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教

復原教最初傳教到印度的,乃是丹麥人齊根巴里(Bartholomew Ziegenbalg)和普呂超(Henry Plutschau)。他們在一七○六年七月九日抵達特冉克巴(Tranguebar),在近代傳教師鼻祖克理(William Carey)抵達加爾各答以前約八十七年之久。到了十九世紀,在印度傳教的差會約有一百六十個,包括各大宗派如安立甘宗,信義宗,長老宗,浸禮宗,公理宗,以及若干小會派。在西方由復原教不同宗派所組成的合一教會,則有在一九二五年正式誕生的加拿大聯合教會(United Church of Canada)。它是將近一百年之聯合運動的產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原教
  • 發展起源:復原教在遠東的歷史很短
  • 開展工作:最偉大的宣教士是史瓦茨
  • 現況:所有復原教會都投入了宣教工作
發展起源,宣傳與開展工作,現況,復原教福音派教義,

發展起源

復原教在遠東的歷史很短,但是合一運動的成績相當可觀。以下我們要講到菲律賓,中華,和日本復原教的合一運動。 菲律賓在西班牙統治之下差不多有四個世紀之久,所以它原是天主教的勢力範圍。現在天主教徒尚占人口一半以上。一八九八年美西戰爭後,復原教得以傳入。它的進展非常迅速,如今已擁有一百萬信徒,多數是從天主教,少數是從異教和回教歸化而來。但是宗派分歧,除美國所有的各大宗派外,另有許多小宗派。各宗派鑒於民族主義,和普世復原教合一運動的浪潮,並為求聯合一致以對天主教起見,很早便有聯合的傾向。

宣傳與開展工作

復原教最早期的宣教工作是富朗開(August Francke)和敬虔派信徒所開始的。最偉大的宣教士是史瓦茨(Christian Schwartz),他從公元1750年起到1798年去世時,一直在印度傳教。自公元1732年起到今天,莫拉維宣教士是最熱心宣教工作的一批人。
復原教全球性宣教工作的衝力,來自於克理(Carey)(公元1761-1834年),他被稱為「現代宣教工作之父」。公元1792年,克理組織了第一個浸信宣道會;第二年(公元1793年),他帶著全家前往印度宣教,家產的喪失、印度政府的反對,都不能阻止他的宣教工作。他最偉大的工作是翻譯聖經,他把全本或部份聖經譯成二十六種印度語言。

現況

今天,所有復原教會都投入了宣教工作,基督要我們將福音傳到地極的大使命,在我們這個時代,終於可以付諸實行。基督教已經建立在非洲、印度、韓國、日本、南美及太平洋群島上。

復原教福音派教義

自從改教以來,復原教福音派教會便各立門戶。從一般的歷史來說,這是必然的現象,因為任何宗教,社會,團體都免不了分派別。從福音派的信仰來說,這更是必然的現象,因為福音派否認人的權威――無論是國家的,教會的,教皇的,教士的――可以作為認識上帝,得蒙拯救的媒介,而主張個人必須親自認識並接受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和救恩,親自在耶穌基督里與上帝發生關係。再者時代,環境,種族,和國家的不同及其需要,也是產生宗派的一個重要因子。在過去宗派之分,非但是必然的現象,而且是活潑生命和自由的表現,更是福音寶藏掘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反證。
然而人的本性好黨同伐異,惟我獨尊。這種本性也表現在教會中,所以得勢宗派不免常壓迫新興弱小宗派,而各宗派也彼此爭競,排擠,甚至彼此仇恨。這種現象原是出於魔鬼的作為,大大違反基督之精神的。基督曾斥責門徒對不信者發怒,說:“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6)。他又曾斥責他們黨同伐異的精神,教訓他們要寬大為懷,包容異己,說:“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路9:50)。他貶抑俗世的領袖慾望,和英雄思想,而啟示真的,美的,善的偉大觀,說:“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10:44)。他甚至親自給門徒洗腳,作為謙卑服務的表率。他要門徒都合而為一,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15:1)。在分離的禱告中他三番四次為門徒合一而祈求。最後他設立聖餐,使門徒與他合而為一,也彼此合而為一。
正如保羅稱為信的使徒,約翰稱為愛的使徒,彼得稱為望的使徒,並不是指他們的信仰不一,彼此對立,而是指他們各有特殊貢獻;照樣各宗派的信仰著重各異,有時雖不免偏激之弊,但屢是為矯正另一極端或偏廢而發,要皆在其時代環境中都有其特殊貢獻。還有一層我們應當銘刻於心的,那就是,上帝的道無限,而人言易盡,要在一信經或信條中將無限的道,概括無餘,闡明殆盡,乃是不可能的。
現代各福音派教會基於基督要門徒彼此相愛,和合而為一的教訓和精神,並鑒於事工聯合的必要,和非基督教勢力的橫行;所以一方面各宗派間彼此加強合作,另一方面同宗如長老宗,衛理宗,公理宗中的各分支漸趨複合,甚至不同宗教會也互相接近,組成全國性的合一教會。這種合一運動,後啟教會較之先進教會更有成績可觀,因為前者少受宗派歷史和歧視的障礙,也多有合一的需要。這種合一教會必須是出於自願的,而不是出於併吞或強迫的。如此合一之後,各宗派的特色,和特殊貢獻,便是仍可存在的。本來大同小異非但是必然的現象,也是必要的現象。這種現象非但不破壞合一,而且使合一更為豐富,更為真實;否則便是一種極權的,單調的,貌合神離的統一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