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師資力量,專業設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保密)專業,科研成果,國家級科研成果,省部級科研成果,教學成果,發展前景,學院領導,
歷史沿革
復旦大學計算機學科的歷史悠遠,可追溯到50年代。50多年來,復旦大學計算機學科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1956年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電子模擬計算機“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1971年開發了我國第一個ALGOL-60編譯器,1985年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X.25分組交換機,1998年提供了我國第一套網際網路監控裝備,等等。此外,在1964年試製成功國內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計算機“602電子計算機”以後,又開發製造了709、719、413、753等一系列型號的計算機。作為中國第一批設立計算機學科的高等院校,復旦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國人在世界計算機學界贏得了一席之地。。
1970年在物理系中開設了計算機專業。1975年成立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系。1977年恢復高考後開始招收4年制學士學位學生。1979年開始招收“計算機軟體”和“計算機套用”專業三年制碩士研究生。1982年成立復旦大學計算中心。1986年設立計算機軟體專業博士點。1995年設立上海市首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計算機軟體專業成為上海市重點學科。1997 年,在上海市研究生教學評估中,復旦計算機軟體和計算機套用兩個專業被評為第一名。
之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設立,並被列入 “985” 工程重點支持。1980年至 2000年,4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或一等獎,26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成立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2002年成立復旦大學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2004年成立“上海市智慧型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2006年成立“國家教育部網路信息安全審計與監控工程中心”。2007年“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專業成為
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5月27日,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正式宣布成立,2011年依託計算機學院的
國家保密學院成立。2012年入選“十二五”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2015年成立“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2014年成立“上海視頻技術與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師資力量
與學科發展同時,產生了一批以
吳立德、
施伯樂、張根度等教授為代表的,在國內外學術界有影響的名師名家。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學緣結構合理、富有學術活力的教學科研隊伍。近年來,成功地完成了新老交替。教師隊伍實現了年輕化、高學歷化和國際化,成為推動學科發展的新的主力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學科結構合理、富有學術活力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在職教職工159人,其中專任教師108人。有教授34人,研究員5人,正高級講師1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人,青年研究員1人,副教授44人,其他副高級職稱1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3人。
學院積極延攬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雙聘”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長期特聘教授3人、短期特聘教授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積極培養優秀中青年在崗教師,1人獲國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1人獲中組部 “
萬人計畫” 青年拔尖人才,2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2人獲教育部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 青年學者稱號。
專業設定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人工智慧|智慧型與智慧型信息處理
學科方向負責人:周水庚 教授
本方向涉及一個傳統而充滿生機且具有廣泛套用的研究領域,即實現具有正常人腦智慧型的計算機系統,這有賴於對智慧型與智慧型信息處理理論、方法與技術的探索與研究。本方向致力於認知模型與算法,機器學習與模式識別的理論、方法及算法,以及在金融信息處理,生物信息處理,社會智慧型與智慧型交通等方面的套用。近年來,得到 973 計畫、863 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教委等的資助。
人工智慧|媒體計算
本方向主要聚焦在多媒體(包括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等)信息處理(包括分析、識別、挖掘、搜尋、過濾、推薦等)、統計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等方面,研究特徵表示、語義提取、數字水印、檢索過濾、分類摘要等理論與方法,並開展網路內容過濾和輿情分析、電視節目檢索、監控視頻圖像識別、網路視頻事件識別等示範套用。
網路與信息安全
學科方向負責人:吳傑 研究員
本方向主要研究包括計算機網路、信息安全、網路編碼、系統管理及測試等理論與技術,以及在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系統管理、寬頻多媒體、無線通信、軟體定義網路、信息物理系統 (CPS)、智慧型電網等方面的套用。本方向承建並運行教育部網路信息安全審計與監控工程研究中心,復旦-日立創新軟體技術聯合實驗室等。
理論計算機科學
本方向注重計算機科學與密碼學的核心科學問題,注重學科交叉,特別是與數學、生物信息學的學科交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計算複雜性理論、算法理論、編碼理論等,並考慮在密碼、通訊、並行計算等方面的套用。
軟體工程
人機互動與服務工程
學科方向負責人:顧寧 教授
本方向是一個跨學科的前沿研究方向,它 “以人為中心”,採用計算科學與社會科學相融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信息社會中人類的群體、組織和社會關係,所處的物理、混合和虛擬的先進計算環境,以及所使用的固定、移動和環繞的普適計算設備,研究人、計算機和環境協同互動中的感知與協作、分析與計算、服務與流程、理解與影響的模型、理論、技術與方法。本方向的研究內容涵蓋人機互動、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協同與社會計算、互動大數據分析、線上社區、社交網路、服務計算、服務工程、業務流程管理、嵌入式系統、普適計算、高性能計算、先進互動與界面技術、智慧型互動環境、可持續計算、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智慧型決策等。
系統軟體與軟體工程技術
學科方向負責人:趙文耘 教授
本方向的研究內容涵蓋軟體工程、系統軟體、電子政務、新型用戶界面等。研究工作包括基於程式和開發數據分析的軟體維護技術、面向移動雲計算的軟體運行時自適應管理、軟體復用與軟體產品線開發方法、系統體系結構、編譯器、虛擬機系統、運行時系統、並行最佳化技術, 以及政府績效管理信息化、虛擬現實、人機互動、網路遊戲和數字媒體等。
數據工程與數據科學
本方向具有近 40 年的研究歷史,以數據為核心,著重研究針對海量的各種類型數據的存儲、管理、訪問、分析和綜合利用方面的技術,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國防預研等國家項目,套用於智慧城市、移動網際網路、大飛機製造、安全、金融、電子商務等領域。現階段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數據科學、海量數據處理平台、複雜結構數據的管理和挖掘方法、非結構數據的管理、大規模知識圖譜、面向移動網際網路的數據安全等。
網路空間安全
“網路空間安全” 學科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8 獲批),是近年來國家重點發展的學科之一。本學科負責人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張新鵬教授,本學科擁有一支富有學術活力的教學科研隊伍,擁有教師 30 人,包括教授 11 名、副教授 11 人,雙聘院士 1 人、國家傑出青年 1 人,青年 973 首席科學家 1 人、青年長江學者 1 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1 人、上海市領軍人才 1 人、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畫 2 人、上海市曙光計畫 2 人、上海市啟明星人才計畫 3 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 3 名、上海市晨光計畫 1 名。本學科還擁有教育部網路信息安全審計與監控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區塊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專業研究機構。
信息安全
該專業培養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現代信息安全領域方面的研究、教學和管理人才。要求學生在掌握紮實、全面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套用技能的基礎上,對信息安全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試驗技能有比較全面的掌握;對現代信息安全技術特別是網路安全技術的專門知識和專門技能有較為深入的掌握,了解這一領域的理論前沿、發展動態和主流技術;具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畢業後可到國家機關與各級信息中心、大中型企業及研究機構、軍事與安全等部門工作,在計算機、通信、電子信息、電子商務、電子金融、電子政務等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開發等工作,或到大學或研究部門繼續深造。
信息安全(保密)專業
該專業依託中央保密委和國家保密局為培養保密專門人才布點在復旦大學的國家保密學院,培養掌握現代信息安全技術及相關學科的複合型保密人才。要求學生在掌握紮實、全面的信息安全技術和套用技能的基礎上對法律、經濟管理、國際政治、新聞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具有較深的理解。了解這一領域的理論前沿、發展動態和主流技術;具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學院畢業生可優先推薦到黨政機關單位任公務員,也可以到軍工企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等單位,從事保密法規理論研究、保密技術開發、保密組織管理、保密教育培訓等工作。或到大學或研究部門繼續深造。
科研成果
復旦大學的計算機學科自建立之日起,其科學研究便始終堅持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學科發展趨勢,堅持服務於國民經濟主戰場,承擔了大量科研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在國際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科研成果。50多年來,獲得百餘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在資料庫、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技術、信息安全、軟體工程、系統結構、算法理論、嵌入式系統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鮮明特色和優勢。並與IBM、Intel、EMC、
日立等國際企業共建了聯合實驗室。
國家級科研成果
榮譽獎勵 | 項目名稱 | 項目完成人員 | 獲獎時間 |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613 工程 | 薛向陽等 | 2007 年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上海市電報局計算機轉報系統 | 施伯樂、夏寬理等 | 1985 年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PE-NET 分組交換實驗網(軍用數據自動交換試驗網) | 張根度等 | 1990 年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青鳥系統開發環境 | 錢樂秋、趙文耘等 | 1998 年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Internet 安全監測設備 | 張世永等 | 2000 年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國家信息安全套用示範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S219 工程) | 張世永等 | 2005 年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基於 Internet 以構件庫為核心的軟體開發平台 | 趙文耘等 | 2006 年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高性能寬頻信息網(3TNet) | 薛向陽等 | 2008 年 |
國家發明二等獎 | 光/熱效應型光碟讀、寫、擦除技術及系統 | 忻鼎稼等 | 1995 年 |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 通用單片機線上仿真器 | 塗時亮、陳章龍等 | 1990 年 |
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 | 關於形狀分析的研究 | 吳立德等 | 1987 年 |
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 | 大型並行超級計算機的同步 | 朱傳琪等 | 1991 年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 形狀分析的一些結果 | 吳立德等 | 1986 年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 神經網路理論與套用基礎研究——神經網路知識處理與性能研究 | 何永保等 | 1998 年 |
國家安全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Internet 安全監測設備 | 張世永等 | 1999 年 |
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 | 虛擬機運行支撐關鍵技術與套用 | 陳海波 | 2014 年 |
省部級科研成果
榮譽獎勵 | 項目名稱 | 項目完成人員 | 獲獎時間 |
電子部科技進步特等獎 | COSA 國產系統軟體平台 | 高傳善等 | 1996 年 |
電子部科技進步特等獎 | 青鳥系統開發環境 | 錢樂秋、趙文耘等 | 1996 年 |
機械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PE-NET 分組交換實驗網(軍用數據自動交換試驗網) | 張根度等 | 1989 年 |
機械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軍用數據網 X.25 規程式端 | 張根度、劉大宏、荊金華、劉光奇等 | 1991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上海市圖書館新館計算機管理系統 | 施伯樂、高傳善等 | 1998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新型資料庫技術及其套用 | 施伯樂等 | 2002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語義視頻信息檢索的關鍵技術及套用系統 | 吳立德、薛向陽等 | 2004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高性能寬頻信息網(3TNet)關鍵技術 | 薛向陽等 | 2007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下一代廣播電視網路(NGB) 重大工程 | 薛向陽等 | 2013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基於網宿全球混合雲架構的 CDN 及 P2P 內容最佳化分發平台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 呂智慧、吳傑等 | 2015 年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編碼理論中若干問題的研究及套用 | 闞海斌等 | 2011 年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面向大眾的城市交通按需服務的關鍵技術及其套用平台 | 周水庚等 | 2011 年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空間信息集成、管理與挖掘的新技術及其在數字工程中的套用推廣 | 周水庚等 | 2011 年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複雜結構數據的管理和分析技術 | 汪衛、王鵬、肖仰華、周向東、施伯樂 | 2012 年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網路計算環境下的虛擬機運行支撐關鍵技術與套用 | 臧斌宇等 | 2012 年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布爾函式、序列、網路編碼的研究 | 闞海斌、王新、趙進 | 2013 年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網際網路高速內容管控系統 | 薛向陽、馮瑞、張奇等 | 2013 年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視頻內容識別理論與方法 | 姜育剛 | 2015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並行分散式計算機監測系統 MS-1/OM/ATE | 彭澄廉、吳百鋒等 | 1997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 光華 S_Audit 安全審計系統 | 張世永等 | 2001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 網路安全審計監管技術 | 張世永等 | 2003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 基於緩衝控制和速率平滑的主從式可擴展跨平台流媒體伺服器 | 葉德建等 | 2005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 可運營管理的大規模流媒體內容分發網路研究與套用 | 吳傑等 | 2009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 面向寬頻網路的互動媒體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 薛向陽、金城 | 2011 年 |
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 | 編碼與信息安全中若干問題的研究 | 闞海斌、陸佩忠、李偉 | 2011 年 |
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 複雜網路模型與基於馬爾科夫鏈的擴散理論及行為研究 | 章忠志、周水庚、關佶紅 | 2013 年 |
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 | 布爾函式、序列、網路編碼的基礎研究 | 闞海斌 | 2014 年 |
上海市自然科學三等獎 | 圖像超解析度與遠距離視頻監控研究 | 張軍平 | 2014 年 |
教學成果
50多年來,培養了各種層次各種類別的優秀學生一萬餘人。畢業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不乏傑出的科學家、教授、工程師、企業家、社會活動家等。先後出版各類教材、著/譯作數百部,獲得了一批國家和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勵。與一些國際著名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聯合培養和科研合作關係。
學院每年 30%左右的優秀本科畢業生遠赴海外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其中不乏世界一流名校,如史丹福大學、耶魯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康奈爾大學等。本科生就業率一直位於全校各專業前列,研究生就業率常年保持接近 100% 的高水平。學院的畢業生不僅成為谷歌、微軟、IBM、百度、騰訊等國內外知名 IT 企業的優秀人才,而且憑藉通用的計算機能力進入各級政府事業單位及金融領域工作,如各大銀行、基金和證券公司等。
學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辦學育人質量。積極開展師風師德教育,邀請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作 “為人、為學、為師” 系列主題報告,選樹 “三好” 研究生團隊典型,“自然語言處理” 研究團隊和 “智慧型系統安全” 研究團隊分獲校 “十佳” 導學團隊特色獎和 “十佳” 導學團隊獎。積極開展 “基礎拔尖人才培養計畫” 和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 試點,組建程式設計類等 12 個教學團隊。不斷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擴大工程碩士招生,試點工程博士招生,激發學生學術潛能和學術規範養成,獲中國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 項,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 2 篇、優秀碩士論文 4 篇。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成果豐碩,教師發表教學論文 14 篇,出版教材、譯著、專著 32 部,新增各類教學獎項 17 項,其中《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的工程技術大類本科生數學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 位教師獲教育部 “高校計算機專業優秀教師計畫嘉獎”。大力推進 “三全育人” 工作,強化專業教師、導師和輔導員之間的配合,與業界合作開展學生專業認知度和認同感教育,i 創學生生涯工作室被評為上海市生涯教育工作室。學生在 ACM-ICPC、XCTF、“創青春” 和 “網際網路+” 等競賽中屢創佳績,“創客” 馬拉松等活動廣受好評,“1024” 整數節成為學生文化活動品牌。
發展前景
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成立,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標誌著復旦大學計算機學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學院將進一步整合復旦大學計算機學科的現有力量,發揮復旦大學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加快引進和培養的力度,擴大學術隊伍規模。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學科發展趨勢,瞄準國家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通過理論與套用結合、學科交叉和廣泛的合作與聯合,堅持並發揚原始創新能力、理工結合、國際化、科研成果轉化等四個方面的特色。爭取在學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教學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經過若干年的不懈努力,將復旦大學計算機學科建設成為具有較高國際學術聲譽和影響力,在若干研究方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計算機學科。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 | 許曉茵 |
院長 | 王曉陽 |
副院長 | 薛向陽 |
副院長 | 汪 衛 |
副院長 | 趙一鳴 |
黨委副書記 | 厲家鼎 |
黨委副書記 | 張玥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