水電站、天輪水電站、新天輪水電站,總裝機98.5萬kW)的發電量。 主要工程量:土石方開挖為157.6萬立方米,土石方回填為65萬立方米,混凝土為73.5萬立方米。
德基拱壩 - 規模
攔河壩為混凝土雙曲薄拱壩,壩高180m,壩頂高程141lm,壩頂弧長290m,頂部厚4.5m,底部厚20m,厚高比僅為0.11。大壩基岩以石英砂岩與黏板岩互層為主,左岸有數條大致平行於河谷方向的剪下帶互相交錯,形成一弱面。兩岸基岩都有卸荷裂隙存在,最大縫寬達0.5m,垂直深度可達40m~50m,水平長度約20m~70m。大壩軸線選擇及布置儘量避開這種弱面及卸荷裂隙,而建基於較寬厚的新鮮砂岩上。大壩設有基座塊及周邊縫,將壩體受力傳遞到基岩。在壩體承受水壓時,可使壩體發生微量位移,而自行調整壩體內的應力分布。設計以應力分析和結構模型試驗成果為主要依據。壩體應力分析考慮靜態和動態兩種情況,在壩體拉應力超過容許拉應力的部位;上下游面均為拉應力的部位;以及一面為拉應力,另一面為壓應力,而壓應力小於另一面拉應力4倍時,均在出現拉應力的一面布設鋼筋或鋼軌。在周邊縫處和孔口處均布設鋼筋,予以加強。1999年9月21日地震後,分析認為布設鋼筋對抗震有利。
大壩壩頂設表孔溢洪道5孔,孔口寬11m、高4.5m,安裝有弧形閘門,總泄量為1400m³/s。壩身有2條排沙管,安裝有平板閘門,寬4.3m、高6.3m,泄量為1600m³/s。為調節或緊急泄放下游用水,在壩身不同高程還設定2條直徑1.6m的放水管,安裝有錐形閥。在左岸還有一條龍抬頭式的泄洪洞,長約690m,斷面為馬蹄形,進口為圓弧喇叭形,裝置閘門5扇,泄量為3200m³/s。以上泄洪設施可滿足泄放設計洪水流量6400m³/s的需要。
發電站進水口設於大壩左岸靠近壩座處,包括攔污柵、取水閘門、閘門維護室及啟閉機房等。發電廠房設於左岸地下,長74.9m、寬17.5m、高37.6m,安裝3台單機容量為78MW的機組,總裝機容量234MW,多年平均發電量4.73億kW·h。控制室及開關站布置在1460m高程平台上,約200m高的豎井通向地下廠房,作為出線、電梯、通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