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御製十全記碑
- 所在位置:現布達拉宮廣場
- 碑身高度:2.07m
- 建造時間:清乾隆五十七年
來源,詳細內容,
來源
原立於布達拉宮前,又稱“十全記功碑”。據《衛藏通志》記載,御製十全記碑與其琉璃瓦歇山頂碑亭是遵乾隆命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造的。1965年因拉薩市城建需要,將十全記碑和碑亭按原樣遷於布達拉宮背後宗角祿康公園的大門內側。現已被遷回擴建後的布達拉宮廣場。
詳細內容
御製十全記碑,與內地清碑形制全同,均為高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碑額放形,額樞四周飾以雷紋,額內樞上還飾以卷草紋。碑由碑首、碑身、碑額三部分組成。碑首高1.34米,寬1.44米,厚0.46米,正面、背面均為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碑身高2.07米、寬1.32米,厚0.38米,框線線刻二龍戲珠;碑座為龜形,龜身呈橢圓形,通長2.5米,寬1.8米,前足緊收,伸脖抬頭,龜背正中橫置一高出龜背0.05米、長1.6、寬0.58米的墊台,碑身置於墊台下中。龜座下為一正面寬2.02米,側面長2.42米的大石托台。碑額正面右側陰刻篆文“御製”2字,左側陰刻一豎行八思巴文,背額右側陰刻4列正楷藏文,左側陰刻一豎行蒙文;碑陽右側刻漢文17豎行,左側刻滿文17豎行;
碑陰右側刻39列正楷藏文,左側刻17豎行蒙文。
碑文為乾隆皇帝於五十七年(1792年)親撰,記述了他在位五十七年的十大武功(其中包括兩次驅除入侵西藏的廓爾喀部),由四川總督囊惠齡,駐藏大臣和琳及駐藏幫辦大臣成德刻立。御製十全記碑1996年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西藏的南方領邦廓兒喀王國大舉入侵西藏,進犯我國邊疆,占領了吉隆、定日、日喀則等地,洗劫扎什倫布寺等後藏許多地方,迫使七世班禪退避拉薩,西藏人民遭受嚴重的民族災難,於是,達賴、班禪急報中央政府,乾隆皇帝接受達賴、班禪的請求,派福康安王帶領雄厚兵力,分別從青海,四川兩路進藏。這次反侵略戰爭,受到西藏地方藏族人民熱烈擁護和支持,旗開得勝,進展順利,第二年便把廓爾喀軍隊趕出國境。1793年,福康安接受廓爾喀國王投降,同時又會同西藏地方有關人員,共同議定整頓管理西藏地方條例,形成了“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從此,確立金本巴瓶制度(金瓶掣籤制度),即達賴、班禪轉世繼承人抽籤制度,藏兵訓練制度,財政與貿易改革等制度,進一步控制了西藏地方。