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建設下民族傳統村落景觀轉型與保護對策研究》是依託昆明理工大學,由毛志睿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循環經濟建設下民族傳統村落景觀轉型與保護對策研究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毛志睿
- 依託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自然環境急劇惡化的情況下,改變人類傳統的高排放、高污染生產和高消耗生活方式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在鄉村建設中如何實現由單向性粗放式經濟向循環經濟發展的轉變,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雲南省將建設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這一國家開放戰略部署- - 循環經濟和民族文化建設是重點,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發展是這兩個重點建設內容的結合點。研究對物質形態的景觀和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進行系統分析,以生活空間- - 鄉土聚落景觀、以生產空間- - 土地利用、以生態空間- - 環境倫理為重點。從規劃學、景觀學、文化學、經濟學、3S技術套用等綜合學科相結合研究農村經濟與村落景觀轉型間的內在調控機制;探討循環經濟建設下民族傳統村落景觀轉型與保護對策。研究擬與地方有關部門合作選點進行研究,擬發表學術論文5-8篇;提交研究報告及村落規劃試點;爭取出版學術專著1-2部。
結題摘要
2011年,國務院給予雲南省國家戰略性政策支持實現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簡稱“兩強一堡”)發展目標。循環經濟建設和民族文化建設是實現此目標的關鍵要素,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是這兩個重點建設要素的結合點。在謀求保護與發展的相平衡的前提下,一要保護好雲南少數民族村落景觀遺產,它是各民族與自然地理融合的文化遺存,記錄著民族歷史文化的信息,保存著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了各民族所擁有的多樣性生存智慧,是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資源。二要探索符合雲南省省情的農村有機更新策略;研究如何將循環經濟與農業相結合,以農業種植業為基礎,發展現代農業、觀光農業、科技養殖業等高附加值產業,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逐步完善醫療、教育、休閒、娛樂等綜合服務改善生活環境,從而吸引人口回流,安居樂業。 分別從自然生態景觀、物質文化景觀、非物質景觀三個層面對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措施進行系統梳理,自然生態景觀的保護主要是要最佳化生態,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物質文化景觀保護採用“有機更新”理論進行改造,儘量維持原有風貌,同時增加建築的可識別性;非物質文化景觀保護則抓住“人”這個核心,從樹立村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升文化自覺的具體策略入手進行動態保護。三者的保護措施互為支撐,從而實現對整體文化景觀的有效保護。傳統村落景觀並非鄉村更新的結構性力量,而是更新過程中引導手段。以村民的需要為出發點,利用當地民眾的力量和資源開展社區共建模式完成自下而上的更新。生活性景觀對應著村民對生活條件改善的訴求;生產性景觀提升對應著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帶來的生產條件的改善;生態性景觀的改善則代表著人地和諧的狀態。 本研究研究選取了數個典型的村落進行了經濟社會問卷調查,對數十棟民居進行實地測繪和物理性能測試,尤其關注地方建築材料的再生循環利用性能。提供了不同地域條件下村落的保護與更新規劃報告,提供相應的傳統民居改造和新民居設計方案,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學術論文5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本土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