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百年志上卷

《復旦大學百年志上卷》是《復旦大學百年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復旦大學百年志上卷
  • 作者:《復旦大學百年志》編纂委員會
  • ISBN:7-309-04465-7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9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的內容包括學校沿革、領導體制與組織機構、院系、學科建設、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德育、體育與校園文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理科、醫科科學研究。

作品目錄

封面
復旦大學百年志(1905-2005)上卷
《復旦大學百年志》編纂委員會
著作權頁
圖片
孫中山先生1923年為《復旦年利》的題詞
復旦大學校舍於江灣今址之奠基石(1920年)
馬相伯 復旦大學創始人 1905年-1906年和1910年-1912年任復旦公學校長
顏福慶 上海醫學院創始人 1927年7月-1938年任上海醫學院院長
嚴復 1906年-1907年任復旦公學第二任校長
夏敬觀 1907年-1909年任復旦公學第三任校長(監督)
高鳳謙 1909年-1910年任復旦公學第四任校長(監督)頁刪愉
李登輝 復旦大學奠基人之一1913年-1918年、1919年-1924年和1925年-1936年任復旦大學校長
郭任遠 1924年7月-1925年3月任復旦大學代理校長
錢新之 1936年8月-1940年5月任復旦大學代理校長
吳南軒 1940年5月-1943年2月任復旦大學校長
章益 1943年2月-1949年7月任復旦大學校長
于右任校友
邵力子校友任復旦校董時留影
畢業於生系的校友均系少乘煮元一級教授和一級研究員(徐豐彥供稿)
竺可楨校友
1923年復旦大學第一位研究生蔡樂生導師為郭任遠博士
費鞏烈士,經濟系畢業,1945年3月自組拳拘悼浙大來校講學途中被特務綁架,旋遇害
黃天烈士,原名黃廷材,外文系畢業,1945年7月在晉察冀邊區抗戰前線犧牲
陳以文烈士,化學系高材生,中共黨員,從事川東農村武裝工作,1948年被捕,1949年11月被害於重慶嵐埡
胡其芬烈士,原名胡永萱、胡南,新聞系肄業,1947年任中共重慶區委婦委書記,1948年4月被捕,1949年11月27日被害於渣滓洞
王朴烈士,新聞系畢業,1947年任中共重慶北區工委宣傳委員,兼管統戰工作,1949年4月被捕,10月被害於重慶大坪
胡作霖戰士,新聞系畢業,中共黨員,任重慶《新民報》記者,1948年6月被捕,1949年11月27日被害於渣滓洞
1951年春探凝端,毛澤東主席應陳望道校長之請為復旦大學題寫校名
1961年9月,毛澤東主席在上海接見陳望道教授(右一)、周谷城教授(右二)
1961年5月,毛澤東主席接見蘇步青教授(左一),中立者為周信芳先生
1961年5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上海接見陳望道教授(左三)、周谷城教授(左二)
1957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上海虹口體育場接見復旦大學體育部周達雲教授(右一)
196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在北京全國高校科技研究成果展覽會上參觀復旦大學新型電光源展品
198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接見周谷城教授
1979年7月,鄧小平與在黃山瀏覽時巧遇的復旦大學新聞系學生合影
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復旦大學題詞
黨委書記泰紹德(左一,時任《解放日報》總編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接見(1997年)
1999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訪問時,接見正在該大學訪問的校長王生洪
2000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殃凝籃在浦東軟體園參觀復旦金仕達計算機有限公司展台
200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視察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鵬視察復旦大學,校狼察奔長謝希德(右一)在座
1989年11月16日,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朱鎔基與復旦大學師生座談,黨委書記林克(右一)、校長華中一(左二)在座
199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左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左一),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右二),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左三),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右一)等視察復旦大學
199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左一)等視察復旦大學學生自助超市
200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采檔國(右二)等視察復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市第二屆工業博覽會上的展位
200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左二),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右二)等視察復旦科技園和復旦光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黃菊(中)在黨委書記程天權(後排右一)、校長楊福家(後排左一)陪同下,視察遺傳學研究所
2001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前右二)等視察復旦大學神經生物研究所
1994年,國務委員宋健(中)視察復旦大學
2001年9月20日,教育部部長陳至立(中)視察復旦大學化學系
2000年9月,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陳良宇(左二)、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左煥琛(右二)視察復旦光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同、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左一)看望談家楨院士。在旁的有談家楨的學生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許田教授(右一)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教授(後中)
2003年5月,上海市市長韓正(右二)等視察復旦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4月,上海市政協主席王力平(左一)、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左三)等視察復旦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8月,上海市政協主席蔣以任(右三)一行視察復旦光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49年6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管會代表李正文(後任校黨委書記)宣讀接管復旦大學命令
張志讓 解放後復旦大學首屆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望道 解放後復旦大學首屆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2年10月-1966年12月任校長
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陳望道為復旦大學校長的通知書
楊西光 1956年9月-1966年1月任黨委書記
王零 1966年1月-1966年12月任代理黨委書記
蘇步青 1978年7月-1983年1月任校長
夏征農 1978年7月-1980年11月任黨委第一書記
盛華 1979年12月-1984年3月任黨委書記
謝希德 1983年1月-1988年11月任校長
林克 1984年3月-1991年6月任黨委書記
華中一 1988年12月—1993年2月任校長
錢冬生 1991年6月-1995年8月任黨委書記
楊福家 1993年2月-1998年12月任校長
程天權 1995年8月-1998年12月任黨委書記
秦紹德 1999年1月起任黨委書記
王生洪 1999年1月起任校長
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陳望道教授
郭紹虞教授在全神貫注編寫《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國歷史學會會長周谷城教授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譚其驤教授(右一)與工作人員研究《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繪製
蔡尚思教授在修訂《中國思想研究法》
蔣學模教授編寫的《政治經濟學》已出版1800多萬冊
三代師生,四位院乾:蘇步青、谷超豪(右一)、胡和生(左一)、李大潛教授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盧鶴紱教授在作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顧翼東教授(中)在指導實驗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周同慶教授(右)在實驗室進行X光管研究工作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談家楨教授(右)在實驗室
參加研製“甲種分離膜”的李郁芬(左一)、李長林教授在研討工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中偉教授在作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鄧景發教授(中)接待外國同行
傑出教授陸谷孫
陸谷孫教授主編的《英漢大詞典》
傑出教授章培恆
傑出教授王滬寧
1958年復旦師生自行設計,1960年成功製造的我國第一台質子靜電加速器
1956年5月,我國自製的第一台電子模擬計算機在復旦大學誕生
1987年,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
1965年,電光源專家蔡祖泉介紹研製成功的新光源
1991年建成三束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分部)
1990年正式向國內外開放的基於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開放實驗室
乾福熹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谷超豪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郝柏林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談家楨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吳浩青 1980年光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胡和生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雄里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福家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玉東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湯釗猷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大潛 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學礎 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范滇元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自尹 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灝珠 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汝鈐 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迅 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威琪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聞玉梅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賀福初 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春輝 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洪家興 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陶瑞寶 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玉良 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復旦大學“211工程”部門預審(1994年)
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復旦大學簽字儀式(1999年)
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合併大會(2000年)
合併後復旦大學黨政領導(2000年)
“談家楨星”命名典禮(2001年)
復旦大學醫學院與香港大學醫學院聯合成立臨床藥物試驗中心(2002年)
周谷城教授在復旦大學八十周年校慶儀式上講話左起:胡立教、謝希德、周谷城、林克(1985年5月)
復旦大學第一屆世界校友聯誼會(1990年 香港)
出席復旦大學第二屆世界校友聯誼會左起:錢冬生、蘇步青、王零、華中一、陳至立(1992年5月)
在復旦大學第三屆世界校友聯誼會開幕式主席台上 左起:百歲老人孫越崎學長、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校友、校長楊福家、台北復旦校友會理事長劉昌平先生(1993年)
為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銅像揭幕 左一為校長華中一,左二為馬相伯孫女(1992年)
台灣校友李煥先生(左一)採訪(2002年)
1957年,校長陳望道(中)在上海市舉行的歡迎酒會上感謝蘇聯伏羅希洛夫主席(左二)贈書給復旦大學。左三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院長陳同生
1980年10月,校長蘇步青(中)會見訪問復旦大學的法國總統德斯坦(前排左二)
1980年10月,迎接法國總統德斯坦訪問復旦大學,右起為蘇步青、德斯坦、胡曲園、谷超豪
1984年,美國總統里根(左一)訪問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在座
1984年,美國總統里根與蔣學模教授(左一)握手
198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宇教授(右二)成為復旦大學第一位外籍名譽博士
198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與復旦師生座談
199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與復旦研究生在一起座談
2000年4月,復旦大學主辦21世紀大學協會第四屆年會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著名數學家、復旦大學名譽教授陳省身(右一)在復旦大學作學術報告,谷超豪院士在座(1994年)
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復旦大學作“未來之路”演講(1996年)
藝術家謝晉在復旦學生中(1995年)
研究生文藝匯演(1988年)
1963年七大城市高校女排賽中復旦女排榮獲冠軍
外國留學生演中國京劇(1996年)
藝術體操隊演出(1989年)
1993年“獅城舌戰”中復旦大學辯論隊一舉奪魁,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頒發團體冠軍獎盃
慶賀復旦學生取得“挑戰杯”三連冠(2002年)
2004年6月30日,國務委員陳至立(前左一)觀看由復旦劇社創作並演出的話劇《托起明天的太陽》,並接見優秀志願者代表馮艾(握手者)
前言
凡例
目錄
第一編 學校沿革
第一章 創立經過
附文獻輯錄
第二章 公學時期
附文獻輯錄
第三章 私立大學時期
第一節 民主治校和“學術獨立,思想自由”
第二節 反帝愛國鬥爭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活動
第三節 抗戰爆發後的渝滬兩地辦學
第四章 國立大學時期
第一節 從國立到抗戰勝利後的復員
第二節 各系科的發展和教學特點
第三節 愛國民主運動和中共黨組織的活動
第五章 解放初期
第一節 接管後的教學
第二節 院系大調整
第三節 向科學進軍
第四節 倡導全面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第五節 經過“左”的曲折,開始調整
第六章 六七十年代
第一節 貫徹“高教六十條”,探索教育規律
第二節 “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
第三節 逆境中的教學與科研
第四節 撥亂反正,工作重點轉移
第七章 八十年代
第一節 改善領導,改革管理
第二節 深化教學改革,重視學生能力培養
第三節 強化科學研究,追蹤世界先進水平
第四節 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維護學校穩定
第八章 九十年代
第一節 制定改革與發展綱要
第二節 人才梯隊建設
第三節 教育工作的新成果
第四節 後勤社會化改革
第五節 面向全國,服務上海,發展復旦
第九章 進入新世紀
第一節 明確目標,抓住機遇,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第二節 加強學科建設,確立新的學科布局
第三節 以科研為主導,提高核心競爭力
第四節 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第五節 深化改革,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第六節 以創新的精神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第七節 加強規劃和整合,促進附屬醫院發展
第八節 推進國際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九節 把握髮展機遇,推動校園建設
第十節 籌備百年校慶,弘揚復旦精神
第二編 領導體制與組織機構
第一章 領導體制
第一節 隸屬關係
第二節 領導體制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組織
第一節 黨代會與黨委會
第二節 紀律檢查委員會
第三節 黨委部門
第四節 分黨委、黨總支、直屬支部
第三章 行政組織
第一節 校董會
第二節 校長
第三節 秘書長、教務長、總務長
第四節 院、系、所和中心
第四章 校級委員會
第一節 校務委員會
第二節 學術委員會
第三節 學位委員會
第四節 其他專門委員會(組)
第五章 行政職能部門
第一節 校長辦公室
第二節 學科建設辦公室
第三節 百年校慶籌備工作辦公室
第四節 重大項目建設辦公室
第五節 人事處
第六節 研究生院
第七節 教務處
第八節 科學技術處
第九節 文科科研處
第十節 醫院管理處
第十一節 外事處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
第十二節 對外聯絡與發展處
第十三節 校園信息化辦公室
第十四節 退休教職工管理委員會
第十五節 財務處
第十六節 產業化與校產管理辦公室
第十七節 資產管理處
第十八節 後勤辦公室
第十九節 總務處
第二十節 基本建設處
第二十一節 楓林校區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
第二十二節 張江校區建設辦公室與管理委員會
第二十三節 江灣校區建設辦公室
第二十四節 研究室
第二十五節 留學生辦公室
第三編 院系
第一章 人文學院
人文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
歷史學系
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哲學系
第二章 經濟學院
經濟學院
經濟學系
世界經濟系
國際金融系
保險學系
公共經濟學系
第三章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國際政治系
政治學系
公共行政系
第四章 法學院
第五章 新聞學院
新聞學院
新聞學系
廣播電視學系
廣告學系
傳播學系
第六章 外文學院
外文學院
英語語言文學系
日語語言文學系
法語語言文學系
德語語言文學系
俄語語言文學系
朝鮮語言文學系
大學英語教學部
翻譯系
第七章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社會學系
社會工作學系
心理學系
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系
第八章 藝術教育中心
第九章 數學科學學院
第十章 物理學系
第十一章 化學系
第十二章 高分子科學系
第十三章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第十四章 生命科學學院
第十五章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工程系
微電子學系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
光科學與工程系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
軟體學院
微電子研究院
第十六章 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
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系
光源與照明工程系
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第十七章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
管理科學系
產業經濟學系
統計學系
會計學系
企業管理學系
財務金融系
市場行銷系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
第十八章 上海醫學院
上海醫學院
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
病理學系
病原生物學系
生理與病理生理學系
藥理學系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免疫學系
細胞與遺傳醫學系
神經生物學系
法醫學系
內科學系
外科學系
婦產科學系
兒科學系
眼科學系
耳鼻喉科學系
臨床診斷學系
精神衛生學系
麻醉學系
腫瘤學系
影像醫學系
口腔醫學系
皮膚病與性病學系
神經病學系
中西醫結合系
康復與運動醫學系
全科醫學系
第十九章 公共衛生學院
第二十章 藥學院
1992-2003年藥學院課題、經費、發表論文統計表
第二十一章 護理學院
第二十二章 繼續教育學院
復旦大學函授、夜大學、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生及考試課程統計
第二十三章 網路教育學院
第二十四章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1974-2003年復旦大學外國留學生在校人數統計
2003年復旦大學各院系外國留學生人數統計
第二十五章 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
第二十六章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第二十七章 社會科學基礎部
第二十八章 附屬單位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興中學(1960-1966)
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附屬國小
第二十九章 已停辦院系
土木工程學系
農學院
物理二系
復旦大學分校
第四編 學科建設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學科建設和發展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學科與專業布局的調整
第三章 重點學科建設
第一節 1987年首批國家重點學科
第二節 上海市和學校重點學科
第三節 2001年新一輪國家重點學科
第四章 “九五”“211工程”建設
第一節 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節 建設項目的內容和管理
第三節 建設項目的成效和驗收
第五章 “985工程”學科建設
第一節 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節 建設項目的內容和管理
第三節 項目建設的成效和驗收
第六章 “十五”“211工程”建設
第一節 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節 建設項目的內容和管理
第三節 建設項目的啟動和中期檢查
第五編 本科生教育
第一章 專業設定
第一節 專業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專業設定的發展與調整
第三節 專科專業設定
第四節 第二學士學位專業設定
第二章 教學計畫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學制和時間安排
第三節 課程設定
第四節 教學計畫的制訂與修訂
第三章 教學改革
第一節 教學改革過程
第二節 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
第三節 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第四章 教學管理
第一節 教學管理制度
第二節 教學質量調查與評估
第三節 教學管理機構
第五章 招生
1950-1951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1952-1965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1970-1976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1977-1988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1989-1998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1999-2004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第六章 畢業生去向、分配與就業
第一節 畢業生去向
第二節 畢業生分配
第三節 畢業生就業
第六編 研究生教育
第一章 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及特點
第一節 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研究生教育的特點
第二章 專業設定和導師
第一節 學科、專業設定及調整
第二節 導師隊伍建設
第三章 招生
第一節 招生的原則與編制
第二節 碩士生招生
第三節 博士生招生
第四節 研究生班招生
第五節 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
第六節 選拔方式的改進
第七節 招生規模的擴大
第八節 招生工作改革
第四章 培養目標與措施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培養方案與個人培養計畫
第三節 博士生培養方案
第四節 課程設定和教學要求
第五節 科研和學位論文選題與開題
第六節 考核與管理
第五章 學籍管理及就業
第一節 學籍管理
第二節 畢業生就業
第六章 學位制度
第一節 學位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學位授予標準
第三節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入選
第四節 名譽博士學位
第五節 學位工作改革
第七章 博士後制度
第一節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第二節 管理工作
第三節 博士後工作改革
第八章 管理與研究
第一節 管理隊伍建設
第二節 健全規章制度
第三節 研究生教育研究
第七編 德育、體育與校園文化
第一章 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
第一節 1905-1949年愛國道德教育
第二節 1949-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節 1984年後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節 實踐與調研
第五節 成果與榮譽
第六節 研究生德育
第二章 政治理論課的設定與改革
一、課程設定和教學的要求
二、教學組織
三、學科建設
四、教材和科研成果
五、師資
第三章 體育
第一節 體育教學
第二節 校運動隊
第三節 組織機構、教師隊伍與教學設施
第四節 民眾性體育活動
第四章 校園文化
第一節 解放前的校園文娛活動
第二節 1949-1989年校園文化
第三節 90年代後的校園文化
第八編 人文社會科學研
第一章 1905-1949年學術成果
第二章 1949-1978年研究機構和學術成果
第一節 研究機構
第二節 學術成果
第三章 1978年後的研究機構
第一節 研究院、所(室)、中心的發展
第二節 編制、經費相對獨立的研究院、中心、所
第四章 1978年後的研究項目
第一節 1978-1988年研究項目
第二節 1989-2004年研究項目
第五章 1978年後的獲獎學術成果
第一節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五個一工程獎”
第二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第三節 上海市獎項
第四節 其他獲獎成果
第五節 重要成果簡介
第六章 學術交流活動
第七章 研究刊物
第九編 理科、醫科科學研究
第一章 科研的初創和發展
第二章 科研機構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部分重要科研機構簡介
第三章 研究課題
第一節 1949-1957年研究課題
第二節 1958-1965年研究課題
第三節 1966-1976年研究課題
第四節 1977-1988年研究課題
第五節 1989-2002年研究課題
第六節 研究經費
第四章 科研成果與轉化
第一節 1953-1957年科研成果
第二節 1958-1965年科研成果
第三節 1966-1976年科研成果
第四節 1977-1988年科研成果
第五節 1989-2003年科研成果
第六節 典型成果簡介
第七節 論文
第八節 專利
第五章 學術活動與學術刊物
第一節 校內學術活動
第二節 學術刊物
196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在北京全國高校科技研究成果展覽會上參觀復旦大學新型電光源展品
198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接見周谷城教授
1979年7月,鄧小平與在黃山瀏覽時巧遇的復旦大學新聞系學生合影
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復旦大學題詞
黨委書記泰紹德(左一,時任《解放日報》總編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接見(1997年)
1999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訪問時,接見正在該大學訪問的校長王生洪
2000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浦東軟體園參觀復旦金仕達計算機有限公司展台
200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視察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鵬視察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右一)在座
1989年11月16日,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朱鎔基與復旦大學師生座談,黨委書記林克(右一)、校長華中一(左二)在座
199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左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左一),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右二),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左三),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右一)等視察復旦大學
199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左一)等視察復旦大學學生自助超市
200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右二)等視察復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市第二屆工業博覽會上的展位
200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左二),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右二)等視察復旦科技園和復旦光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黃菊(中)在黨委書記程天權(後排右一)、校長楊福家(後排左一)陪同下,視察遺傳學研究所
2001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前右二)等視察復旦大學神經生物研究所
1994年,國務委員宋健(中)視察復旦大學
2001年9月20日,教育部部長陳至立(中)視察復旦大學化學系
2000年9月,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陳良宇(左二)、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左煥琛(右二)視察復旦光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同、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左一)看望談家楨院士。在旁的有談家楨的學生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許田教授(右一)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教授(後中)
2003年5月,上海市市長韓正(右二)等視察復旦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4月,上海市政協主席王力平(左一)、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左三)等視察復旦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8月,上海市政協主席蔣以任(右三)一行視察復旦光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49年6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管會代表李正文(後任校黨委書記)宣讀接管復旦大學命令
張志讓 解放後復旦大學首屆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望道 解放後復旦大學首屆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2年10月-1966年12月任校長
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陳望道為復旦大學校長的通知書
楊西光 1956年9月-1966年1月任黨委書記
王零 1966年1月-1966年12月任代理黨委書記
蘇步青 1978年7月-1983年1月任校長
夏征農 1978年7月-1980年11月任黨委第一書記
盛華 1979年12月-1984年3月任黨委書記
謝希德 1983年1月-1988年11月任校長
林克 1984年3月-1991年6月任黨委書記
華中一 1988年12月—1993年2月任校長
錢冬生 1991年6月-1995年8月任黨委書記
楊福家 1993年2月-1998年12月任校長
程天權 1995年8月-1998年12月任黨委書記
秦紹德 1999年1月起任黨委書記
王生洪 1999年1月起任校長
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陳望道教授
郭紹虞教授在全神貫注編寫《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國歷史學會會長周谷城教授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譚其驤教授(右一)與工作人員研究《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繪製
蔡尚思教授在修訂《中國思想研究法》
蔣學模教授編寫的《政治經濟學》已出版1800多萬冊
三代師生,四位院乾:蘇步青、谷超豪(右一)、胡和生(左一)、李大潛教授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盧鶴紱教授在作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顧翼東教授(中)在指導實驗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周同慶教授(右)在實驗室進行X光管研究工作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談家楨教授(右)在實驗室
參加研製“甲種分離膜”的李郁芬(左一)、李長林教授在研討工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中偉教授在作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鄧景發教授(中)接待外國同行
傑出教授陸谷孫
陸谷孫教授主編的《英漢大詞典》
傑出教授章培恆
傑出教授王滬寧
1958年復旦師生自行設計,1960年成功製造的我國第一台質子靜電加速器
1956年5月,我國自製的第一台電子模擬計算機在復旦大學誕生
1987年,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
1965年,電光源專家蔡祖泉介紹研製成功的新光源
1991年建成三束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分部)
1990年正式向國內外開放的基於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開放實驗室
乾福熹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谷超豪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郝柏林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談家楨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吳浩青 1980年光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胡和生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雄里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福家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玉東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湯釗猷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大潛 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學礎 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范滇元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自尹 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灝珠 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汝鈐 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迅 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威琪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聞玉梅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賀福初 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春輝 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洪家興 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陶瑞寶 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玉良 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復旦大學“211工程”部門預審(1994年)
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復旦大學簽字儀式(1999年)
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合併大會(2000年)
合併後復旦大學黨政領導(2000年)
“談家楨星”命名典禮(2001年)
復旦大學醫學院與香港大學醫學院聯合成立臨床藥物試驗中心(2002年)
周谷城教授在復旦大學八十周年校慶儀式上講話左起:胡立教、謝希德、周谷城、林克(1985年5月)
復旦大學第一屆世界校友聯誼會(1990年 香港)
出席復旦大學第二屆世界校友聯誼會左起:錢冬生、蘇步青、王零、華中一、陳至立(1992年5月)
在復旦大學第三屆世界校友聯誼會開幕式主席台上 左起:百歲老人孫越崎學長、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校友、校長楊福家、台北復旦校友會理事長劉昌平先生(1993年)
為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銅像揭幕 左一為校長華中一,左二為馬相伯孫女(1992年)
台灣校友李煥先生(左一)採訪(2002年)
1957年,校長陳望道(中)在上海市舉行的歡迎酒會上感謝蘇聯伏羅希洛夫主席(左二)贈書給復旦大學。左三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院長陳同生
1980年10月,校長蘇步青(中)會見訪問復旦大學的法國總統德斯坦(前排左二)
1980年10月,迎接法國總統德斯坦訪問復旦大學,右起為蘇步青、德斯坦、胡曲園、谷超豪
1984年,美國總統里根(左一)訪問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在座
1984年,美國總統里根與蔣學模教授(左一)握手
198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宇教授(右二)成為復旦大學第一位外籍名譽博士
198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與復旦師生座談
199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與復旦研究生在一起座談
2000年4月,復旦大學主辦21世紀大學協會第四屆年會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著名數學家、復旦大學名譽教授陳省身(右一)在復旦大學作學術報告,谷超豪院士在座(1994年)
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復旦大學作“未來之路”演講(1996年)
藝術家謝晉在復旦學生中(1995年)
研究生文藝匯演(1988年)
1963年七大城市高校女排賽中復旦女排榮獲冠軍
外國留學生演中國京劇(1996年)
藝術體操隊演出(1989年)
1993年“獅城舌戰”中復旦大學辯論隊一舉奪魁,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頒發團體冠軍獎盃
慶賀復旦學生取得“挑戰杯”三連冠(2002年)
2004年6月30日,國務委員陳至立(前左一)觀看由復旦劇社創作並演出的話劇《托起明天的太陽》,並接見優秀志願者代表馮艾(握手者)
前言
凡例
目錄
第一編 學校沿革
第一章 創立經過
附文獻輯錄
第二章 公學時期
附文獻輯錄
第三章 私立大學時期
第一節 民主治校和“學術獨立,思想自由”
第二節 反帝愛國鬥爭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活動
第三節 抗戰爆發後的渝滬兩地辦學
第四章 國立大學時期
第一節 從國立到抗戰勝利後的復員
第二節 各系科的發展和教學特點
第三節 愛國民主運動和中共黨組織的活動
第五章 解放初期
第一節 接管後的教學
第二節 院系大調整
第三節 向科學進軍
第四節 倡導全面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第五節 經過“左”的曲折,開始調整
第六章 六七十年代
第一節 貫徹“高教六十條”,探索教育規律
第二節 “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
第三節 逆境中的教學與科研
第四節 撥亂反正,工作重點轉移
第七章 八十年代
第一節 改善領導,改革管理
第二節 深化教學改革,重視學生能力培養
第三節 強化科學研究,追蹤世界先進水平
第四節 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維護學校穩定
第八章 九十年代
第一節 制定改革與發展綱要
第二節 人才梯隊建設
第三節 教育工作的新成果
第四節 後勤社會化改革
第五節 面向全國,服務上海,發展復旦
第九章 進入新世紀
第一節 明確目標,抓住機遇,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第二節 加強學科建設,確立新的學科布局
第三節 以科研為主導,提高核心競爭力
第四節 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第五節 深化改革,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第六節 以創新的精神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第七節 加強規劃和整合,促進附屬醫院發展
第八節 推進國際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九節 把握髮展機遇,推動校園建設
第十節 籌備百年校慶,弘揚復旦精神
第二編 領導體制與組織機構
第一章 領導體制
第一節 隸屬關係
第二節 領導體制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組織
第一節 黨代會與黨委會
第二節 紀律檢查委員會
第三節 黨委部門
第四節 分黨委、黨總支、直屬支部
第三章 行政組織
第一節 校董會
第二節 校長
第三節 秘書長、教務長、總務長
第四節 院、系、所和中心
第四章 校級委員會
第一節 校務委員會
第二節 學術委員會
第三節 學位委員會
第四節 其他專門委員會(組)
第五章 行政職能部門
第一節 校長辦公室
第二節 學科建設辦公室
第三節 百年校慶籌備工作辦公室
第四節 重大項目建設辦公室
第五節 人事處
第六節 研究生院
第七節 教務處
第八節 科學技術處
第九節 文科科研處
第十節 醫院管理處
第十一節 外事處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
第十二節 對外聯絡與發展處
第十三節 校園信息化辦公室
第十四節 退休教職工管理委員會
第十五節 財務處
第十六節 產業化與校產管理辦公室
第十七節 資產管理處
第十八節 後勤辦公室
第十九節 總務處
第二十節 基本建設處
第二十一節 楓林校區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
第二十二節 張江校區建設辦公室與管理委員會
第二十三節 江灣校區建設辦公室
第二十四節 研究室
第二十五節 留學生辦公室
第三編 院系
第一章 人文學院
人文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
歷史學系
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哲學系
第二章 經濟學院
經濟學院
經濟學系
世界經濟系
國際金融系
保險學系
公共經濟學系
第三章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國際政治系
政治學系
公共行政系
第四章 法學院
第五章 新聞學院
新聞學院
新聞學系
廣播電視學系
廣告學系
傳播學系
第六章 外文學院
外文學院
英語語言文學系
日語語言文學系
法語語言文學系
德語語言文學系
俄語語言文學系
朝鮮語言文學系
大學英語教學部
翻譯系
第七章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社會學系
社會工作學系
心理學系
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系
第八章 藝術教育中心
第九章 數學科學學院
第十章 物理學系
第十一章 化學系
第十二章 高分子科學系
第十三章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第十四章 生命科學學院
第十五章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工程系
微電子學系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
光科學與工程系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
軟體學院
微電子研究院
第十六章 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
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系
光源與照明工程系
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第十七章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
管理科學系
產業經濟學系
統計學系
會計學系
企業管理學系
財務金融系
市場行銷系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
第十八章 上海醫學院
上海醫學院
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
病理學系
病原生物學系
生理與病理生理學系
藥理學系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免疫學系
細胞與遺傳醫學系
神經生物學系
法醫學系
內科學系
外科學系
婦產科學系
兒科學系
眼科學系
耳鼻喉科學系
臨床診斷學系
精神衛生學系
麻醉學系
腫瘤學系
影像醫學系
口腔醫學系
皮膚病與性病學系
神經病學系
中西醫結合系
康復與運動醫學系
全科醫學系
第十九章 公共衛生學院
第二十章 藥學院
1992-2003年藥學院課題、經費、發表論文統計表
第二十一章 護理學院
第二十二章 繼續教育學院
復旦大學函授、夜大學、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生及考試課程統計
第二十三章 網路教育學院
第二十四章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1974-2003年復旦大學外國留學生在校人數統計
2003年復旦大學各院系外國留學生人數統計
第二十五章 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
第二十六章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第二十七章 社會科學基礎部
第二十八章 附屬單位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興中學(1960-1966)
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附屬國小
第二十九章 已停辦院系
土木工程學系
農學院
物理二系
復旦大學分校
第四編 學科建設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學科建設和發展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學科與專業布局的調整
第三章 重點學科建設
第一節 1987年首批國家重點學科
第二節 上海市和學校重點學科
第三節 2001年新一輪國家重點學科
第四章 “九五”“211工程”建設
第一節 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節 建設項目的內容和管理
第三節 建設項目的成效和驗收
第五章 “985工程”學科建設
第一節 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節 建設項目的內容和管理
第三節 項目建設的成效和驗收
第六章 “十五”“211工程”建設
第一節 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第二節 建設項目的內容和管理
第三節 建設項目的啟動和中期檢查
第五編 本科生教育
第一章 專業設定
第一節 專業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專業設定的發展與調整
第三節 專科專業設定
第四節 第二學士學位專業設定
第二章 教學計畫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學制和時間安排
第三節 課程設定
第四節 教學計畫的制訂與修訂
第三章 教學改革
第一節 教學改革過程
第二節 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
第三節 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第四章 教學管理
第一節 教學管理制度
第二節 教學質量調查與評估
第三節 教學管理機構
第五章 招生
1950-1951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1952-1965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1970-1976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1977-1988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1989-1998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1999-2004年復旦大學招生人數統計
第六章 畢業生去向、分配與就業
第一節 畢業生去向
第二節 畢業生分配
第三節 畢業生就業
第六編 研究生教育
第一章 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及特點
第一節 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研究生教育的特點
第二章 專業設定和導師
第一節 學科、專業設定及調整
第二節 導師隊伍建設
第三章 招生
第一節 招生的原則與編制
第二節 碩士生招生
第三節 博士生招生
第四節 研究生班招生
第五節 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
第六節 選拔方式的改進
第七節 招生規模的擴大
第八節 招生工作改革
第四章 培養目標與措施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培養方案與個人培養計畫
第三節 博士生培養方案
第四節 課程設定和教學要求
第五節 科研和學位論文選題與開題
第六節 考核與管理
第五章 學籍管理及就業
第一節 學籍管理
第二節 畢業生就業
第六章 學位制度
第一節 學位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學位授予標準
第三節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入選
第四節 名譽博士學位
第五節 學位工作改革
第七章 博士後制度
第一節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第二節 管理工作
第三節 博士後工作改革
第八章 管理與研究
第一節 管理隊伍建設
第二節 健全規章制度
第三節 研究生教育研究
第七編 德育、體育與校園文化
第一章 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
第一節 1905-1949年愛國道德教育
第二節 1949-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節 1984年後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節 實踐與調研
第五節 成果與榮譽
第六節 研究生德育
第二章 政治理論課的設定與改革
一、課程設定和教學的要求
二、教學組織
三、學科建設
四、教材和科研成果
五、師資
第三章 體育
第一節 體育教學
第二節 校運動隊
第三節 組織機構、教師隊伍與教學設施
第四節 民眾性體育活動
第四章 校園文化
第一節 解放前的校園文娛活動
第二節 1949-1989年校園文化
第三節 90年代後的校園文化
第八編 人文社會科學研
第一章 1905-1949年學術成果
第二章 1949-1978年研究機構和學術成果
第一節 研究機構
第二節 學術成果
第三章 1978年後的研究機構
第一節 研究院、所(室)、中心的發展
第二節 編制、經費相對獨立的研究院、中心、所
第四章 1978年後的研究項目
第一節 1978-1988年研究項目
第二節 1989-2004年研究項目
第五章 1978年後的獲獎學術成果
第一節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五個一工程獎”
第二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第三節 上海市獎項
第四節 其他獲獎成果
第五節 重要成果簡介
第六章 學術交流活動
第七章 研究刊物
第九編 理科、醫科科學研究
第一章 科研的初創和發展
第二章 科研機構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部分重要科研機構簡介
第三章 研究課題
第一節 1949-1957年研究課題
第二節 1958-1965年研究課題
第三節 1966-1976年研究課題
第四節 1977-1988年研究課題
第五節 1989-2002年研究課題
第六節 研究經費
第四章 科研成果與轉化
第一節 1953-1957年科研成果
第二節 1958-1965年科研成果
第三節 1966-1976年科研成果
第四節 1977-1988年科研成果
第五節 1989-2003年科研成果
第六節 典型成果簡介
第七節 論文
第八節 專利
第五章 學術活動與學術刊物
第一節 校內學術活動
第二節 學術刊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