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公法導論》是2008 年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伯陽,本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德國法學術語言,言簡意賅、流暢準確,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德國公法導論》專為中國法學院系學生而寫。《德國公法導論》素材來源於作者2002年至2006年在南京大學中德法學研究所開設的一系列課程:公法及國家組織法導論、基本權利法和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德國公法導論》共五章,分為公法概述、國家組織法、基本權利、一般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簡練而又系統地介紹了德國公法的基本體系,是了解大陸法系國家公法體系的必讀書籍。
《德國公法導論》是“中德公法學論著”叢書的第一本,此後將陸續出版德國地方法、德國社會法、中國法律文化導論等書籍相信本套叢書可以給中國讀者帶來新鮮知識。
作者簡介
伯陽(BjornAhl),德國法學家,專長於公法,著有大量中國法領域的文章。1972年出生,曾在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和南京大學學習法學和漢語。1999年通過德國第一次國家司法考試,2001年通過第二:次國家司法考試。1999年至2002年任職於馬克思·普朗克公法比較和國際法研究所。2002年至2006年任南京大學中德法學研究所德方副所長,並擔任《中國法雜誌》執行主編。從2006年起,作為助理教授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
·查看全部>>
目錄
第一章 公法概述
第一節 概述:公法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節 法與法經濟學
一、法
(一)實證主義法的概念
(二)現實主義法的概念
(三)強制主義法的概念
(四)法律規範的不同形式
(五)法律發現中法的界限
(六)良法與惡法
(七)法的功能
二、法經濟學
(一)標準的個人主義公理
(二)法經濟學的範式
(三)通過法律實現個人合作的優勢
(四)通過法律實現集體合作的優勢
第三節 公法在法律制度中的地位
一、法律規範性質的界定理論
(一)隸屬理論
(二)修正的主體理論或特別法理論
二、區分國家機關行為屬於公法還是私法
(一)以行為方式作為判斷標準
(二)以國家機關的意願作為判斷標準
(三)以行為的法律依據作為判斷標準
第四節 法律適用的方法論
一、法律適用的原則
(一)涵攝
(二)發現相關的法律規範
(三)法律規範的可適用性
二、法律規範的解釋
(一)法律規範的文義
(二)系統解釋
(三)法律規範的產生歷史
(四)法律規範的意義與目的(目的解釋)
三、法律漏洞補充
(一)類推
(二)目的性限縮
第二章 國家組織法
第五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聯邦制國家
一、國家的要素
(一)國土
(二)國民
(三)國家權力
二、聯邦國家
第六節 法治國家原則
一、法治國家的起源與歷史發展
二、法治國家原則的具體表現
(一)權力分立
(二)依法行政
(三)比例原則
(四)信賴保護原則
(五)確定性原則
(六)權利保障
第七節 《基本法》的民主原則
一、原則
二、政黨
(一)政黨的概念
(二)政黨的法律地位與權利
(三)政黨的資金來源
(四)政黨的特權
三、選舉
(一)選舉權的基本原則
(二)選舉聯邦議院的普通法律
第八節 福利國家原則與環境保護的國家目標
一、福利國家原則
二、環境保護的國家目標
第九節 聯邦的國家機關
一、聯邦議院
(一)法律地位及職能
(二)任期
(三)組織
二、聯邦參議院
三、聯邦政府
(一)聯邦政府的組建與構成
(二)分工
四、聯邦總統
第十節 聯邦立法
一、準備程式
二、主體程式
三、完成程式
第十一節 聯邦與各州的行政
第十二節 司法與憲法訴訟
一、司法
二、聯邦憲法法院
(一)憲法訴訟的功能
(二)聯邦憲法法院的地位
(三)程式的類型
第三章 基本權利
第四章 一般行政法
第五章 行政訴訟法
·收起全部<<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公法有了盛況空前的發展。其在規範國家權力、建設法治國家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成功經驗,無疑值得我們關注。公法調整的對象主要為個體與國家公權力主體之間的關係,此外還有公權力主體之間的關係問題。其中,憲法和行政法無疑構成了公法領域的兩大支柱。從學科分類而言,公法學所涵蓋的領域則可以有憲法、行政法、國際法、教會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稅法、社會法和社會保險法等法律部門。①本叢書以憲法和行政法為核心內容,但是並不限於此,舉凡與公法有關且具有相當學術水平的作品,皆可以入選。對於目前國內資料還比較缺乏的關於地方法、公民的基本權利、社會法、警察法、環境法、建設法與規劃法、學校法、考試法等方面的論著,叢書首先予以重點關注。
叢書致力於以公法學人的分析方法,從整體上並有所側重地對德國的公法制度進行系統分析闡述,同時亦致力於進行比較研究。叢書由譯著、著作和論文集構成,儘管譯著構成了叢書的主體內容,但是叢書同時也收錄專門研究德國公法的中文著作和論文集,以及主要基於德國公法學術背景所撰寫的中文論著。
推出本叢書的想法由來已久,由身處於德國及我國海峽兩岸的中德學人共同籌劃本叢書,也是一種新的嘗試。感謝學界前輩對本叢書的關懷,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