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是“復旦博學·金融學系列”之一。全書共分九章,對貨幣和貨幣制度、金融市場運行機制、金融中介機構體系、中央銀行及其調控機制、商業銀行、金融深化與金融創新理論、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理論、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理論等方面作了詳細的分析。這次修訂主要有:(1)有關利率的期限結構理論;(2)有關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資產組合理論;(3)有關巴塞爾新資本協定;(4)有關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5)有關通貨緊縮理論。此外,在其他章節增刪了部分內容,同時對相關數據作了更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旦博學金融學系列•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438頁
- 開本:16
-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 作者:胡慶康
- 出版日期:2006年8月5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902945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的特點是,內容比較系統完整,涵蓋了現代貨幣金融理論與實踐的主要領域和前沿;理論與實務並重;注意廣度與深度結合。為幫助讀者理解與進一步思考所學內容,每章後有內容提要、基本概念及思考題。
《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適合經濟、財經、金融、國際經貿專業師生,以及金融幹部和外貿工作者培訓之用。
《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適合經濟、財經、金融、國際經貿專業師生,以及金融幹部和外貿工作者培訓之用。
作者簡介
胡慶康,男,1942年1月生。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2000年任國際金融系系主任,1981-1983年在美國西北大學經濟系進修,主攻財政金融,回國後籌建國際金融專業。1990年赴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訪問講學。長期從事“貨幣銀行學”的教學和研究。著有《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1997年被列為國家教委推薦教材,1998年獲上海市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現代公共財政學》(1999年上海市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發表論文幾十篇,主要有“證券市場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論中央銀行監管”和“合業經營:金融體制改革的基本趨勢”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
第一節 貨幣的本質
一、 貨幣的產生
二、 貨幣的本質
三、 貨幣形式的發展
第二節 貨幣的職能
一、 價值尺度
二、 流通手段
三、 貯藏手段
四、 支付手段
五、 世界貨幣
第三節 貨幣制度的演變和發展
一、 貨幣制度的形成
二、 貨幣制度的基本內容
三、 貨幣制度的演變
第四節 貨幣的層次和衡量
一、 貨幣層次的劃分
二、 貨幣層次劃分的現實意義
第二章 信用
第一節 信用的產生與發展
一、 信用的產生
二、 信用的發展
第二節 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一、 信用的基本形式
二、 信用工具
第三節 利息和利率
一、 利息的本質
二、 利率的分類
三、 利率的作用和結構
四、 利率決定的理論分析
第三章 金融市場
第一節 金融市場概述
一、 資金的融通
二、 直接融通和間接融通
三、 金融的基本特點
四、 金融市場的分類
五、 金融市場形成的基本條件
第二節 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一、 貨幣市場及其工具
二、 資本市場及其工具
第三節 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一、 一級市場的運行
二、 二級市場的運行
第四節 金融衍生工具
一、 遠期契約
二、 期貨
三、 期權
四、 互換
第五節 金融資產組合
一、 決定金融資產需求的因素
二、 金融市場中的風險分析
三、 馬可維茨的證券組合理論
四、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五、 套利定價理論(APT)
第四章 商業銀行
第一節 現代銀行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一、 現代銀行業的產生
二、 金融機構體系結構
第二節 商業銀行的地位和組織形式
一、 商業銀行的特殊地位
二、 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
三、 現代商業銀行發展的趨勢
第三節 商業銀行的業務
一、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二、 負債業務
三、 資產業務
四、 表外業務
五、 中間業務
第四節 商業銀行的管理理論
一、 商業銀行的經營方針
二、 資產管理
三、 負債管理
四、 資產負債聯合管理
五、 中間業務管理理論
第五節 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與發展方向
一、 規避行政管理的創新
二、 規避利率風險的創新
三、 技術創新
四、 電子時代的銀行
五、 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
第六節 商業銀行的危機與監管
一、 信息不對稱: 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二、 信息不對稱增大貸款風險及其解決辦法
三、 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銀行業監管新問題
四、 巴塞爾資本協定
第七節 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與收縮
一、 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前提條件
二、 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過程
三、 存款收縮過程
四、 存款乘數
五、 貨幣乘數
第五章 中央銀行
第一節 中央銀行的產生和發展
一、 中央銀行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二、 中央銀行的發展
三、 中央銀行在中國的發展
第二節 中央銀行體制比較
一、 中央銀行的所有制形式
二、 中央銀行的組織結構
三、 中央銀行與政府的關係
四、 中央銀行的管理體制
五、 特殊的中央銀行制度
六、 美國聯邦儲備體系
第三節 中央銀行的性質和職能
一、 中央銀行的性質
二、 中央銀行的職能
三、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問題
第四節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
一、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二、 影響基礎貨幣的因素
三、 財政赤字和基礎貨幣
第五節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一、 貨幣政策的目標
二、 貨幣政策工具
三、 貨幣政策的傳導
四、 貨幣政策的效果
第六章 金融抑制、深化和創新
第一節 金融抑制
一、 金融抑制的根源
二、 金融抑制的手段和表現
三、 金融抑制的後果
第二節 金融深化
一、 金融深化的出發點——“實際貨幣需求”
二、 金融深化的內容
三、 金融深化的理論貢獻
四、 金融改革的實例
五、 金融深化的爭論和反思
六、 金融深化論對我國的借鑑
第三節 金融創新
一、 金融創新的動因
二、 金融創新理論
三、 金融創新的內容
四、 金融創新的影響
第四節 中國的金融改革
一、 “大一統”模式的金融體系
二、 我國金融組織體系的改革
三、 金融調控監管機制的改革
四、 金融市場的建立與發展
五、 金融業務和工具的革新
第七章 貨幣理論(上)
第一節 基礎貨幣
一、 影響基礎貨幣的因素
二、 準備金方程式的推導
三、 基礎貨幣變化的根本原因
四、 有關概念
第二節 貨幣乘數
一、 影響超額準備金比率的因素
二、 影響公眾通貨持有比率的因素
三、 影響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比率的因素
四、 貨幣乘數的其他形式
第三節 貨幣供給新論
一、 貨幣供給新論
二、 貨幣供給新論的發展
第四節 中國的貨幣供給
一、 中國貨幣供應量定義及其乘數
二、 基礎貨幣的影響因素
三、 貨幣乘數
四、 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之間的互動關係
第八章 貨幣理論(中)
第一節 傳統的貨幣數量說
一、 現金交易數量說
二、 現金餘額數量說
三、 古典巨觀經濟模型
第二節 凱恩斯的貨幣理論
一、 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二、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
第三節 凱恩斯貨幣理論的發展
一、 鮑莫爾模型
二、 惠倫模型
三、 托賓模型
四、 凱恩斯學派的巨觀經濟模型
第四節 弗里德曼的貨幣理論
一、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
二、 實證研究
三、 貨幣主義者的傳送機制
四、 貨幣主義者的理論框架
第五節 中國的貨幣需求
一、 中國貨幣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
二、 中國貨幣需求的微觀基礎
第九章 貨幣理論(下)
第一節 通貨膨脹的定義、度量和分類
一、 通貨膨脹的定義
二、 通貨膨脹的度量
三、 通貨膨脹的分類
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成因
一、 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
二、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三、 結構性通貨膨脹
第三節 通貨膨脹的效應
一、 通貨膨脹“促進論”與“促退論”的爭論
二、 “菲利普斯曲線”的發展
三、 通貨膨脹與產出關係的實證研究
四、 通貨膨脹的收入再分配效應
第四節 通貨膨脹的治理
一、 需求政策
二、 收入政策
三、 供給政策
四、 結構調整
第五節 通貨緊縮理論
一、 通貨緊縮的定義
二、 凱恩斯關於通貨緊縮的理論
三、 奧地利學派的理論
四、 費雪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
五、 貨幣主義的理論分析
六、薩繆爾森、布坎南、華格納等人的“滯—縮”理論
七、 克魯格曼的通貨緊縮理論
八、 伯納克的信貸中介成本理論
第一節 貨幣的本質
一、 貨幣的產生
二、 貨幣的本質
三、 貨幣形式的發展
第二節 貨幣的職能
一、 價值尺度
二、 流通手段
三、 貯藏手段
四、 支付手段
五、 世界貨幣
第三節 貨幣制度的演變和發展
一、 貨幣制度的形成
二、 貨幣制度的基本內容
三、 貨幣制度的演變
第四節 貨幣的層次和衡量
一、 貨幣層次的劃分
二、 貨幣層次劃分的現實意義
第二章 信用
第一節 信用的產生與發展
一、 信用的產生
二、 信用的發展
第二節 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一、 信用的基本形式
二、 信用工具
第三節 利息和利率
一、 利息的本質
二、 利率的分類
三、 利率的作用和結構
四、 利率決定的理論分析
第三章 金融市場
第一節 金融市場概述
一、 資金的融通
二、 直接融通和間接融通
三、 金融的基本特點
四、 金融市場的分類
五、 金融市場形成的基本條件
第二節 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一、 貨幣市場及其工具
二、 資本市場及其工具
第三節 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一、 一級市場的運行
二、 二級市場的運行
第四節 金融衍生工具
一、 遠期契約
二、 期貨
三、 期權
四、 互換
第五節 金融資產組合
一、 決定金融資產需求的因素
二、 金融市場中的風險分析
三、 馬可維茨的證券組合理論
四、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五、 套利定價理論(APT)
第四章 商業銀行
第一節 現代銀行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一、 現代銀行業的產生
二、 金融機構體系結構
第二節 商業銀行的地位和組織形式
一、 商業銀行的特殊地位
二、 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
三、 現代商業銀行發展的趨勢
第三節 商業銀行的業務
一、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二、 負債業務
三、 資產業務
四、 表外業務
五、 中間業務
第四節 商業銀行的管理理論
一、 商業銀行的經營方針
二、 資產管理
三、 負債管理
四、 資產負債聯合管理
五、 中間業務管理理論
第五節 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與發展方向
一、 規避行政管理的創新
二、 規避利率風險的創新
三、 技術創新
四、 電子時代的銀行
五、 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
第六節 商業銀行的危機與監管
一、 信息不對稱: 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二、 信息不對稱增大貸款風險及其解決辦法
三、 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銀行業監管新問題
四、 巴塞爾資本協定
第七節 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與收縮
一、 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前提條件
二、 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過程
三、 存款收縮過程
四、 存款乘數
五、 貨幣乘數
第五章 中央銀行
第一節 中央銀行的產生和發展
一、 中央銀行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二、 中央銀行的發展
三、 中央銀行在中國的發展
第二節 中央銀行體制比較
一、 中央銀行的所有制形式
二、 中央銀行的組織結構
三、 中央銀行與政府的關係
四、 中央銀行的管理體制
五、 特殊的中央銀行制度
六、 美國聯邦儲備體系
第三節 中央銀行的性質和職能
一、 中央銀行的性質
二、 中央銀行的職能
三、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問題
第四節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
一、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二、 影響基礎貨幣的因素
三、 財政赤字和基礎貨幣
第五節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一、 貨幣政策的目標
二、 貨幣政策工具
三、 貨幣政策的傳導
四、 貨幣政策的效果
第六章 金融抑制、深化和創新
第一節 金融抑制
一、 金融抑制的根源
二、 金融抑制的手段和表現
三、 金融抑制的後果
第二節 金融深化
一、 金融深化的出發點——“實際貨幣需求”
二、 金融深化的內容
三、 金融深化的理論貢獻
四、 金融改革的實例
五、 金融深化的爭論和反思
六、 金融深化論對我國的借鑑
第三節 金融創新
一、 金融創新的動因
二、 金融創新理論
三、 金融創新的內容
四、 金融創新的影響
第四節 中國的金融改革
一、 “大一統”模式的金融體系
二、 我國金融組織體系的改革
三、 金融調控監管機制的改革
四、 金融市場的建立與發展
五、 金融業務和工具的革新
第七章 貨幣理論(上)
第一節 基礎貨幣
一、 影響基礎貨幣的因素
二、 準備金方程式的推導
三、 基礎貨幣變化的根本原因
四、 有關概念
第二節 貨幣乘數
一、 影響超額準備金比率的因素
二、 影響公眾通貨持有比率的因素
三、 影響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比率的因素
四、 貨幣乘數的其他形式
第三節 貨幣供給新論
一、 貨幣供給新論
二、 貨幣供給新論的發展
第四節 中國的貨幣供給
一、 中國貨幣供應量定義及其乘數
二、 基礎貨幣的影響因素
三、 貨幣乘數
四、 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之間的互動關係
第八章 貨幣理論(中)
第一節 傳統的貨幣數量說
一、 現金交易數量說
二、 現金餘額數量說
三、 古典巨觀經濟模型
第二節 凱恩斯的貨幣理論
一、 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二、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
第三節 凱恩斯貨幣理論的發展
一、 鮑莫爾模型
二、 惠倫模型
三、 托賓模型
四、 凱恩斯學派的巨觀經濟模型
第四節 弗里德曼的貨幣理論
一、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
二、 實證研究
三、 貨幣主義者的傳送機制
四、 貨幣主義者的理論框架
第五節 中國的貨幣需求
一、 中國貨幣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
二、 中國貨幣需求的微觀基礎
第九章 貨幣理論(下)
第一節 通貨膨脹的定義、度量和分類
一、 通貨膨脹的定義
二、 通貨膨脹的度量
三、 通貨膨脹的分類
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成因
一、 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
二、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三、 結構性通貨膨脹
第三節 通貨膨脹的效應
一、 通貨膨脹“促進論”與“促退論”的爭論
二、 “菲利普斯曲線”的發展
三、 通貨膨脹與產出關係的實證研究
四、 通貨膨脹的收入再分配效應
第四節 通貨膨脹的治理
一、 需求政策
二、 收入政策
三、 供給政策
四、 結構調整
第五節 通貨緊縮理論
一、 通貨緊縮的定義
二、 凱恩斯關於通貨緊縮的理論
三、 奧地利學派的理論
四、 費雪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
五、 貨幣主義的理論分析
六、薩繆爾森、布坎南、華格納等人的“滯—縮”理論
七、 克魯格曼的通貨緊縮理論
八、 伯納克的信貸中介成本理論
文摘
現在,協會的經營方式有了改變,所有人都可參加,可以存款任何數額,作為“股份”,定期領取紅利。貸款也不限於家族成員。所以成為一種“股份”型的金融機構。協會的資金主要用於抵押貸款,其資金來源是儲蓄和定期存款,但不能吸收活期存款。
日本、西歐各國的郵政儲金局屬此類金融機構。
(3)互助儲蓄銀行。這類金融機構為個人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儲蓄途徑,是一種“互助”型的金融組織,沒有股東。資金來源大部分是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資金的使用大部分都是發放不動產抵押貸款。互助儲蓄銀行可以認購公司債券和股票。
(4)信用合作社。在西方各國,這類金融機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迅速,所有信用社都是互助性的,是由同一地區、同一工會或在同一公司工作的職工組成。 ,信用社的資金來源是社員的儲蓄存款,採取人股形式,常常是在發放工資時通過扣款方式安排存款儲蓄計畫。資金的使用主要是發放短期消費貸款,在西方國家中,信用社是短期消費貸款的主要供應者。
(5)貨幣市場互助基金。這是類似合作社性質的金融組織,許多客戶是小額投資者,他們很難在金融市場上有所作為。互助基金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客戶將資金以入股形式交給基金會投資,可以指定投資方向,也可以不指定。互助基金中有一批在金融市場進行投資的專家,他們用這些資金購買貨幣市場工具,從而獲得較好的收益。
互助基金為較小的盈餘單位能在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直接投資提供了一種方式。
2.非存款性金融機構
(1)人壽保險公司。這是為人們因意外事故或死亡而造成經濟損失提供保險的金融機構。其資金來源一是出售保險單,是一種帶有儲蓄I生質的保險契約;二是養老保險金,也稱年金保單,為企業公司提供有保險的養老金計畫所收取的保險費。
日本、西歐各國的郵政儲金局屬此類金融機構。
(3)互助儲蓄銀行。這類金融機構為個人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儲蓄途徑,是一種“互助”型的金融組織,沒有股東。資金來源大部分是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資金的使用大部分都是發放不動產抵押貸款。互助儲蓄銀行可以認購公司債券和股票。
(4)信用合作社。在西方各國,這類金融機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迅速,所有信用社都是互助性的,是由同一地區、同一工會或在同一公司工作的職工組成。 ,信用社的資金來源是社員的儲蓄存款,採取人股形式,常常是在發放工資時通過扣款方式安排存款儲蓄計畫。資金的使用主要是發放短期消費貸款,在西方國家中,信用社是短期消費貸款的主要供應者。
(5)貨幣市場互助基金。這是類似合作社性質的金融組織,許多客戶是小額投資者,他們很難在金融市場上有所作為。互助基金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客戶將資金以入股形式交給基金會投資,可以指定投資方向,也可以不指定。互助基金中有一批在金融市場進行投資的專家,他們用這些資金購買貨幣市場工具,從而獲得較好的收益。
互助基金為較小的盈餘單位能在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直接投資提供了一種方式。
2.非存款性金融機構
(1)人壽保險公司。這是為人們因意外事故或死亡而造成經濟損失提供保險的金融機構。其資金來源一是出售保險單,是一種帶有儲蓄I生質的保險契約;二是養老保險金,也稱年金保單,為企業公司提供有保險的養老金計畫所收取的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