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歧視

微歧視

微歧視(microaggression),也就是不易被人察覺的細微的歧視行為。微歧視不同於普通歧視,表面上並未有露骨的攻擊意味,多表現在日常語言、肢體語言,或者其他環境中對特定對象(如少數族裔、有色人種、殘疾人、女性)進行有意或者無意的輕視、怠慢、詆毀和侮辱等。由於unconscious bias(無意識偏見)的存在,很可能有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言語和行為對別人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歧視
  • 性質:網路辭彙
詞語來源,示例引證,

詞語來源

而相較情節嚴重的仇恨犯罪或者歧視,日常生活中更常發生的是微歧視(microagression),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不要一味忽略微歧視,反倒應該勇敢發聲,表達自己的不適或者被冒犯,才能有效避免微歧視的反覆出現以及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

示例引證

20世紀70年代初,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支由卡爾·沃德(CarlWord)領導的研究團隊對微歧視進行了研究。首先,研究者招募白人學生,並告訴他們這項實驗旨在評估求職者的品質素養,而不讓他們知道,實驗的真正意圖在於了解他們會怎樣對待所謂的求職者,以及他們的待人方式是否會因求職者的種族不同而有差別。
對於自己的工作是物色最佳人選這一點,新晉的白人面試官們都深信不疑。儘管如此,他們仍根據求職者的種族而給予其差別對待——面試官們會坐得離黑人求職者更遠,也較少傳遞出互動的信號,比如在對話過程中進行眼神交流或傾身向前。2016年,該研究的後續工作已經表明,現如今的情況依舊沒有發生變化;此外,這些非言語的友善信號與實驗對象的外顯式態度無關,其運轉不受他們在種族和種族主義方面的公開信仰的影響。
到2016年為止,對於任何一個因為自身種族而受到區別對待的人而言,普林斯頓大學的這個實驗所吐露的種種實情,恐怕與他們從慘痛經歷中所遭受的那些並無二致。在這個實驗中,黑人求職者的待遇遠比不上白人求職者。這種差別不僅體現在面試官們所釋放的非言語信號上,而且體現在面試時間上——分給黑人求職者的面試時間,平均起來少了25%。單單這個就構成一項不公正行為,然而,遭受如此的對待,人們會受到多嚴重的傷害。
對此,沃德的第二個實驗給我們帶來解決問題的“可乘之機”。研究團隊在收集了這些非言語行為的測量數據之後又招募了一些新的志願者,並開展訓練,讓他們養成與原先實驗對象一樣的反應方式。也就是說,原先的參與者怎么對待白人求職者,他們就怎么對待白人求職者:進行眼神交流、微笑、坐得更近以及給予求職者有更長的說話時間。同時,原先的參與者怎么對待黑人求職者,他們也就怎么對待黑人求職者:少進行眼神交流、也少微笑等等。除了僅有的非言語暗示有所不同之外,他們會彬彬有禮、公平正派地對待每一位候選人。
接下來,研究人員從普林斯頓招募了更多的白人大學生來扮演求職者的角色,並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的面試官在非言語方面的反應與第一次實驗中對白人求職者的反應一樣,另一組的面試官則與第一次實驗中對黑人求職者的反應一致。
實驗結果讓我們見證了,關於歧視的預言會自我實現。按照獨立裁判的評判,那些遭受了“黑色”非言語信號的求職者的面試表現較為糟糕。他們在言談上的失誤遠遠多於其他求職者,包括說話猶猶豫豫、口齒不清、錯漏百出,句子還殘缺不全。此外,在面試中間的一段間歇,他們需要重新搬動座椅,這時他們會選擇坐到離面試官更遠的地方。
不難看出,在諸如工作面試這種贏家通吃的情境中,此類差別可能足以令人錯失良機。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中傷實驗參與者表現的非言語差別,也許是我們許多人無意為之的。
再者,普林斯頓大學是世界級的精英大學之一,在其學生中仍然可見這種效應。即便是一名身為特權階層的白人精英,也會因這種境遇而備受折磨;可想而知,對於普通人而言,他們沒有前者的那些優勢,卻要面對令人極度緊張的情形,這種效應的威力會更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