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十一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通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1918年與1919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權被推翻以及魏瑪共和國的建立。與俄羅斯的十月革命類似,德國革命並非由一個政黨領導,而類似蘇維埃的工人團體亦企圖奪權。然而此類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軍團來鎮壓同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爾港首先發生起義。四萬名海員及船隻認為德國在戰爭中大勢已去,出戰只是自取滅亡,於是抗拒海軍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時,工人與士兵的議會已占領了德國西部的大部分,為“議會共和”作準備。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國滅亡。縱然如此,仍有不少上產或中產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社會民主黨躍升成為領導德國的政黨,與激進的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共同執政。不過,獨立社民黨認為,社民黨想保持資本主義在德國的現狀,便在12月脫離聯合政府。其後,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1月15日,斯巴達克團兩位領導人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慘遭殺害。4月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蘇維埃共和國遭社會民主黨政府血腥鎮壓。

德國革命促成了魏瑪共和國的成立,德國共產黨的失敗左翼力量的真空為納粹黨的崛起提供了條件。

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事件過程,性質,分析與比較,爆發原因,革命性質,從結果上看,革命的影響,直接影響,

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耗盡了德國的巨大財富,為應付戰爭所需的龐大經費,它加強了對國內人民的殘酷剝削,並採用軍事統治的辦法,強迫人民為它們的掠奪戰爭賣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在前線不斷潰敗,經濟陷入危機,政治動盪。
為了防止革命爆發,1918年9月30日德國皇帝宣布實行國會制政府,答應在普魯士改革三級選舉制。10月4日成立了議會制民主政府,自由派巴登親王馬克斯被任命為帝國首相,並邀請社會民主黨的謝德曼參加政府。這些措施並未能阻止革命的爆發。
1918年秋季,西線的德軍開始崩潰,戰爭的失敗使德國國內矛盾激化。同時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

事件過程

基爾港水兵基爾港水兵
1918—1919年以工人階級為主體,廣大革命民眾參加的德國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意志帝國的經濟陷於崩潰,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德國工人階級開始把爭取結束戰爭的鬥爭同準備武裝起義結合起來。
1918年10月底,德國海軍司令部命令駐基爾艦隊出海作戰,遭水兵拒絕,許多水兵因之被捕。11月3日,基爾艦隊的水兵為了反對同英國艦隊出海作戰的命令,並要求釋放被捕的水兵,聯合碼頭工人舉行了遊行示威,而且由遊行示威很快發展成了武裝的起義。
1918年11月4日,基爾革命的水兵和工人組成了工兵代表蘇維埃,奪取了基爾的全部政權,揭開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漢堡不萊梅萊比錫慕尼黑等地也紛紛起來回響了這次起義,組成了工兵蘇維埃,也紛紛奪取了各地的政權。
1918年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也爆發武裝起義,占領了政府機關、郵電局和火車站,推翻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迫使德皇威廉二世不得不匆匆地逃往荷蘭,武裝的工人和士兵控制首都,斯巴達克派領導人卡爾·李卜克內西在民眾大會上宣布成立社會主義共和國。
柏林革命黨人柏林革命黨人
1918年12月,全德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柏林召開,由於無產階級缺乏獨立的革命政黨的領導以及右派社會民主黨人的背叛,政權重新落入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集團手裡,這個集團的領導人F·艾伯特和P·謝德曼組成政府——人民全權蘇維埃。它沒有觸動舊的國家機構和軍隊,留任大批原來帝國的官員和將軍,竭力設法把民眾運動平息下去,使11月革命遭到了失敗。
12月16日,在柏林召開全德蘇維埃代表大會。在大會上,右翼社會民主黨人竭力要求恢復和平與秩序,主張召開立憲的國民會議,成立正式政府。斯巴達克同盟的代表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和成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口號。大會通過翌年1月召開國民會議的決議,宣布在此以前由艾伯特政府行使國家的全部立法和行政權力。12月29日,斯巴達克同盟召開代表大會,決定立即脫離獨立社會民主黨,成立自己的組織——德國共產黨。30日,德共成立大會在柏林舉行,R.盧森堡作了關於黨綱問題的報告。大會決定以她起草的《斯巴達克同盟要求什麼》一文作為黨綱的基礎。
謝德曼謝德曼
1919年1月4日,政府罷免了左派獨立社會民主黨人埃喜荷恩的柏林警察總監職務,導致了1月5日柏林工人的武裝起義,要求推翻艾伯特政府,起義遭鎮壓。1月15日,德共領袖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被害。1月19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2月6日,國民議會在魏瑪召開,通過魏瑪憲法,建立魏瑪共和國。艾伯特任總統、謝德曼任總理。4月13日,慕尼黑工人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起義,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政府集結軍隊於5月1日攻入慕尼黑。至此,十一月革命結束。

性質

從革命的的力量來說,無產階級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十一月革命是一次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從革命的結果看,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基本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它又是一次工人階級民主革命。即德國十一月革命具有雙重性。但在整個革命的過程中,資產階級占主要方面,所以德國十一月革命的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德國十一月革命

分析與比較

爆發原因

從爆發原因上看,有著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俄國爆發絕非偶然,這是由俄國的國情及其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
俄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卻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無論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都比西歐國家落後。它保存有濃厚的封建農奴制殘餘,國家經濟長期依賴於外國資本,外債驚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的經濟達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於生身火熱之中。
1917年2月革命成功的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封建腐朽統治,但是新成立的資產階級政府依舊腐朽沒落,沒能改善國內狀況,反而繼續推行反人民的政策,激起了廣大無產階級的不滿,終於釀成了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
卡爾·李卜克內西在柏林發表演講卡爾·李卜克內西在柏林發表演講
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是由於基爾港水兵拒不執行自殺命令而進行反抗鬥爭,進而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反抗鬥爭。它的發生與一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一戰前德意志帝國是資本主義世界中比較發達的國家,但經濟和政治上都保留有濃厚的封建殘餘,容克貴族控制國家的政治生活。德國是一戰的禍首,戰爭激化了德國國內的固有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發。
1918年11月,柏林幾十萬工人發動了起義,迫使威廉二世退位,推翻了霍亨索倫王朝的封建統治,揭開了德國十一月革命的序幕。
都與一戰有直接的聯繫,但德國革命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俄國十月革命的推動。

革命性質

就革命性質而言,俄國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而德國十一月革命則是一次民主革命,但在革命中起決定作用的卻是工人階級。

從結果上看

從結果上看,都推翻了本國的反動統治,完成其歷史使命。但德國革命也由一場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演變成為一場民主革命,只有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完整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

革命的影響

當屬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最大,具有世界性。它建立了世界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同時它給全世界無產階級政黨指明了活動方向,推動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也為俄國建立工業化強國準備了條件。
德國十一月革命的影響卻是區域性的。推翻了德國國內的君主專制制度,誕生和鍛鍊了德國共產黨,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完成了部分民主革命任務,推動了德國歷史的發展。它豐富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教訓,成為革命事業的寶貴財富。

直接影響

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誕生和鍛鍊了德國共產黨,同時在南部巴伐利亞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說明德國無產階級把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在局部地區曾取得勝利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十一月革命的紀念碑十一月革命的紀念碑
革命基本上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建立了魏瑪共和國(Weimar),制定了魏瑪憲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