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復活的土地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讓流水沖洗得
快要不留痕跡了;
河岸上
春天的腳步所經過的地方,
到處是繁花與茂草;
而從照舟講那邊的叢林裡
也傳出了
忠心於季節的百鳥之
高亢的歌唱。
播種者呵
是應該播種的時候了,
為了我們肯辛勤地勞作
大地將孕育
金色的顆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詩人呀,
也應該拂去往日的憂鬱,
讓希望甦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負傷著的心裡:
因為,我們的曾經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復活了!
——苦難也已成為記憶,
在它溫熱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著的
將是戰鬥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 滬杭路上
創作背景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國國內群情激憤,敵愾同讎,有力地阻止了統治當局的賣國投降的政策。作為一個與時代共命運,對朽笑協人民的情緒和願望有深切體察的詩人,艾青自然以他敏感的心靈感受到了發生在我們古老國土上的巨大變化。
1937年7月6日,艾青在滬杭路車廂里寫下這首《復活的土地》,詩人預言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文學賞析
《復活的土地》雖不足三十行,卻是一首真正意義上的大詩。詩人以渾樸如椽的大筆,純淨而莊重的語言,將一個受盡凌辱的偉大民族正在覺醒奮起的姿態和精神,以及詩人自己“拂去往日的憂鬱”與甦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戰爭的歡欣和誓言,如銘刻碑文似的簡潔而深刻地勾勒了出來。
詩人真切的預感,源於他心中關注民族命運的激情。多年積鬱在胸中的傷痛、憂患和期待,使他的全身心體驗到了歷史風雲變幻的最細緻而敏感的神經。他發現了曙光似的預兆。法國散文大家蒙田把預兆或預言這種現象稱之為“內心騷動的影象”和“神聖的靈感”。艾青也說過,預言是“照亮靈魂的火花”,這一閃的火花使他發現了別人還沒有看見的新事物。
一首大詩,如一條泱泱大河,因為它深沉和寬闊,常常顯得異常的平穩和渾厚,聽不到拒謎悼流動的聲音,更沒有閃動的浪花,它的流動所形成的姿態是整體的,自自然然的。《復活的土地》就具有這種深沉而巨大的藝術審美的氣韻和衝激心靈的力量。它的語言可以說是素淨的散文的,幾乎沒有什麼形容詞,因為任何細碎的形容詞在這首詩里都必然地顯得太乘欠小太淺,就連詩人久久負傷的心和多年遭受的屈辱和苦難,都毫不猶豫地一筆拂去了。然而展讀這首詩,平靜而莊重的詞語,仍讓讀者強烈地感到震撼心魄的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他所顯示的氣韻與節奏,是那些簡單的打擊樂器般的腳韻無法辦到的,它是宏大的交響樂章。它是一個民族赤熱的胸膛和復活的土地深處血的漩流和脈息。
從字面上看,《復活的土地》的灑汗祖騙前三節,是詩人在車廂中眺望青蔥的原野時在心中引起的感觸,詩人看見繁花和茂草,聽見叢林中鳥的歌唱,他祝願播種獲得金色的顆粒,情境是十分的恬靜。然而詩人決不是以觀賞的閒情描寫田園風光,它的每一行素白的文字,都顯示著歷史的深度和那個時代特有的動盪的氣息,預示著土地的復活和民族的覺醒。
有論者把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僅僅歸結為象徵的手法,顯然也是不恰當的,因為它整體地給人的藝術審美力量,絕不是一般的象徵色彩,從第一節的四行詩起,語義和意向就是十分的現實的。詩的最後的兩節,整個情境進一步得到深化和加強,詩人誠摯的自白和決心,頓然使全詩昂奮地飛騰了起來,讀者的情緒也隨之激盪不已,並感悟到土地復活和民族奮起的喜悅,以及迎接戰鬥的嚴峻的意義。
名家點評
詩歌評論家
葉櫓《艾青詩歌欣賞》:“《復活的土地》除了它所體現的那種對生活的新鮮而富有詩意的具體感受而外,在構思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它把詩人的‘情緒’和‘意識’滲透到詩句的字裡行間,使讀者自然而然的不但被他對生活的詩意描繪所浸染,而且接受了他的“情緒”和“意識”的自然牽引而達到藝術目標的彼岸。”
湘西自治州作家協會會員、省作家協會會員向遠:“艾青寫了諸如《復活的土地》……等詩,這些詩,情緒激昂,豪言滿紙,基調十分高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當代作家
劉心武《艾青詩選》:無論是語句,還是創作手法,這首詩都很有特舟狼烏點。詩中的意象有“繁花”“茂草”“百鳥”“白拜迎頌播種者”“戰鬥者”等,這些意象在視覺上具有直觀性,使主題表達得更加透徹、華麗,富有美感;形式上,詩句錯落有致,有一種建築美,整首詩讀起來節奏流暢,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這首詩蘊含著強烈的藝術審美的氣韻,每一行詩句都在預示土地的復活和全民族的覺醒,很容易觸動讀者的心靈。
作者簡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中國現代詩人。原名蔣正涵,號海澄,筆名莪伽、克阿、林壁等,被稱為‘中國詩壇泰斗’。浙江金華人。中國現代詩人。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於1933年,這首詩奠定了他詩歌的基本藝術特徵和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作品被譯成幾十種文字,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詩集。作品有:詩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走向勝利》《啟明星》,長詩《向太陽》等。
因為,我們的曾經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復活了!
——苦難也已成為記憶,
在它溫熱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著的
將是戰鬥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 滬杭路上
創作背景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國國內群情激憤,敵愾同讎,有力地阻止了統治當局的賣國投降的政策。作為一個與時代共命運,對人民的情緒和願望有深切體察的詩人,艾青自然以他敏感的心靈感受到了發生在我們古老國土上的巨大變化。
1937年7月6日,艾青在滬杭路車廂里寫下這首《復活的土地》,詩人預言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文學賞析
《復活的土地》雖不足三十行,卻是一首真正意義上的大詩。詩人以渾樸如椽的大筆,純淨而莊重的語言,將一個受盡凌辱的偉大民族正在覺醒奮起的姿態和精神,以及詩人自己“拂去往日的憂鬱”與甦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戰爭的歡欣和誓言,如銘刻碑文似的簡潔而深刻地勾勒了出來。
詩人真切的預感,源於他心中關注民族命運的激情。多年積鬱在胸中的傷痛、憂患和期待,使他的全身心體驗到了歷史風雲變幻的最細緻而敏感的神經。他發現了曙光似的預兆。法國散文大家蒙田把預兆或預言這種現象稱之為“內心騷動的影象”和“神聖的靈感”。艾青也說過,預言是“照亮靈魂的火花”,這一閃的火花使他發現了別人還沒有看見的新事物。
一首大詩,如一條泱泱大河,因為它深沉和寬闊,常常顯得異常的平穩和渾厚,聽不到流動的聲音,更沒有閃動的浪花,它的流動所形成的姿態是整體的,自自然然的。《復活的土地》就具有這種深沉而巨大的藝術審美的氣韻和衝激心靈的力量。它的語言可以說是素淨的散文的,幾乎沒有什麼形容詞,因為任何細碎的形容詞在這首詩里都必然地顯得太小太淺,就連詩人久久負傷的心和多年遭受的屈辱和苦難,都毫不猶豫地一筆拂去了。然而展讀這首詩,平靜而莊重的詞語,仍讓讀者強烈地感到震撼心魄的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他所顯示的氣韻與節奏,是那些簡單的打擊樂器般的腳韻無法辦到的,它是宏大的交響樂章。它是一個民族赤熱的胸膛和復活的土地深處血的漩流和脈息。
從字面上看,《復活的土地》的前三節,是詩人在車廂中眺望青蔥的原野時在心中引起的感觸,詩人看見繁花和茂草,聽見叢林中鳥的歌唱,他祝願播種獲得金色的顆粒,情境是十分的恬靜。然而詩人決不是以觀賞的閒情描寫田園風光,它的每一行素白的文字,都顯示著歷史的深度和那個時代特有的動盪的氣息,預示著土地的復活和民族的覺醒。
有論者把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僅僅歸結為象徵的手法,顯然也是不恰當的,因為它整體地給人的藝術審美力量,絕不是一般的象徵色彩,從第一節的四行詩起,語義和意向就是十分的現實的。詩的最後的兩節,整個情境進一步得到深化和加強,詩人誠摯的自白和決心,頓然使全詩昂奮地飛騰了起來,讀者的情緒也隨之激盪不已,並感悟到土地復活和民族奮起的喜悅,以及迎接戰鬥的嚴峻的意義。
名家點評
詩歌評論家
葉櫓《艾青詩歌欣賞》:“《復活的土地》除了它所體現的那種對生活的新鮮而富有詩意的具體感受而外,在構思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它把詩人的‘情緒’和‘意識’滲透到詩句的字裡行間,使讀者自然而然的不但被他對生活的詩意描繪所浸染,而且接受了他的“情緒”和“意識”的自然牽引而達到藝術目標的彼岸。”
湘西自治州作家協會會員、省作家協會會員向遠:“艾青寫了諸如《復活的土地》……等詩,這些詩,情緒激昂,豪言滿紙,基調十分高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當代作家
劉心武《艾青詩選》:無論是語句,還是創作手法,這首詩都很有特點。詩中的意象有“繁花”“茂草”“百鳥”“播種者”“戰鬥者”等,這些意象在視覺上具有直觀性,使主題表達得更加透徹、華麗,富有美感;形式上,詩句錯落有致,有一種建築美,整首詩讀起來節奏流暢,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這首詩蘊含著強烈的藝術審美的氣韻,每一行詩句都在預示土地的復活和全民族的覺醒,很容易觸動讀者的心靈。
作者簡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中國現代詩人。原名蔣正涵,號海澄,筆名莪伽、克阿、林壁等,被稱為‘中國詩壇泰斗’。浙江金華人。中國現代詩人。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於1933年,這首詩奠定了他詩歌的基本藝術特徵和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作品被譯成幾十種文字,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詩集。作品有:詩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走向勝利》《啟明星》,長詩《向太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