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非培養技術原理與套用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原理與套用

本書是作者在長期從事微生物非培養技術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幾年來的研究成果,並結合世界範圍內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編寫而成的。

基本介紹

  • 書名:微生物非培養技術原理與套用
  • 作者:曲媛媛, 魏利
  • ISBN:978-7-03-025843-4
  • 定價:110.00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書籍信息,內容簡介,書籍目錄,

書籍信息

版本:第一版
語種:中文
裝幀:精裝
字數:610千字
頁數:479
冊/包:4
開本:B5
責任編輯:張震,席慧
讀者對象: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
書類:理論專著/研究生教育
編輯部:科學出版中心 交叉科學出版分社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以非培養技術為立足點的專著,主要介紹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環境污染治理與新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套用實例。全書共分為三篇,12章。第一篇主要闡述了純培養技術的發展史、存在問題以及非培養技術的產生與發展;第二篇介紹幾種經典的微生物非培養技術原理,包括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宏基因組技術、DNA指紋技術、分子雜交及生物晶片技術等;第三篇列舉並總結了各種非培養技術在菌劑構建、揭示微生物群落多樣性信息、闡述巨觀功能與微生物動態關係以及開發微生物新資源等方面的套用實例。
本書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及實用性,可作為從事環境微生物學、微生物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等相關專業研究生以及高校教師的專題教材和參考資料,也可作為相關人員的自學入門教材或科普讀物,同時,對食品、藥物、醫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篇 總論
第1章 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
1.1 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的歷史
1.1.1 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概述
1.1.2 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的由來及發展
1.2 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的現狀
1.2.1 微生物與人類社會
1.2.2 微生物與現代分子生物技術
1.3 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的未來
1.3.1 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的“瓶頸”
1.3.2 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的發展方向
第2章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
2.1 微生物的多樣性
2.2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產生
2.2.1 非培養技術的誕生及任務
2.2.2 非培養技術的分類
2.3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特點及套用
2.3.1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優勢與局限性
2.3.2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套用前景
第二篇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原理
第3章 基因組學
3.1 基因組學的發展歷程
3.1.1 基因組學的提出及含義
3.1.2 基因組學中的重要事件
3.2 基因組學的分類
3.2.1 結構基因組學
3.2.2 功能基因組學
3.3 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意義及挑戰
3.3.1 功能基因組學的重要性
3.3.2 功能基因組學面臨的挑戰
3.4 基因組學研究中的常用資料庫
第4章 蛋白質組學
4.1 蛋白質組學的產生及含義
4.1.1 從基因組學到蛋白質組學的發展歷程
4.1.2 蛋白質組學的範疇與特點
4.1.3 蛋白質組學的發展趨勢
4.2 蛋白質組學的方法論
4.2.1 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流程
4.2.2 蛋白質樣品製備
4.2.3 蛋白質組樣品的鑑定
4.2.4 蛋白質組的定量分析
4.2.5 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4.3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出現的新技術
4.3.1 液相蛋白晶片系統(以Liquichip為例)
4.3.2 抗體晶片
4.3.3 表面增強雷射解吸離子化飛行時間質譜技術
4.4 蛋白質與蛋白質組資料庫
4.4.1 蛋白質資料庫
4.4.2 蛋白質組資料庫
第5章 宏基因組技術
5.1 宏基因組技術的誕生及其原理
5.2 宏基因組技術的操作流程
5.2.1 宏基因組DNA獲取
5.2.2 宏基因組文庫構建
5.2.3 宏基因組文庫篩選
5.3 宏基因組技術的選擇策略
5.3.1 表達文庫
5.3.2 亞宏基因組文庫
5.3.3 微生物多樣性分析
5.3.4 活性生物多樣性與總生物多樣性的評價
5.3.5 可移動的宏基因組
5.3.6 質粒宏基因組
5.4 宏基因組技術“瓶頸”及發展
5.4.1 宏基因組的技術“瓶頸”
5.4.2 宏基因組技術的發展前景
第6章 DNA指紋技術
6.1 DNA指紋技術的起源及靶基因
6.1.1 DNA指紋技術的產生
6.1.2 DNA指紋技術的靶基因選定
6.2 DNA指紋技術的基礎——PCR技術
6.2.1 PCR技術的基本原理
6.2.2 PCR反應體系、條件及常見問題
6.2.3 PCR技術的種類
6.3 DNA指紋技術的原理及分類
6.3.1 DNA指紋技術基本原理
6.3.2 匹配指紋技術的電泳技術
6.3.3 DNA指紋技術
第7章 分子雜交技術
7.1 常規分子雜交技術的定義及分類
7.1.1 固相雜交
7.1.2 液相雜交
7.2 螢光原位雜交技術
7.2.1 目的基因
7.2.2 螢光原位雜交技術原理
7.3 生物晶片技術
7.3.1 生物晶片技術的誕生
7.3.2 生物晶片技術的原理
7.3.3 生物晶片的製備技術
7.3.4 生物晶片的類型
第三篇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套用
第8章 DNA指紋及螢光原位雜交技術在環境污染防治中的套用
8.1 油田回注水系統中硫酸鹽還原菌種群分布規律研究
8.1.1 大慶油田回注水系統SRB分布規律和來源分析
8.1.2 系統SRB微生物分子生態學和蛋白質組學分析
8.1.3 常規水驅地面工藝系統微生物組成及優勢種群分析
8.1.4 聚合物驅油地面工藝系統微生物組成及優勢種群分析
8.1.5 大慶油田回注水系統中SRB和DNB種屬鑑定
8.2 硫酸鹽還原菌群生態調控研究
8.2.1 反硝化抑制SRB活性生態調控及種群動態演替研究
8.2.2 原水反硝化的抑制效果
8.2.3 硫酸鹽還原菌生態抑菌劑的研製
8.2.4 油田回注水系統硫酸鹽還原菌生態抑制方案
8.2.5 SRB活性生態抑制劑成本及技術經濟分析
8.3 高鹽廢水生物強化處理種群演替研究
8.3.1 中度嗜鹽菌在高鹽有機廢水中的生長及其降解特性
8.3.2 中度嗜鹽菌株YS-1強化處理高鹽有機廢水的研究
8.3.3 中度嗜鹽菌強化連續流反應器處理高鹽製革廢水及微生物群落演替
8.3.4 高鹽混酚廢水處理體系的分子診斷
8.4 氨氮廢水處理體系的群落動態解析
8.4.1 硝化複合菌群處理氨氮廢水及群落結構分析
8.4.2 異養硝化細菌的篩選鑑定及處理氨氮廢水的研究
8.4.3 好氧反硝化細菌的篩選鑑定及處理硝氮廢水的研究
8.4.4 膜曝氣生物膜反應器厭氧氨氧化的單級自養脫氮工藝研究
8.4.5 一體化生物膜反應器處理氨氮廢水及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
第9章 非培養技術在工程菌劑構建及生物強化處理石化廢水中的套用
9.1 工程菌劑構建策略
9.2 工程菌劑在強化處理石化廢水中的實驗室套用
9.2.1 小試試驗裝置
9.2.2 中試試驗裝置
9.2.3 生產性設施
9.2.4 分子生物學分析項目與方法
9.2.5 A/O池運行效果
9.2.6 PCR-DGGE指紋圖譜分析
9.2.7 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對污染物去除效果影響
9.2.8 污染物去除率變化規律
9.2.9 可生化性隨水流方向變化
9.2.10 污水處理廠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9.2.11 城市污水處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9.3 工程菌劑強化在污水處理廠低溫啟動中的工程套用
9.3.1 工程概況
9.3.2 工程調試準備
9.3.3 A/O池調試程式
9.3.4 對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觀察
9.3.5 啟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9.3.6 生物強化作用機制
第10章 宏基因組技術在新資源開發中的套用
10.1 宏基因組技術在新型酶製劑開發中的套用
10.1.1 新型酶篩選的主要步驟
10.1.2 新型酶製劑開發實例
10.2 宏基因組技術在生物催化轉化中的套用
10.2.1 具有綠色合成功能的微生物酶
10.2.2 微生物酶與綠色手性合成
10.3 宏基因組技術在活性物質篩選中的套用
10.3.1 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開發
10.3.2 土壤生物活性物質的開發
10.4 宏基因組技術在生物降解基因研究中的套用
10.4.1 基於序列的方法檢測生物降解基因
10.4.2 基於非序列的方法檢測生物降解基因
第11章 生物晶片技術的套用
11.1 生物晶片在生物學研究中的套用
11.1.1 生物晶片在基因結構與功能研究中的套用
11.1.2 生物晶片在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套用
11.1.3 生物晶片在克隆選擇與文庫篩選研究中的套用
11.1.4 生物晶片在信號轉導和基因表達調控研究中的套用
11.1.5 生物晶片在分子生態學研究中的套用
11.2 生物晶片在臨床醫學中的套用
11.2.1 生物晶片在腫瘤研究中的套用
11.2.2 生物晶片在傳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套用
11.2.3 生物晶片技術在遺傳病研究中的套用
11.2.4 生物晶片在HLA分型研究中的套用
11.3 生物晶片在環境科學方面的套用
11.3.1 生物晶片在環境微生物檢測方面的套用
11.3.2 生物晶片在環境化學中的套用
11.3.3 生物晶片在環境醫學中的套用
第12章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新挑戰與套用前景
12.1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必要性
12.1.1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研究意義
12.1.2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研究成果
12.2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未來
12.2.1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挑戰
12.2.2 微生物非培養技術的發展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