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

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

《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是麥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 雷諾.博格(Ronald Bogue)。

基本介紹

  • 書名:《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
  • 作者:雷諾.博格(Ronald Bogue)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闡述德勒茲關於音樂與繪畫的思想,並將其放置在其整體美學理論的論述中。
德勒茲最迷人也最苛求的地方在其論點的細微糾纏與轉折,且通常最頑強的句子與段落也正是了解書中整個章節的關鍵。
畫家總試著在其作品中使不可見之力變得可見,作曲家則試圖讓台乘茅聽不見的聲音變得可聽見。
藝術作品的形成不過是人類一般創造的一個面向,而藝術也與自然世界不斷創生的過程不可分離。
本書共分音樂、繪畫與藝術三部分,藉以論述藝術與自然科學、哲學之間的歧妹獄厚同辯證。
首章概述德勒茲與瓜達希音樂宇宙學的基本特徵,透過音樂家梅湘(Olivier Massiaen)的作品,來展示這個理論如何連結音樂作曲本身。第二章延伸此分析,思考其他作曲家以及德勒茲關於西方從古典時期到當前的音樂藝術史概念。第三章再一次檢視自然與音樂之間的關係。第四章主要闡述德勒茲稱為「臉性」(faciality)這一難以捉摸的概念。第五章與第六章檢視德勒茲在培根的繪畫研究中論證有關「力」的捕捉,第七章則提供關於德勒茲《什麼是哲學?》書中艱澀段落的試探性閱讀,並評析德勒茲所謂個別藝術的相關力量及其與哲學的密切關係。
德勒茲是一個深具原創性的藝術分析家,以及新詞與概念的發明者。本書嘗試闡明德勒茲複雜的哲學論點而不簡化它,並探問德勒茲的各種概念對於實際藝術作品分析可能帶來的實際成果。任何有興趣與德勒茲困難文本周旋的人,本書是彌足珍貴的重要參考。

作者簡介

雷諾.博格(Ronald Bogue)
目前為美國喬治亞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為著名德勒茲專家。首部關於德勒茲與瓜達希的英文專書《德勒茲與瓜達希》(Deleuze and Guattari, 1989)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其他著作包括《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 2003),《德勒茲論電影頁刪愉》(Deleuze on Cinema, 2003),《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2003)歸嚷精,及《德勒茲餘波》(Deleuze’s Wake, 2004)組拳員棗。
作者另編有《當代理論中的摹擬》(Mimesis in Contemporary Theory, 1991),《自我的戲耍》(The Play of the Self, 1994),及《當代文化中的暴力與仲裁》(Violence and Mediation in Cotemporary Culture)等書。
譯者
李育霖
美國喬治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成功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現任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任台灣人文學社理事長一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台灣文學、電影研究、生態批評,翻譯研究與德勒茲研究等。著作包括專書Writing Taiwan: A Study of Taiwan’奔烏抹棗s Nativist Literature(2008),《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2009),《擬造新地球》(2015),編有《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合編,2013),Deleuze and Asia(合編,2014)等書,並翻譯有《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2006)等書。
邱漢平
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也擔任過聯合報編輯部編譯,因為此一實際從事翻譯的經歷,而在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成立時,應邀在該所教授筆譯練習課,並受邀籌組翻譯研究團隊,向當時的國科會申請整合型專題研究計畫,在1997-1999年期間擔任國科會「翻譯、文學研究與文化翻譯」整合型計畫總計畫主持人。多年來,一直從事翻譯學術研究,最近的相關著作包括2014年刊登在《英美文學評論》的〈在班雅明與德勒茲之間思考翻譯〉,以及2015年收錄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再思與批判》之文章〈班雅明的翻譯與科技論述〉。
塗銘宏
淡江大學英文系副教授采檔。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德勒茲理論、視覺與跨媒介理論、日本當代思想、東亞文化論。
陳佩筠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為淡江英文系副教授。曾任《淡江評論》主編、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祕書長。研究領域為後結構、歐陸語言哲學、當代翻譯理論。目前教授課程包括文學理論、翻譯理論、翻譯與文化,以及中英翻譯等。
林宛瑄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博士。博士論文以德勒茲哲學中的塊莖概念為理論框架,跳脫習見的軍事隱喻,檢視人如何因傳染病與病毒而流變為非人,以及其過程中所帶出的動情力交流。現任職於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套用英語系,近年來研究興趣主要為喪屍如何凸顯出特定時空中社會共群組構的基礎及問題性,以及偵探小說中的不受既定規則限制、貼近命案事件隨著隨問題開展時而遭遇的符號創造概念的美學式思考。

目錄

中文版序
縮寫表
導論
第一部分:音樂
第一章 自然即音樂:疊韻的去領域化
古典時期的音樂與宇宙
韻律與疊韻
從中域到領域
梅湘與時間的造構
鳥的音樂
第二章 時間中的音樂:歷史與流變
流變女人,流變孩童
音樂發明的聯截流變
古典形式,浪漫變異
人民的問題
瓦瑞斯與現代聲響機器
宇宙人民與辨識歷史
第三章 自然音樂家:領域與疊韻
動物行為學與領域性
於克庫爾與音樂性中域
魯耶爾與發展生物學的旋律
結構性耦合與自然漂流
功能與美學
自主的疊韻
第二部分:繪畫
第四章 臉
手與嘴,工具與臉
符號體制與力的臉
白牆,黑洞
臉性的抽象機器
臉與凝視
從凝視到臉
臉的去領域化
原始的頭,基督的臉,探針針頭
第五章 力
流形(the figural)
收縮與舒張
事實的殘忍

第六章 色彩
類比式調節
觸感與視感
背景與根基
關於哥德式線條的補充
觸覺色彩主義
類比式圖表調色
第三部分:藝術
第七章 感覺與構成平面
感覺
內在性平面、構成平面
虛擬與可然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邱漢平
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也擔任過聯合報編輯部編譯,因為此一實際從事翻譯的經歷,而在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成立時,應邀在該所教授筆譯練習課,並受邀籌組翻譯研究團隊,向當時的國科會申請整合型專題研究計畫,在1997-1999年期間擔任國科會「翻譯、文學研究與文化翻譯」整合型計畫總計畫主持人。多年來,一直從事翻譯學術研究,最近的相關著作包括2014年刊登在《英美文學評論》的〈在班雅明與德勒茲之間思考翻譯〉,以及2015年收錄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再思與批判》之文章〈班雅明的翻譯與科技論述〉。
塗銘宏
淡江大學英文系副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德勒茲理論、視覺與跨媒介理論、日本當代思想、東亞文化論。
陳佩筠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為淡江英文系副教授。曾任《淡江評論》主編、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祕書長。研究領域為後結構、歐陸語言哲學、當代翻譯理論。目前教授課程包括文學理論、翻譯理論、翻譯與文化,以及中英翻譯等。
林宛瑄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博士。博士論文以德勒茲哲學中的塊莖概念為理論框架,跳脫習見的軍事隱喻,檢視人如何因傳染病與病毒而流變為非人,以及其過程中所帶出的動情力交流。現任職於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套用英語系,近年來研究興趣主要為喪屍如何凸顯出特定時空中社會共群組構的基礎及問題性,以及偵探小說中的不受既定規則限制、貼近命案事件隨著隨問題開展時而遭遇的符號創造概念的美學式思考。

目錄

中文版序
縮寫表
導論
第一部分:音樂
第一章 自然即音樂:疊韻的去領域化
古典時期的音樂與宇宙
韻律與疊韻
從中域到領域
梅湘與時間的造構
鳥的音樂
第二章 時間中的音樂:歷史與流變
流變女人,流變孩童
音樂發明的聯截流變
古典形式,浪漫變異
人民的問題
瓦瑞斯與現代聲響機器
宇宙人民與辨識歷史
第三章 自然音樂家:領域與疊韻
動物行為學與領域性
於克庫爾與音樂性中域
魯耶爾與發展生物學的旋律
結構性耦合與自然漂流
功能與美學
自主的疊韻
第二部分:繪畫
第四章 臉
手與嘴,工具與臉
符號體制與力的臉
白牆,黑洞
臉性的抽象機器
臉與凝視
從凝視到臉
臉的去領域化
原始的頭,基督的臉,探針針頭
第五章 力
流形(the figural)
收縮與舒張
事實的殘忍

第六章 色彩
類比式調節
觸感與視感
背景與根基
關於哥德式線條的補充
觸覺色彩主義
類比式圖表調色
第三部分:藝術
第七章 感覺與構成平面
感覺
內在性平面、構成平面
虛擬與可然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