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斯登市

德勒斯登市

德國薩克森州的首府,德國東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

簡介,位置,環境,氣候,防洪,城市結構,歷史,早期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時期,重新統一以後,二戰後重建,易北河上建橋難,極右分子集會,

簡介

德勒斯登(德語:Dresden;索布語:Drježdźany,意為河邊森林的人們,台灣音譯為德勒斯登)是德國薩克森州的首府,德國東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它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離捷克邊界僅30千米,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千米,北面距離德國首都柏林200千米,離西北方薩克森州另一個大城市萊比錫100千米。
德勒斯登市風景德勒斯登市風景
該市最美的一道風景是易北河河谷景觀,沿著河谷縱深有18公里長,主要由古老的牧場、宮殿、紀念碑、別墅和花園組成。歷史上,德勒斯登曾長期是薩克森王國的都城,薩克森王宮城堡在二戰中被完全摧毀,廢墟在東德時代被完好保留,自1990年德國統一後至今一直處於重建中,預計工程將於2013年完工。德勒斯登市,這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盟軍轟炸。
德勒斯登的城市人口約50萬(2006年),都會區人口共有125萬,而德勒斯登所在的薩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區共有320萬人,被列為德國主要大城市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勒斯登也是德國照相機、鐘錶製造和高級食品的生產中心,是德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根據某些標準,德勒斯登是歐洲消費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市遭到盟軍的大規模空襲,加上此後東德40年的統治,城市面貌已經面目全非。不過自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後,德勒斯登再度成為德國東部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的中心,並運用西部的資金恢復了許多偉大的建築物和歷史遺蹟,再度成為一個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觀光。
德勒斯登還是一個重要的科研中心,擁有許多研究人員。該市經常被稱為“德國矽谷”。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學之一。
由於地處狹窄的河谷,德勒斯登的氣候類似於德國南部,比德國東部大部分地方溫暖。2002年德勒斯登列為歐洲綠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區被森林覆蓋。“大花園”(Großer Garten)是該市最大的城市公園。

位置

德勒斯登位於北緯51度03分,東經13度45分。它位於易北河的兩岸,主要位於德勒斯登易北河河谷盆地中,南面延伸到礦石山脈,北面是花崗岩陡坡,東面是易北河砂岩山脈,海拔約113米。德勒斯登的最高點海拔約為384米。
由於德勒斯登溫和的氣候和合適的城市建設位置,以及易北河上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築,使德勒斯登得到“易北河畔的佛羅倫斯(Elbflorenz)”的美稱。
歷史上曾經有60年的時間,德勒斯登都會區(含附近郊區)是僅次於柏林、漢堡和科隆的德國第四大都市區。
德勒斯登最主要的河流是易北河,也是流經該市唯一適於航行的河流。在這一河段有許多山區的支流匯入易北河。

環境

距離最近的德國大城市是開姆尼茨(西南80千米)、萊比錫(西北100千米)和柏林(北面200千米)。捷克首都布拉格位於南面150千米;波蘭城市弗羅茨瓦夫位於東面200千米。在德勒斯登都市區內還有一些中等規模的城鎮,如皮爾納(40,000居民)、福雷塔爾(40,000任)、拉德博伊爾 (33,000居民)和邁森(28,000 居民)。里薩和弗賴貝格距離也不太遠。
大德勒斯登已經擴展到鄰近區域如卡門茨、邁森、里薩-格羅森海因、鮑岑等縣的一小部分,總人口約125萬。
由於德勒斯登包括許多鄉村地區,成為歐洲最綠色的城市之一,63%的面積為綠地和森林。城北的德勒斯登草原(Dresdner Heide)面積達到50平方千米。德勒斯登有4個自然保護區,加上一個特別保護區面積為18平方千米。該市受到保護的花園、小徑、公園、舊墓地和天然紀念物。德勒斯登易北河谷是一處受到保護的世界遺產,構成德勒斯登的文化風景線。貫穿該市長達20千米的易北河草地是該市的一道重要風景。

氣候

德勒斯登所處的氣候帶屬於中等偏涼的大陸性氣候,但是由於大部分市區位於易北河谷,那裡的小氣候與坡地與高地有所不同。Klotzsche海拔227米高,是該市一個較高的區,德勒斯登氣象站設在那裡。根據經驗,Klotzsche的氣溫比內城的氣溫低1-3攝氏度。尤其在夏天的夜晚,該市氣候舒適:午夜氣溫25攝氏度並不意外。
一月平均氣溫為−0.7°C,七月平均氣溫為18.1°C。 德勒斯登的夏季溫度高於德國平均溫度,而冬季又比德國平均氣溫要低。內城的年平均溫度為10.2°C。最乾燥的季節是2月和3月,降水量僅有60毫米。

防洪

由於德勒斯登位於易北河兩岸,有一些發源於Ore山脈的支流匯入,河水穿過內城的咽喉河段。因此防洪是該市發展中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大片地區不許興建建築物。2條寬約50米的壕溝,保護著內城的安全。蓄水池及水庫等洪水調節系統均位於城外。
許多地方必須用圍牆或打樁防守,一旦易北河泛濫支流,德勒斯登的許多區將被水圍困。

城市結構

德勒斯登是一個規模廣大的城市,不僅由於1990年代的合併。城市各區的結構和外觀也有所不同。許多地方還包含著古老的鄉村核心,而一些地方則幾乎完全保存著鄉村的布置。另一類地區是昔日的市郊,擁有星羅棋布的住宅。在社會主義時期建造了許多公寓樓。並不令人驚訝,德勒斯登的各區是上述各種地區的混合。該市最初的部分是老城(Altstadt)和新城(Neustadt)。城牆外得到發展以後,在18世紀又建造了新邊界。邊界由薩克森君主們計畫與建造,因此通常都以那些君主命名。從19世紀起,德勒斯登陸續併入了10個縣(Ortsamtsbereich)和9個前市鎮(Ortschaften)。

歷史

早期歷史

自從新石器時代,德勒斯登地區已有線紋陶文化的部落生活於此。易北河北岸有一個古代斯拉夫人定居點Drežďany(“淤泥森林居民”),後來稱為Altendresden(老城);這時,日耳曼人向東擴展,1206年,梅森伯爵Dietrich選擇在易北河南岸建立了一個德國人城鎮Dresdene,作為他的臨時住處,就是今天新城的核心。1270年,邁森伯爵傑出的亨利正式定都德勒斯登。亨利死後,該市成為波希米亞王國和布蘭登堡伯爵的屬地。1319年韋廷王朝復辟。從1485年開始成為薩克森公爵的駐地,從1547年起更成為薩克森選帝侯的住處。
由1697年-1706年及1709年-1733年,德勒斯登的薩克森選侯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當選為成為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雖然波蘭首都仍在華沙,不過從此德勒斯登又有了一個波蘭名稱Drezno。由於他計畫令德勒斯登成為最重要的皇家住處,他亦開始發現中國製造瓷器(“白色的黃金”)的秘密;在他統治下,在德勒斯登和邁森發明了歐洲的瓷器。他亦從歐洲各地招攬了許多最好的建築師和畫家來到德勒斯登。這段時期,在J.A.哈賽的直接指導下,該市的音樂生活也開始活躍起來,他的統治標誌德勒斯登在眾歐洲城市當中,開始在技術和藝術上呈現出領先地位。他的兒子薩克森選侯腓特烈·奧古斯特二世亦由1734年-1763年於德勒斯登作為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統治波蘭。在他統治期間在德勒斯登簽訂了德勒斯登條約,結束了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隨後在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中,德勒斯登遭受了嚴重的破壞。
從1806年到1918年期間,德勒斯登是薩克森王國的首都(1871年併入德意志帝國)。拿破崙戰爭期間,拿破崙以此為軍事基地,這年的8月27日他於著名的德勒斯登戰役中贏得勝利。
在19世紀,該市成為重要的工業中心,包括汽車製造、食品和醫藥工業。該市還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藝術品和古董銷售中心。由於工業化,城市人口從1849年的95,000人增加到1900年的396,000人。
20世紀早期,使德勒斯登特別著名的是它的照相機工廠,如依哈哥(Ihagee,生產愛克山泰-EXAKTA相機)、潘太康(Pentacon,生產柏卡-Praktica相機)。此外還有煙廠,其中一座給人深刻印象的Yenidze,建築物有一個五彩繽紛的玻璃屋頂,像一座清真寺,至今還存在。從1918年到1934年,德勒斯登是魏瑪共和國薩克森第一自由州的首府。
該市在歷史上曾遭受過多次毀壞: 1491年遭受火災,1760年遭到普魯士軍隊的炮擊,1849年在鎮壓立憲主義者的五月起義過程中城市受損,1945年2月又遭到盟軍的猛烈轟炸。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勒斯登不是唯一被第二次世界大戰轟炸毀壞的德國城市,但是1945年的德勒斯登轟炸成了戰爭中最引起爭論的事件之一。1945年2月13-14日,情人節的早晨開始了地毯式轟炸。易北河邊充滿歷史文化財富的老城毀壞最嚴重,由於河流阻隔,破壞較少的新城反而成了今天德勒斯登較老的一部分。
這時戰爭已經行將結束。不過當時盟軍剛剛從德軍的反攻下重新組織起來。該市的防守並不特別堅固,因為該市主要作為歐洲文化中心,重工業並不重要,因而在戰略上受到忽視。在戰爭初期,由於遠離盟軍的轟炸範圍,一度比較安全,大部分防空力量已經被調往別處。戰後的公開證據顯示,德國的防空力量只是“青少年高射炮民兵” 。
在總體戰的政策下,德勒斯登原本高度發達的光學工業(蔡司(Carl Zeiss)、柏卡),在戰爭期間開始生產精密的瞄準設備;甚至和平時期的捲菸廠也改造成軍火工廠。這些工廠主要使用當地工人,但也使用猶太奴工。300名猶太人在德勒斯登的集中營中服苦役,其中大多數人,連同戰前住在德勒斯登的全體6,000猶太人(著名的倖存者如德勒斯登本地作家維克多·克萊姆柏樂)都在戰爭結束前被殺。不過上述目標並非該市被轟炸的主要原因。蘇聯紅軍已經從東面逼近德勒斯登,而德勒斯登是一條關鍵鐵路線上的貨運編組站。儘管關鍵的工廠生產設備已經被轟炸摧毀(大部分又迅速恢復),這時英國空軍從德國空軍空襲考文垂、巴斯和倫敦的先例得到靈感,計畫進行“區域轟炸”——發起一場火力強攻。
德勒斯登轟炸造成整個德勒斯登內城(15平方千米)被徹底摧毀(包括14000棟民宅、72所學校、22家醫院、19座教堂、5個影劇院、50家銀行和保險公司、31家百貨公司、31家大型賓館、62座行政大樓以及依哈哥攝影工廠),其它區域也不同程度受到破壞,只有別墅區所受的破壞相對較輕。全城總計222000座公寓住宅,其中75000座完全被摧毀,11000座嚴重受損, 7000座受損,81000座輕度受損。由於政治宣傳的影響,對於平民死亡人數的各種估計差異很大,納粹德國的估計值為350,000到400,000,德勒斯登共產黨政權的官方估計值逐漸增加,從25,000人逐漸增加到140,000人。不過德勒斯登市立博物館的證據顯示有25,000人死亡,死亡人數少於漢堡,但德勒斯登的城市規模小於漢堡。當時德勒斯登的人口是60萬,還有至少20萬來自東部前線的難民擠住在侷促的房間內或途經德勒斯登,而這時俄國人離城也已經只有50英里遠。
許多較高的估計是根據偽造的TB47報告。TB47的真實版本已經在科布倫次的西德聯邦檔案發現。轟炸後一個月納粹德國的官方報告(TB47)確定的傷亡人數介於18,000到22,000人之間,估計的最終數據為25,000人,其中包括有趣的句子“由於謠言遠勝過真實,讓我們能被真實的數據所構成。”
一種觀點認為德勒斯登轟炸是納粹德國自己造成的悲劇後果,另一些人認為這是一種戰爭罪行,還有人認為這是支持紅軍必要的軍事行動。很幸運,該市大部分的美麗已經被恢復,市民的熱情地恢復“老德勒斯登”的建築。今天德勒斯登與英國城市考文垂有很好的夥伴關係,考文垂曾經被德國空襲嚴重損壞。

冷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勒斯登歸屬社會主義東德,仍是一個重要的工業中心,擁有大量的科研設施。不過德勒斯登銀行和許多著名企業為逃避被國有化而選擇離開了德勒斯登。一些重要的歷史建築得到了重建,不過該市仍有許多創傷一直未能撫平。該市的共產黨領導人出於經濟和意識形態的原因,在重建該市大片地區時,選擇採用了相對溫和的社會主義現代風格,力圖擺脫該市過去作為薩克森皇室京城和德國資產階級堡壘的歷史。許多躲過轟炸的教堂在1960年代不再修理,而是被夷為平地。在東德,德勒斯登還有一個綽號“無能的山谷”,因為該市地處一個谷地,可以防止人們收看西德電視,過去這在東德人雖然非法但很流行。1989年10月3日,(號稱“德勒斯登戰役”),一列從布拉格運送東德難民前往西德的列車經過德勒斯登,當地的激進分子和居民,加入了當時遍布東德的發展中的不合作運動(溫和抵抗運動),要求罷免非民主選舉的共產黨政府。
德勒斯登市街景德勒斯登市街景
從1985年到1990年,弗拉基米爾·普京(現任俄羅斯總統)在德勒斯登從事克格勃人員工作。

重新統一以後

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後,德勒斯登轉入市場經濟,由於喪失了傳統的蘇聯和東歐出口市場,同時又面臨西德企業的競爭,本地傳統工業幾乎完全崩潰。不過德勒斯登由於引進了新的法律制度和西德的資金,大規模重建了基礎設施,吸引了AMD、摩托羅拉、英飛凌、大眾汽車、空中客車公司、日本凸版等公司在此投資,其經濟正在逐步恢復的過程之中。
德勒斯登的城市形象再次經歷了戲劇性的改變,最重要的城市更新項目是德勒斯登聖母教堂和附近的新市場區的重建。該教堂曾是這座城市的標誌,和世界最好的新教教堂,重新統一後得到了私人和社團的捐助,在教堂原址的一堆廢墟上開始重建。2005年(德勒斯登誕生800周年的前一年),教堂重建工程完成。新的聖母教堂根據歷史圖片和照片重建,2005年宗教改革日向公眾開放。市中心許多地區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後,首次恢復了昔日的榮耀。德勒斯登的城市更新項目將持續數十年。既有歷史建築重建,也有現代規劃,這些都將繼續該市最近的建築復興。
不過,德勒斯登轟炸仍然留在市民的記憶中。每年2月13日的大轟炸紀念日,都有上萬名示威者聚集紀念這一事件。該儀式在共產黨時期經常舉行,特別針對西方盟軍,首先是美國。重新統一以後,這個儀式開始更多的帶有中立與和平主義色彩,但是激進的右翼德國國家民主黨(NPD)引證德勒斯登轟炸,將德國人描繪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受害者。2005年,德勒斯登舉行了德國戰後規模最大的新納粹示威,有5-8萬新納粹支持者參加,聲討“盟軍轟炸大屠殺”(德語:Alliierter Bombenholocaust)。
2002年和2006年,德勒斯登兩次發生被易北河洪水淹沒的事件。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德勒斯登易北河谷附近地區為“世界遺產”。但由於準備新建一座跨越易北河的橋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這座橋將破壞文化風景,2006年已經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單,到2007年7月,該市有可能喪失世界遺產資格。

二戰後重建

德勒斯登之聞名於世,在於它是二戰中受破壞最嚴重的幾個城市之一。1945年2月13日,近千架美英飛機在不到半個小時內投下15萬顆炸彈和燃燒彈,幾乎將德勒斯登從地圖上抹去。世上沒有幾座城市能像德國的德勒斯登,在幾乎被夷為平地之後能完美地重建。
德國人的精緻和謹慎,在城市修復工程中得到完美體現。德勒斯登城中原來到處可見17世紀歐洲流行的巴洛克風格的古老建築,在二戰後卻大都成了廢墟。而在戰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德勒斯登人硬是依據照片和歷史資料,把多數廢墟逐一復原。
德勒斯登市街景德勒斯登市街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復原”建築是德勒斯登聖母大教堂。該教堂於1726至1743年間建成,是德國與世界現代史的一個象徵。在二戰末期的那次大轟炸中,該教堂僅剩下13米高的一截殘壁。在戰後長達45年的時間裡,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教堂廢墟就那樣荒蕪著,一段時期它的周圍竟成了放牧的牧場。直到1990年,一些民間組織發起“喚醒德勒斯登”行動,該教堂的重建才提上日程。這個運動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捐款,並在1997年獲得德國民族基金會的大獎。為了籌款,在聖母大教堂建設現場以及德勒斯登的許多商店和飯店,均出售一種手錶,標價在50歐元左右,表內鑲嵌的那塊綠豆大小的碎石,就來自於教堂廢墟,賣表的收入據說也是用來重建教堂的。
2005年10月30日,這個被稱為“全世界最大拼圖”的重建工程終於完工,10萬餘人參加了慶祝盛會。新建教堂有三分之一的石頭來自原來的廢墟,並將這些石頭放置在原來的位置,這也是為了更好地保留原有的風貌。在教堂出售的風光照片中,外觀上黃白色的是新的石料,發黑的就是被炮火洗禮過的舊石料。在教堂中,許多遺物都被精心保留下來,並成為教堂建設原料的一部分,連當年作曲大師巴赫在該教堂里曾多次演奏的管風琴也屬於修復範圍(在一些殘片的基礎上)。
據悉,僅為了復原這一幢建築,德勒斯登人就耗時11年,花費了1.79億歐元。德勒斯登恢復城市原貌的艱難可見一斑。
現在,德勒斯登還有一大批這樣的建築正在重建之中。登高望遠,可以看到上百台塔吊在重建工地上不停地運轉。相信數年後再來這裡訪問時,人們將能看到一個巴洛克建築與現代建築交相輝映的城市。
在德勒斯登舉辦的老爺車展中,各種有軌電車在市中心廣場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露天博物館,反映了該市的交通變遷。德勒斯登最古老的309號有軌電車早在1902年就投入了運營。令人佩服的是,這位“百歲老人”至今還保養得很好,由此可以看出該市博物館的功勞不小。

易北河上建橋難

德勒斯登素有“易北河畔的佛羅倫斯”之稱。在二戰後,該市積極開展重建,使位於易北河沿岸的老城區基本得到恢復,形成易北河兩岸自然與文化景觀相交融的獨特風景,因而“易北河谷”在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稱號。
但麻煩也接踵而來。易北河穿越德勒斯登市,將其分成南北兩片,南岸是市區老城和商業中心,北岸是工業區和住宅區,連線兩岸的是兩座古橋。但如今,德勒斯登的城市面積在不斷擴大,這兩座老橋顯然已滿足不了溝通南北兩片城區的需要。德勒斯登市政府早就想在易北河上再建一座新橋,並曾以市民公決的方式,通過了該決定。然而,由於擔心建新橋會破壞古城區遺址,這遭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反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如果德勒斯登堅持建橋,則要將其列入“開除”出世界文化遺產的“黑名單”。一邊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一邊是文化保護的需要,德勒斯登陷入了兩難。
德國是個非常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截止2007你,在全球830個世界文化遺產稱號的名單中,德國就占了32個,而且還有十幾處地方也正在申請該稱號。因此,德勒斯登是否建新橋對德國的“申遺”行動有很大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德勒斯登市政當局日前終於做出讓步,取消在易北河谷的建橋計畫,從而避免了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正面衝突。

極右分子集會

據路透社2011年2月13日報導, 德國一些極右主義分子在德勒斯登市舉行集會,紀念這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盟軍轟炸。當天,德國一些極右主義分子在德勒斯登市舉行集會,紀念這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盟軍轟炸。當時,對德勒斯登的轟炸造成這座城市被完全摧毀,2.5萬人被炸死。希特勒倒台後,關於對這座城市的轟炸是否違反公共道德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息。
德國極右主義分子在德勒斯登舉行集會德國極右主義分子在德勒斯登舉行集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