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誘導T細胞免疫應答在口面部肉芽腫病發病中作用

《微生物誘導T細胞免疫應答在口面部肉芽腫病發病中作用》是依託北京大學,由劉洋擔任負責人的專項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生物誘導T細胞免疫應答在口面部肉芽腫病發病中作用
  • 項目負責人:劉洋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專項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口面部肉芽腫病(oro-facial granulomatosa, OFG)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可能的因素包括易感基因、食物過敏、牙科材料過敏、感染和免疫因素,是一種遲發超敏反應。國內外臨床觀察及初步研究發現,認為該病與牙源性感染有一定關係,牙體治療後部分GC患者的病損減輕或者消失,但是具體相關性及其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擬採用克隆測序、高通量測序等方法,從GC的微生物因素出發,檢測組織和唾液中微生物多樣性,分析其微生物種屬的差異和一致性,初步揭示GC的微生物病因和發病機制,為GC的發病機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為治療開闢新的途徑。

結題摘要

口面部肉芽腫病(oro-facial granulomatosa, OFG)是一種遲發超敏反應,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可能的因素包括易感基因、食物過敏、牙科材料過敏、感染和免疫等。初步研究發現,該病與牙源性感染有一定關係,牙體治療後部分OFG患者的病損減輕或者消失,具體其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採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從微生物因素出發,檢測唾液中微生物的豐度和多樣性。本研究共納入OFG患者9人,健康對照13人,所有OFG患者經過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收集其非刺激性唾液,提取細菌基因組DNA,套用Illumina Miseq 方法對細菌16S rDNA的V3-V4可變區進行高通量測序並且套用生物信息學的方法分析,結果表明在OFG組總產生196,340條reads, 對照組共產生136,963條reads,。OFG組的chao1的指數值低於對照組,說明疾病組的物種豐度相對較低;observed-species, Shannon兩個指數值在OFG組中較低,simpson在OFG組中相對較高,說明疾病組唾液中微生物菌群具有相對較低的物種豐富度。從屬水平的群落分布圖中可以看出,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和奈瑟菌屬(Neisseria)是主要的優勢菌。通過秩和檢驗(Wilcoxon Rank-Sum Test),發現1個門,2個綱,6個目,8個科,6個屬分別在門綱目科屬種水平上有差異。這些有差異的菌種對OFG疾病的發生起著一定的作用。基於PCA的分析得知, 雖然個別樣本之間存在重疊的現象,但兩組在有差異的OTU水平上還是可以分離的。本研究從微生物菌群方面對口面部肉芽腫病的發病機制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但是細菌在疾病發生中得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