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據法制日報、北京商報等報導,中華遺囑庫近日向社會發布的《2020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大眾對遺囑的接受度正在逐步上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提前立遺囑做好財產規劃,從 2017 年到 2020 年,“80 後”訂立遺囑總人數在四年間翻了將近 7 倍,甚至有 “00 後”已開始立遺囑。與此同時,“微信遺囑”等新形式受到年輕人的關注,不過,相關人士也提醒,“微信遺囑”並不具備法律效力,涉及財產分配的內容仍須訂立合法遺囑,在使用過程中,也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華遺囑庫上線了 “微信遺囑”小程式留言功能。根據《白皮書》,在 2020 年,中華遺囑庫一共收到將近 7 萬份 “微信遺囑”。在疫情最嚴重時,也就是 2020 年 2 月至 3 月,公眾留下 “微信遺囑”的數量最多,最高峰時一天收到上千份。
使用特徵
從2017年到2020年,“80後”訂立遺囑總人數在四年間翻了將近7倍,甚至有“00後”已開始立遺囑。
數據顯示,留下“微信遺囑”的人群中,年齡集中在20-30歲之間,占比38.7%,其次是20歲以下的人群,占比27.4%,該人群中有不少是在讀學生。
“微信遺囑”涉及內容中,34.41%為對愛人和家人的祝福、祈禱,32.72%為向愛人、配偶表白,19.66%為人生經歷和未來展望,11.38%為對自己或親友的鼓勵語,4.83%為立遺囑的原因和想法。
“90後”遺囑內涉及的財產類型,銀行存款占81.61%,房產占71.54%,虛擬財產占21.35%,證券基金占7.31%,保險單占2.67%,公司股權占1.3%。
使用方法
打開“微信遺囑”界面,看到提示文字顯示“本留言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遺囑”。相關留言由中華遺囑庫保管和傳遞給指定的收件人。在收費方面,用戶上傳第一份視頻、錄音、圖片檔案時為免費服務,當上傳第2份-第6份檔案時,依次收費0.8元、2.8元、4.8元、8.8元、9.8元。提示顯示,“收取費用由公明公司所有以折抵開發和受託管理和運營維護費用,如有盈餘由公明公司享有”。
發展狀態
據《白皮書》統計,“微信遺囑”涉及內容中,34.41% 為對愛人和家人的祝福、祈禱,32.72% 為向愛人、配偶表白,19.66% 為人生經歷和未來展望,11.38% 為對自己或親友的鼓勵語,4.83% 為立遺囑的原因和想法。
法律效力
“微信遺囑”是否具備法律效力?
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表示:“民法典繼承編對遺囑的形式有嚴格的要求,法律規定的遺囑形式有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錄像遺囑、公證遺囑、口頭遺囑和列印遺囑。但是,‘微信遺囑’不符合這些規定,因此‘微信遺囑’僅適用於處理非財產性的事務,例如傳遞關愛或者叮囑某些個人事務。中華遺囑庫開通該功能的目的在於,讓大家通過這種更加溫馨的方式傳遞情感。”
從 “90 後”分配財產的內容可以看到,超過 81% 立遺囑的 “90 後”處理的是銀行存款,超過 71% 涉及到房產。陳凱說:“‘90 後’的遺囑中,‘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為突出的特徵。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號等虛擬財產是‘90 後’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其次是證券基金。”
另有律師表示,對於支付寶、微信上的錢款,本質上與銀行存款無異,公眾在設立遺囑安排時要注意款項的查明和分割,由於支付寶、微信餘額存在特殊形式,可以採取由一人繼承,其他繼承人獲得折價款。
此外,對於 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賬號,目前國內這些軟體用戶協定中基本都標明用戶完成註冊登記後只有使用權,所有權歸屬於運營商,這也就意味著,用戶無法通過遺贈、繼承、租賃、受讓等方式轉移這些賬號,無法作為遺產寫進遺囑。在實踐中,這些賬戶非註冊者本人操作可能導致賬號被凍結,一旦出現爭議,則難以獲得運營商配合。
律師提醒,如果有條件還是儘量選擇具有法律效力的方式,以《民法典》中明文規定的遺囑形式進行個人遺囑的訂立,減少遺囑無效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