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思想家:
康德 Kant, 1724-1804:
企圖調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對立 實際上是提出以主觀唯心主義為基礎的二元論和不可知論
審美判斷四契機 : 審美趣味不憑任何利害計較 不涉及概念 沒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例如觀賞花不須知道它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只欣賞花的形式就能喚起主觀情感之愉悅 康德觀點接近形式主義
藝術是人憑理性 有主觀目的性的一種自由的創造活動 美的藝術品是鑑賞力與天才的結合 有的作品有鑑賞 但缺乏審美意象的能力 就是欠缺天才
審美意象是人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能夠顯現理性觀念的感性形象 此感性形象是高於經驗自然的創造 人的想像力是一種創造力的認識功能 根植於理性的原則 創造出【第二自然】即超越自然的東西 審美意象雖是感性的 但力求超越於經驗範圍之外 去表現普遍的理性概念 具有概括性
任何藝術 本質都不在感覺的質料 即不在感官的刺激 而在符合觀賞和評判目的的形式 此形式引起的快感 本身就是一種教養 能使精神提高到觀念的高度
康德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
歌德 Goethe, 1749-1832:
其思想龐雜多面相 偏實際但缺乏系統 總體上傾向唯物主義和現實主義
歌德和赫爾德領導狂飆突進運動 這是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文學運動 張揚叛逆精神 提倡個性解放 創作自由 但後來歌德又自覺走向古典主義道路
強調文藝要忠實於模仿自然
席勒 Schiller, 1759-1805:
青年時投入狂飆突進運動 後來對法國大革命失望 逃向康德的理想 尋找不經暴力革命 實現政治自由的途徑 後來又試圖脫離康德的主觀主義與相對主義 後期受到歌德影響 把藝術視為重建人的整體和和諧的現實手段 在美學上 席勒是從康德的主觀唯心向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的重要環節
席勒給丹麥王子的 27封信【美育書簡】談論法國大革命沒有解決自由問題 只有通過美 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
美的概念根植於人性 : 康德分人性為感性和理性 二者在絕對存在(神)那裡是同ㄧ的 而在有限存在(經驗界)中則是兩個對立的因素 :一是人格(基礎是自由)一是狀態(基礎是時間)人有超越時間的一面 又有受制於時間的一面 因此 構成行為的兩種基本法則 【感性本性要求絕對的實在性 把一切內在的東西外化】【理性本性要求絕對的形式性 給一切外在的東西加上形式】 為了實現兩種要求 便有了感性衝動 與 形式衝動 前者造成各種個別情況 後者建立一般原則 而理想的完美人性 就是二者的和諧統一.
席勒提出只有第三種衝動 【遊戲衝動】才能回復人性完整 ; 理性感性兩種衝動各有界限 但可相互促進 一種衝動的作用同時就奠基和區分了另一種衝動的作用 每一種衝動正是通過另一種衝動的活動而達到它的最高表現 文化的任務就在於監視這兩種衝動 進而把感性與理性功能相互結合 當這種情形在經驗中出現 就會產生第三種 即遊戲衝動
不論感性或理性 對人心都是一種強制 而遊戲衝動卻是與強制相對立的 將兩種衝動結合 使人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達到自由 並使人性歸於完整
美是遊戲衝動的對象 即活的形象 : 事物的形象就是它的生命 事物的生命 就是它的形象 e.g. 當物的形式活在我們的感覺里 它的生命在我們的知性中取得形式 它才成為活的形象
美的形象是感性與形式(理性)主觀與客觀在審美主體(人)的意識中的統一 對象與主體統一 美身為一種對象 同時又是我們主體的一種狀態
美根源於兩種衝動的結合 實質上是人性的完成 亦即自由 只有在遊戲中 人才能避免兩方的強制 進而把生命與形象 感性與理性結合 獲得充分的自由 成為完整的人
因此美是從兩種對立衝突的相互作用中產生出來的 美聯結著對立的兩極 使我們處於物質與精神 感性與理性 感覺與思惟 素材與形式 受動與能動 振奮與融合 奔放與收斂 的中間狀態 因而可以消除兩極的對立
席勒反覆強調 要使感性的人成為道德的人 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 別無他徑
審美活動和藝術本質就是對外觀(Schein)的喜悅 對裝飾和遊戲的愛好 外觀起源於作為具有想像力的主體的人 它是主體想像力的一種創造 或遊戲 以外觀為快樂的遊戲衝動一出現 立刻產生模仿的創造衝動 這種衝動 把外觀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來對待
人要達到外觀 就要遠遠超越實在 掙脫物質需要的目的和束縛 此人須具有強大的抽象能力 更大的心靈自由和意志力 因此審美活動比追求物質需要的活動起源得晚 但卻更高級
席勒的審美外觀說基本上仍是從康德唯心主義出發的 李醒晨說 席勒的理想只是一種片面的空想 能使這種空想成為現實的則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
黑格爾 Hegel, 1770-1831:
德國古典美學到此達到了高峰 把美學正名為藝術哲學
黑格爾是 客觀唯心論者 包括辯證法和歷史主義的思想 若說康德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 黑格爾則是 德國古典美學和馬克斯主義以前西方美學的集大成者
世上萬事萬物雖存在著 卻只是現象 不是真實 只有現象背後的思想才是事物的本質和真實 而現象不過是思想的顯現 不同於柏拉圖的[理在事外] 黑格爾說 理念就客觀存在於感性世界的萬事萬物之中 屬於[理在事中]
沒有矛盾就不可能有發展 理念本身應當包括差異對立和矛盾 永遠處於辯證的運動當中 形上學主張正反對立 黑格爾認為正與反是相互依存 相互轉化的 沒有黑暗 就沒有所謂光明
反 是正的內部環節 正本身就潛含著反 只有看到正反之間的聯繫 把二者統一為【合】達到否定之否定 才能對事物有全面 具體 真實 深刻的認識
理念依照正反合三段式的辯證發展 亦即理念自發生 自否定 自認識的過程 或者說是理念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現實世界的發展本質上不過是理念的邏輯發展 黑格爾的辯證法 仍然是主觀概念的辯證法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包含三個要點 即理念 感性顯現 和二者的統一 定義雖短 卻有高度的概括性
理念是絕對精神階段的理念 即最高真實和普遍真理 最早把美看成是理念的是柏拉圖 但其理念只是空洞抽象的共相 是與實在相對立的形上學 而康德的美只是形式 是把美置於現象的彼岸 是純主觀而不可知的
黑格爾的美 以理念為內容 是表現和認識絕對理念的一種手段 美具有內容 是真實客觀可以認識的 黑格爾把理性內容提高到首位 肯定藝術的高度價值和社會意義
感性顯現指的是呈現於意識 的 藝術形式 藝術以感性形象表現普遍真理 把理念具體化為感性的客觀存在
藝術的理性內容和感性形式 必須相互融貫為統ㄧ的整體 是內容與形式 主體與客體 理性與感性 內在與外在 一般與個別 無限與有限等對立因素的統一體 理念若不顯現為具體的感性存在 就仍是抽象的 . 顯現的結果就使它既否定了理念的抽象性 轉化為個別的特殊感性存在 同時又否定了感性存在的抽象特殊性 使之心靈化 與理念相融 達到二者的辯證統一.
該統一體雖包含感性存在 其實是理性自己與自己發生關係 仍然是精神性的 是一個獨立存在的 無限的 自由的整體 黑格爾關於美的定義 歸根結底都是精神性的 根本否定了現實是美和藝術的泉源 故性質是唯心主義的
黑格爾貶低自然美 自然是理念發展的低級階段 自然美是理念顯現的低級形態 自然經過機械性 物理性 和有機性三個階段 在前兩個階段幾乎談不上美 到了有生命的階段 自然才為人類的審美意識而美
美的理念應當作為個別事件去理解 個別事件的形式有二 理念顯現為直接的自然形式就是自然美 理念顯現為直接的心靈形式就是藝術美 【自然美】 依賴外在條件 是不自由的有局限性的(包括動植物與人)都會因環境改變而造成缺陷 【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 充分現 ? F理想 表現出無限和自由 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 藝術可說是要把每一個形象看得見的外表上的每一點都化成靈魂的住所 使它把心靈顯現出來
理想就是真實 自然和現實中的外在事物 本身不是真實 也不是理想 因此藝術不是自然的機械模仿 而是一種創造 它要對外在事物進行【清洗】使之向心靈還原 也就是把一切被偶然性和外在形狀沾污的事物還原為真實的概念 如此才能把理想表現出來
理想不是生糙的自然 也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心靈的創造 它具有自然的形式 但又高於自然 【理想就是從一大堆個別偶然的東西之中撿回來的現實】
藝術是對自然的征服 具有完全形式的觀念性 人從他的觀念中取出一種題材 在上面加工 通過他自己的活動 把它從觀念世界表現到外面來
藝術不是自然細節的羅列 應當具有普遍性 不管它如何活像實物 藝術作品仍然必須渾身現出這種普遍性 【藝術的任務就在於 抓住事物的普遍性 提煉出有力量的 本質的 顯出特徵的東西
藝術不是自然 但也不是空洞抽象與自然絕然對立的理想 因此 藝術不應逼肖自然 也不應當脫離自然(現實)去追求理想 真正的理想並不是個人的主觀幻想 藝術是對自然加以清洗的結果 經過意匠經營的
人類對藝術的需要是絕對的 非偶然 這種需要的根源就是人的自由理性 藝術是人的自我創造或自我復現的學說 人士一種能思考的意識 人能以認識和實踐兩種方式達到對自己的意識 前者是在內心形成概念和理論 後者是通過實踐活動去改變外在事物 人自己的性格在這些外在事物中復現 ? F 外在事物的頑強的疏遠性消除了 在事物的形狀中他欣賞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現實 黑格爾的美學隱約看到了藝術在人改造世界從而改造自身方面的功能 是美學實踐觀點的萌芽
藝術並不是現實生活的機械模仿 而是要把現實生活提升為理想 通過個別來表現一般 創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黑格爾的藝術創作理論有三個要點 :
一般世界情況 也就是時代的理念 時代精神或普遍的社會力量 制約著人的行動 成為人物個別動作的極其性質的前提
情境和衝突 藝術最重要的就是尋找引人入勝的情境 顯現心靈方面的重要旨趣的那種情境 只有【定性】又能表現出本質的【差異面】即導致【矛盾衝突】的情境 才是理想的情境 而最理想的衝突 是心靈本身的矛盾和分裂所造成的衝突 藝術的要務在於通過這種情境的表現過程 而接露出來的性格巨大波動
動作和性格 普遍力量本身是不動的 應當形象化為個別性與人物 才能達到神與人 普遍與特殊 一般與 ? 荍 O的統一 這種出現於人物個性成為動作內因的普遍力量 稱為【情致】是存在於人的自我而充塞於全部心情的普遍內容 藝術創作應緊緊抓住情致 表現情致 使成為藝術的中心
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 本身就是一個世界 一個完滿的人 例如荷馬作品中每一個英雄都是許多性格特徵的總和 也就是性格特徵的多樣性中要有某種特殊的情致 來引起某種確定的目的和動作 從而把豐富多樣的特徵統一起來 並且 性格還要有堅定性 即要有一種一貫忠實於自己情致所顯現的力量和判斷性 也就是英雄的性格 果斷 堅強 敢於行動 敢於負責 敢於決斷自己的命運
藝術是普遍理念與感性形象(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由於把理念作為藝術內容來掌握的方式不同 故藉以顯現的形象也不同 因此藝術類型分三種 : 象徵型 古典型 浪漫型 如果說象徵型藝術是物質壓倒精神 那么浪漫型藝術就是精神壓倒物質 浪漫型藝術表現自我的主觀性 它追求的不是古典美 而是把現前東西照實反應 甚至可以歪曲世界 不向古典藝術那樣迴避罪惡苦難醜陋
藝術發展的規律是 '始而追求 繼而到達 終於超然' 黑格爾的結論是 藝術最終要讓位給哲學 浪漫型藝術進一步發展 將是藝術本身的解體 即所謂藝術終結論
黑格爾按照(物質壓倒精神 -物質與精神平衡 -精神超出物質)為標準的分類法 把藝術分成五大系統 : 建築(象徵)雕刻(古典)繪畫 音樂 和詩(浪漫)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體系 影響了馬克思主義 存在主義 與工具主義(當今世界最盛行的三大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