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體

微體

微體(microbody或cytosome)是一些由單層膜包圍的小體,直徑約0.5μm。它的大小、形狀與溶酶體相似,二者區別在於含有不同的酶。微體內含有氧化酶過氧化氫酶類。另外,有些微體中含有小的顆粒、纖絲或晶體等。微體中都存在過氧化氫酶,因此有人建議改名為過氧化物酶體。過氧化物酶體含有黃素氧化酶—過氧化氫酶系統,可氧化尿酸乙醇酸,同時可避免過氧化物對細胞的毒害作用。在植物細胞里,還存在另一種過氧化酶體,特稱為乙醛酸循環體,能使貯藏性脂肪經過乙醛酸循環等一系列變化轉變為糖。根據微體內含有的酶的不同可以將微體分為過氧化物酶體、糖酵解酶體和乙醛酸循環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微體
  • :原生生物界
  • 分布區域:在電子顯微鏡觀察下,存在於動物細胞內的一種細胞器
  • 構成:單層膜包被
  • 直徑:大約為0.5μm
  • 英文名:Microbodies, Pyroxisome
簡介,微體古生物學,研究對象,微體化石類型,歷史起源,

簡介

在動物細胞中含有過氧化物酶體;在原生動物動基體目的生物中含有糖酵解酶體;而植物細胞中,既有過氧化物酶體,又有乙醛酸循環體,植物細胞中的過氧化物酶體和乙醛酸循環體是同一細胞器在不同發育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過氧化物酶體的主要功能是利用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將有害物質氧化,具有解毒的作用和對細胞起保護作用。植物細胞內的乙醛酸循環體參與乙醛酸循環;動基體目的生物細胞內的糖酵解酶體主要具有糖酵解和嘌呤再利用的功能。
1958 年,Rhodin在電鏡下觀察小鼠(Musmusculus)腎小管上皮細胞時首先發現了微體。它是指在電子顯微鏡觀察下,存在於動物細胞內的一種細胞器。該細胞器由單層膜包被,直徑大約為0.5μm,細胞器內具有不定形或者顆粒狀的內含物
De Duve 和Baudhuin採用離心的方法,從大鼠(Rattus norregicus)肝細胞中分離得到微體,從而在細胞水平上對這種細胞器進行研究。發現,這種細胞器中總是含有尿酸氧化酶(urate oxidase)和過氧化氫酶(catalase),可以產生過氧化氫(hydrogenperoxide, H2O2),而且還能將H2O2 分解為水(H2O)和氧氣(O2)。為了描述這種細胞器的生物化學特徵,他們便把這種細胞器定義為過氧化物酶體,也正是從這之後,許多生物學家常常用過氧化物酶體代替微體這個術語。氧化酶(oxidase)和過氧化氫酶(catalase)被視為過氧化物酶體的特徵酶。 

微體古生物學

研究對象

研究微體化石的古生物學分支學科。
微體化石是發現於各時代地層中的古生物的微小遺體和遺蹟,它們的大小一般以微米或毫米度量,其中稀有的“巨人”也不過幾個厘米,如貨幣蟲。因此,必須通過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進行研究。

微體化石類型

微體化石來源於古生物界的多種類型,從其保存的特點看,可分以下幾種類型:
①微體古生物的完整骨骼,例如硅藻、有孔蟲、放射蟲、介形蟲等;
②大古生物骨骼中的一些微小部分,脫離本體後,可單獨保存為化石。如棘皮動物的微小骨板或刺、 海綿骨針、 魚牙、魚鱗、小哺乳動物的牙齒等;
③古生物的微小器官,在成熟後與本體分離,或被破壞而與本體分離,此後被保存為化石,如輪藻的藏卵器、高等植物的孢子、花粉等;
④某些通常形成大化石的門類的微小幼體或其中特別小的成體,保存為化石後,也需借顯微鏡進行研究,目前有腕足類、雙殼類、腹足類、棘皮類及著名的小殼化石等;
微體
⑤某些群體生物如苔蘚蟲、層孔蟲等,在對其進行研究時也必須藉助顯微鏡才能研究其每一個體的細節。
微體化石並不全是微體古生物的化石,還應包括某些大古生物的微小器官、幼體與其骨骼的微小部分。因此,微體古生物學不能僅僅以微體古生物的化石為研究對象。它與現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微生物學絕不是一今一古的對等學科。
已知有30多個類別有微體化石,現將較重要者略作介紹(見表)。

歷史起源

微體古生物學在20世紀隨著石油勘探海洋調查工作的廣泛開展和技術方法、新型儀器的不斷普及和更新而得到長足進展。微體古生物研究時,首先要在地面或鑽井岩心中取樣,然後要經過多種方法(物理、化學)的處理,包括破碎、分離、篩選等步驟,最後針對化石類別通過不同放大倍率的顯微鏡進行觀察研究。
微體
在不同國家的古生物學者中對微體化石的範疇有不同的看法,如層孔蟲、苔蘚蟲等在國外多不視為微體古生物學的研究範圍,在中國則作為微體古生物學的範疇。在諸如珊瑚、小哺乳動物牙齒、魚牙、魚鱗等,國外都不作為微體古生物學研究範圍。但隨著石油勘探和海洋調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時基於技術方法的不斷改進,在古生物學領域內微體古生物學將繼續得到優先發展。隨之是工作的範疇、內容及方法以至理論上將不斷發生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