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籌備和運作始於2000年,2003年春正式掛牌成立,是隸屬於復旦大學、專門從事文化遺產研究的學術機構,掛靠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旦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籌備時間:2000年
  • 隸屬機構:復旦大學
  • 成立時間:2003年
遺產研究中心體現了復旦大學學科齊全、交叉性強、專業水準高的優勢,也反映了該校在向研究型大學邁進過程中,大力加強和拓展文化遺產領域的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工作的戰略意圖。遺產研究中心依託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長期積累的專業基礎,同時整合校內、校外各路力量,從多學科的角度開展學術工作。
遺產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涉及下列問題:有關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知識探尋和價值評估,保護和利用;有關文化遺產行業的管理模式,制度改革和法律建設,政策指導和民眾參與;有關文化遺產事業的特點,社會定位,發展規律,未來走向;文化遺產的信息化、數位化;無形遺產及其博物館化;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與創新;文物學及其與藝術史、社會史的嫁接;博物館文化和博物館行業規範研究;文明和國家起源的研究,等等。
遺產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員近年共出版專著20種,譯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醞釀於1998年,創刊於2002年的《文化遺產研究集刊》,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4輯。這是中國國內第一本以“文化遺產”為名的刊物,學理探討和現實關懷兼顧,巨觀分析和微觀研究並重,試圖圍繞“文化遺產”這一核心概念,確立一套新的理念,由此推動中國公共性遺產事業在新時代的發展。該刊試圖超越傳統的古物研究的模式,從新思路、新視角拓展和深化文博研究;注意反映和吸收國外的研究成果,學習和借鑑國際上行之有效的各種經驗、做法,以助於提升中國文博界的學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該刊問世後受到廣泛關注,一些論文有很高的引用率。遺產研究中心積極關注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的健康發展,踴躍參與有關方面的規劃工作和決策諮詢。
在文化遺產研究日益得到重視和文化遺產保護機構逐漸增多的今天,復旦遺產研究中心通過一系列研究和實踐工作,努力以前瞻性、示範性創立學科品牌,在文化遺產基礎理論和政策法規研究、數字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考古學研究、文物學研究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占據學術制高點。還先後成立了“匾額研究室”、“紙質文物研究室”,將文物鑑賞與文化研究結合,利用科學研究方法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技術工藝部分研究,為校內外研究人員和不同專業研究人員之間提供了良好的溝通平台。
與國內相關高校和其他文化研究機構合作,攜手開展文化遺產方面的研究和普及活動。2005年9月,與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民俗保護開發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傳統與發展研究中心、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上海體育學院民族體育研究中心等合作成立“文化振興社”,先後舉辦了“乙酉中秋論壇”(傳統節日保護與傳承)、“2005中國城市遺產保護論壇”、“大音上元元宵音樂雅集”(中國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2007京杭大運河沿線城鎮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參與編撰《中華遺產大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遺產研究中心不斷有中外專家來訪交流。如2006年,有台灣“大陸文化景觀及文化遺產經營管理考察團”、台灣台南藝術大學校長一行和台灣鴻禧美術館館長一行、中國民族博物館館長、日本關西大學師生來訪;有哈佛大學藝術與建築史系汪悅進教授進行了為期十餘天的系列講座《中國的想像空間》;也有與汪悅進教授、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白謙慎教授,以及上海多位文物學、文化遺產研究學者共同開展的“開放的藝術史學術沙龍”。2007年初,先後舉辦了“文化傳承與中外交流”學術沙龍和“中國民居與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與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合作),在校內外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響。中心的研究員也通過參加對外學術活動,與國內外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增進了解,擴大了中心在學術界的影響。
遺產研究中心成立來,依託文博系,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包括研討會、合作研究、出版集刊等。其中,2005年9月,舉辦“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35篇來自各地文博系統的論文,展示了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部分最新成果,大致有“文化遺產的理論與管理”、“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考古學、文物學和藝術史”以及“文物修復與保護”四大主題。2006年11月,召開“首屆于右任國際學術研討會”,港台、美國、日本和國內各地的學者約70人參加,提交論文30餘篇,產生了較大影響,發揮了良好的學術研究交流平台作用。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